75座无名墓碑!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曾在这里冲锋陷阵
3万多红军如何摆脱40万兵力的围困?
哪场战役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
又是哪场战役“集结”了建国后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数百名将军冲锋陷阵?
今天,让普法君带你来到贵州遵义,揭秘伟大历史转折进程中的故事——
他绞断了自己肠子
1934年12月18日,湘江边。
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躺在担架上。
他为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天险,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被捕。
从昏迷中醒来后,他突然乘敌不备,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内,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吼一声,绞断了肠子!
牺牲那年,他29岁。
陈树湘所在的34师在湘江战役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湘江战役后,湘江沿岸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
惨痛的牺牲早有端倪。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敌人调集约10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彼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经过一年苦战,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怀疑和要求更换领导的情绪迅速增长。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中,收藏着这样一份电文:
“卓然、少奇:十五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十四日赶来遵义城。恩来,二十四时。”
这是中央以周恩来的名义通知李卓然、刘少奇参加会议的电文。
与他们一同参会的还有毛泽东、张闻天、朱德、陈云等20位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以及扩大参加会议的红军总部和各军团的主要负责人。
1月15日,遵义。
一幢坐北朝南、临街而立的两层楼房里,传出阵阵讨论声。
房间27平方米、屋顶吊着一盏煤油灯、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木桌,气候寒冷,桌下燃着一个火盆。
会上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17日,会议结束,当与会人员走出那幢小楼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完成了一场生死攸关的转折。
这次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会议被称为“遵义会议”。从此以后,红军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距毛主席坐镇的指挥所仅几十米!”
青杠坡位于土城东北3公里处,山势陡峭,坡地两侧较为开阔,形成一个狭长的葫芦形山谷。
1935年1月28日晨,在这里打响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史称青杠坡战斗。
彼时,敌人已占领习水县,并向着赤水河压了过来。
青杠坡的地形很适合打伏击,并且情报显示,这一路敌军只有4个团兵力。
但当伏击开始后,我军才发现,由于判断敌情有误,敌参战部队竟有8个团,还有增援部队马上赶到。
战况愈来愈胶着,伏击战变成了争夺制高点的拉锯战和消耗战,我军部分阵地被突破,敌军几乎都快打到土城了。
国民党军直逼毛主席的指挥所!
前有敌军久攻不下,后面便是赤水河。为保存中央红军的实力,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撤出战斗,全军渡赤水。
一渡赤水前的青杠坡战役,红军阵亡上千人,歼敌3000余人。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里,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罗有荣将军记录了当时朱德在一渡赤水前对全体指战员说的一句话——
“一个共产党员、革命战士,要做到三个不要:一不要命、二不要钱、三不要家。”
自己不要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能够很好地生存;
自己不要钱,是为了天下的穷人都能够过上富裕的日子;
自己不要家,是为了全国每个家庭能够幸福地团聚和生活。
党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开国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数百名将军曾在此次战斗中冲锋陷阵。
他为隐藏身份当了14年“哑巴”
激烈的青杠坡战斗结束后,土城里多了一个“哑巴乞丐”。
从乞讨到被工厂收下干活,14年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位“哑巴”竟开口说话了!
通过略显结巴和不顺畅的声音,人们这才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
他叫何木林,1935年青杠坡战斗打响时,他任红三军团第五师教导营班长。因被子弹打穿左腿疼痛得昏迷过去。
当他爬出尸山血海醒来后,大部队已经撤走。
他被当地一户姓赵的百姓救下后送到青杠坡一个山洞疗伤,虽然伤势逐渐好转,但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从此与部队失联。
因为当时还处于白色恐怖统治之下,何木林不想因为自己的江西口音暴露身份,给帮助过他的村民招来杀身之祸。
他索性装成聋哑人,靠比划手势与人交流。
解放后,作为老红军的他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但国家给他的房子,他不去住;每月196元的抚恤金,他领了两年就从未再领过。“我有工资不会饿死,把这些钱留给国家搞建设吧。”他总是这样对子女说。
“我死后把我葬在青杠坡,我要去陪着我的战友们。” 1979年,何木林因病去世,这是他唯一的愿望。
现在来到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何木林的墓碑就在其余310位战友的旁边。这其中还有75块墓碑上,没有记录任何信息——
挥舞红旗融入滚滚硝烟的他,没有留下名字;
目光坚定、坚守阵地的他,没有留下名字;
屹立不动、吹响号角的他,没有留下名字......
血战青杠坡,血染赤水河,上千名红军战士在此壮烈牺牲。
枪炮中一夜之间架起两座浮桥
距离青杠坡3公里远的土城,是红军一渡赤水的渡口。
彼时的赤水河最宽处达200米、深10多米,水道曲折蜿蜒,水流奔腾湍急。
后面敌人穷追不舍,几万部队如何快速过河?
西渡赤水的命令下达后,29日,周恩来来到土城渡口,迅速组织战士搭设浮桥。
当时,天上有国民党军队的侦察机,为了保密,搭桥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
没有木板绳索怎么办?跟老乡买。
“买”是红军的“老规矩”。
初入土城时,红军来到韩氏父子开的药房买药。
“请随便拿,不收钱,孝敬长官。”父子不知红军来路,急忙指着柜上的两包药材说。
“掌柜的,我们是红军,不用害怕,我们有纪律,买东西一定要给钱。”
红军在沿途乡镇的作风,父子俩早有耳闻,便拿出了珍藏的西药给了他们。
可战士们当时没有银元,便把仅有的15元5角中华苏维埃纸币,共18张,给了父子俩。
“等革命胜利了,你们可以拿着它找苏维埃政府兑换。”
现在来到四渡赤水纪念馆,还可以看到由韩家子孙捐献的六张苏维埃币。已经有些残破的纸币,记录着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良好的群众基础让红军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了足够的架桥材料。
工兵部队把木船编排在河面上固定,用竹竿把各船绑牢,再铺上木板,搭起了轻便浮桥。
但桥架在水面上,浮动且不稳定,多人在上面急行很容易翻倒。
当地老乡们看到这种情况,纷纷跳入河水中,用手稳定住桥面,帮助红军转移。
1月的赤水河还有浮冰,冷得刺骨。
第2天上午10点,当敌军发现时,红军主力部队约3万人,已经悄无声息渡过赤水河,并向前推进了15公里。
直到现在,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里,还保留着很多当年搭设浮桥的门板,门板上有明显水泡过的痕迹,记录着一渡赤水那夜惊心动魄的故事。
接下来的三个月,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3万多红军被40余万兵力围困,通过“四渡赤水”实现突围,创造了世界战争指挥史上的奇迹。
连毛泽东自己也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转折”是来到遵义的人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
在这里,红军结束了“左”倾路线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
在这里,红军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
在这里,红军占领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在这里,毛主席写下了豪迈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而今我们继续前行!
往期回顾
动动你的小手指,给普法君点个“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