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带头揭秘,没有他们,可能你得天天抢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乌鸦电影 Author 写字的乌鸦
1998年,广东湛江,北坡镇。
一片枯黄的土地面前,农民愤怒大喊:中国农科院这不害人的吗?!
还有的农民,捧着一棵枯黄的植株,久久沉默、抹泪……
原来,今年年初,他们买了一包,印有“中国农科院”牌子的种子。
这可是中椒5号,当年中国火爆大江南北的青椒品种,很多人都进货了打算赚一笔。
但没想到,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收成季节却一个椒都没有!
他们想不通:国家的东西,怎么能有假?
而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并非中国农科院翻车了。
而是猖狂的盗版贼为获取暴利,竟偷偷敲开了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的种子仓库,把刚刚印好的包装袋偷走,以假乱真……
更狠的,直接把育种家花了5年、10年栽种的母本盗走,直接生产假种子,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生产,销售了多少,甚至不知道他已经侵权了……
这不仅对于亏得血本无归的农民来说是个噩梦,对育种家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
以上这个故事,来自今年2月23日播出的纪录片《种子 种子》。
网友评论:春花灼灼,秋实离离,讲的是“中国人端中国碗,中国碗里中国粮”的故事,那是为了“吃”千方百计的故事,也是无数人前仆后继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介绍了育种家培育产品的故事。
你会看到,就算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培育新种,也并不容易。
比如好的品种,可能在偏远山区,高原腹地,大山角落。
种子猎人们需要年复一年,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中,寻找那为数不多的种子……
有了好的品种,还只是开始。
在这个你以为所有都可以机械化操作的时代,到了育种这件事情上,可不一定了。
就拿大豆来说,它的精细程度,比水稻杂交还难。
大豆闭花授粉,需要人手一朵一朵掰开,花还只有6、7毫米,不能看错看漏更不能伤到花,眼神要好,手还不能抖……
连经验充足的胡喜平专家都说:太费劲了!
这项极其精细的操作,他们6人团队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500多朵以上的人工授粉,20天内就要完成两万株大豆的杂交授粉……
但成功率,也只有50%。
为了这50%,他们必须付出100%。
又比如牛奶。
美国奶牛,平均产奶量36公斤,我国只有27公斤,整整相差了9公斤。
怎么提高?
这就要用到,试管奶牛技术。
要对牛进行,活体采卵。
要铁手无情,把手伸进牛的下体,迅速找到卵巢,并通过手的触摸,判断出有多少卵泡,卵泡还是游离的,必须要用针揪出,还不能揪破了……
人和牛,特别是牛,都承受了太多……
而采集受精后,要把胚胎从零下196度中取出,解冻移植。
这么小的胚胎,怎么取?
你敢相信,科研人员们,是用嘴取的。
他们通过吸管,靠轻微地呼吸,移动胚胎。
这不禁让人想:要是不小心吸进去了怎么办?
而这吸管,也是现做的,为了能适应胚胎的大小,他们还现烧玻璃……
太牛了,还能这样!
到最后哪怕是成品环节了,也依然“考验”着育种家们。
研究稻谷产量的育种家们,一年要吃1000多个品种的大米,到了10月份后,一天就要吃80个品种,还要吃得很讲究,要细细品尝米饭的气味、外观、口感,甚至冷饭的质地……
他们说:我们每晚回到家,都不想吃饭了……
说到底,为什么培育新品种,这么重要?
因为这远不是你吃到了什么,好不好吃的问题,这关系到,国家安全。
就拿白羽肉鸡来说。
你敢相信,这餐桌上最常见最便宜的肉鸡,我们并没有掌握核心种源。
换句话说,我们要靠进口。
进口鸡苗已经从最初的5美元,涨价到了37美元,还有可能携带种源性疾病,并不安全。
2019年,还真有一次,中国人“差点吃不上一大部分鸡”的惊险经历。
一家外国企业,突然威胁福建圣农集团的傅光明老总:
给你30分钟决定,要“原创鸡”,还是我们“外国鸡”。
如果你坚持做“原创鸡”,那就直接切断供应链。
要知道,当时中国每10只鸡就有一只来自这家企业,30分钟,5亿只鸡的命运。
一家企业,盈利无可厚非,在这个时期,直接拿外国货明显更赚钱。
但傅光明却决定,做原创。
因为他深知:没有核心技术,就是被人卡脖子,自主育种才有底气!
在撵走对方后,傅光明直言:好爽!
但为了这个“爽”,这个“底气”,他们研发团队走南闯北,要在不同品系中,挑选上万只鸡,这就像在一座山里,挖出几克金子,而且还要培育三代以上,才有固定性状,难度可想而知……
而终于,2021年,他们培育的品种,通过了鉴定,成为了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是真正Made in China的鸡!
建国以来,无数的育种家们,在为这个“Made in China”付出努力。
说起育种,我们总忘不了,袁隆平。
那个年近90依然每天下田,“不下田心里不踏实”,那个说自己贪心,“就像贪财的人一样,我贪高产”,那个从不服老,说自己“能活到98,还有十五年可以工作”,解决了数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的倔老头。
除了他之外,还有很多育种家们,也在为此默默付出努力。
比如“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
他和袁隆平被成为“南袁北李”,袁隆平研究水稻,他研究小麦,甚至一度小麦产量超越水稻。
这并不容易,要知道,1956年,中国的小麦出现了“小麦癌症”条锈病。
这种病传播速度非常快,平均每5年就产生一个新种,而当时每8年才能培育出一个小麦新种,根本打不过。
一旦爆发,减产30-50%,单单黄河流域就损失了100多亿斤的小麦,全世界对此束手无措……
是李振声,力挽狂澜,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却改变世界的决定:
让小麦和一种牧草偃麦草杂交,产生抗病基因。
天方夜谭,但根本就是跨物种杂交了!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为了克服两种作物花期不同的问题,他和同事每天倒时差工作,在夜间用人造光源延长光照时间催熟偃麦草,就这样硬是把偃麦草的花期提前了两个月……
而最终,他们终于成功了:小偃6号。正是这个品种的小麦,化解了全球的小麦危机……
又比如,被称为“玉米院长”的程相文。
1954年,当时年轻的他,只身一人背着50多斤的玉米种子,到了最有可能培育出新品种的海南“南繁”培育基地。
但“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在培育基地的日子,并不好受。
玉米花粉存活时间,只有6小时,必须要赶在9时至16时之间授粉,但这段时间,正好是最闷热的时候,而且还是在大棚里,热上加热。
为了迁就玉米的高度,他不能蹲着也无法坐着,只能弯着腰,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花粉落到脸上、脖子上、身上,混着汗水,又疼又痒。
但他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妻子说他:没有北京时间,只有玉米时间。
有一次在玉米地挑粪,一不小心,还直接掉进了齐胸深的粪坑里…
在玉米地遇到蛇,他甚至成为了半个蛇类专家,什么蛇的名字都能叫了个大概。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就在这片闷热的土地上,培育出的“浚单20”玉米新品种,成为了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大品种……
又比如专门培育西瓜的吴明珠院士。
本来毕业后可以在北京工作,但她毅然决定,去新疆。
她要在最热的地方,种出最好的瓜。
为了寻找不同的瓜种,她和同事穿越“火盆”火焰山,穿过无数戈壁,睡过无数窑洞,走遍了吐鲁番300多个生产队,收集了100多份资料,从中整理出44个品种……
30多年的“候鸟生活”,春夏在新疆,秋冬在海南,长期奔波,只为了最大程度跨越气候的限制。
而这一切,都汇成了课本里那句短短的:中国西瓜,一年三熟。
是的,这不是天然存在的一年三熟,是经过无数育种家日以继夜,不分秋冬的成果……
在吴明珠“种田”的62年中,她培育出经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将近30个,这一切都化成了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个个标签:香妃、皇后、金凤凰、麒麟瓜……
81岁那年,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常把儿子错认成同事,对儿子嘟嘟哝哝地说:瓜该授粉了!而在又坚持工作了6年后,87岁高龄,她才放下了工作。
无数的科学家们,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在大棚里出出入入,在这片土地上,不知道弯了多少次腰,流了多少汗,泥里来土里去,风里来雨里去……
育种和其他产业不同,最需要时间,多少育种家的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争取培育出更多的品种,造福人类……
是他们带着希望,带着坚信,甚至带着爱:当你一摸大豆的绿叶子的时候,你就像摸着你的小孩的脸一样……
他们始终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与人为的平衡中,试图突破极限,就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为了那一碗饭、一棵菜……
曾经,面黄肌瘦的中国人,填不饱肚子,被叫东亚病夫。
曾经,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饱肚子,不少人把饭蒸两次,就为了可以多吃那一点饭,无数人倒在田里、路边、桥底下,再也起不来,“饿死人”不是玩笑话,那是中国人真实存在的劫难……
还有人说,中国人这么多,迟早是个祸患。
但这一切,没有发生。
我们不仅自给自足,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甚至为世界解决了粮食问题。
我们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推广至今,中国累计种植60多亿亩,全世界播种面积共计1.5亿公顷,每年增产的水稻,还可以多供养7000万人口……
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世界400公斤的平均水平,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果菜茶肉蛋鱼基本粮食产量更是稳居世界第一……
我们用全球不到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全球20%人口的吃饭问题……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太习惯有吃不完的主食,吃不完的肉、水果。
但殊不知,9000年前种植的小麦,叫做“一粒小麦”,完整的一条穗上,仅有一粒种子。
几百年前野生的西瓜,光一个就有230颗又大又硬的籽,根本无从下嘴……
到现在,一条完整的小麦穗上,可以高达130粒种子,我们有了又大又甜的无籽西瓜……
而这一切,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一切的背后,有人为之努力,付出了一生……
才会有那句,当记者问起你是害怕饥荒的历史重演吗,袁隆平底气十足地说:不可能了。
而那“禾下乘凉梦”,还真变成了现实……
中国田里中国种,中国碗里中国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始终有人,为这句话,付出了一辈子。
文章来源:乌鸦电影(id:crowmovie)
投稿邮箱:gdpfxmt@163.com
推荐阅读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