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无后坐力炮发展简史:美国师傅领进门 苏联师傅搬石头砸自己脚

hawk26 hawk26讲武堂 2023-07-04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最近无后坐力炮的话题又在国内火了起来,其实本人在2017年9月17日《多用途才是王道:给中国120mm火箭筒找个接班人》一文中已经阐述过这方面的观点。

本文7000字,35张图片。



本文为俄罗斯作家林尼克·谢尔盖撰写的《中国步兵反坦克武器》的节选,摘取其中关于无后坐力炮的部分,本人翻译给大家分享。由于作者的局限性,其中存在某些错误,本人翻译过程中并未进行处理,并不代表证实或赞同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至于同属无后坐力炮的40mm火箭弹筒(56式、69式及其改进型),由于篇幅所限,本人就不翻译了,并不代表本人不知道其真相。

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批国产的无后坐力炮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序列中。这些57mm和75mm无后坐力炮都是朝鲜战争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缴获之后,进行仿制的美国设计。中国对这些无后坐力炮的性能非常满意,不仅用来在朝鲜战场上打击美军坦克和火力点,还进行仿制,以装备当时缺乏先进武器的中国军队。题图从上到下分别为:56式、56-1式、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

由于中国第一批国产无后坐力炮是美国相关型号的仿制品,因此不妨说一下美国研制无后坐力炮的历史。1943年,美国陆军装备了M1型60mm反坦克火箭筒,美军称其为“巴祖卡”。二战期间,美军步兵成功地使用M1A1火箭筒和M9枪榴弹打击敌方坦克。然而这种火箭筒还是存在一些小缺点,大多数是在击发电路方面,这种设计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可靠性并不能让人满意。在战斗中曾多次出现火箭筒在淋雨之后无法发射的故障,此外打击移动坦克的有效射程略超过100米,严重不足。鉴于“巴祖卡”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再装填步骤繁琐耗时长,敌人很难给火箭筒小组第二次开火的机会。正是基于战斗中使用火箭筒的实战经验,美军司令部希望能够获得一种紧凑轻便的反坦克武器,这种武器需要有更远的有效射程,更高的作战效率,并且不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1944年底,美国陆军装备了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如图)作为连级反坦克武器。

M18无后坐力炮有膛线,这点与火箭筒的平滑发射管不同。炮身全长1560mm,炮管长845mm,尾部铰接有开孔的炮闩,可以喷出一部分火药燃气,以平衡射击时的后坐力。炮管右侧有一个小握把和击发扳机。炮管中央有一个独脚架,后部有可折叠的两脚架(在肩扛射击时可以充当肩托),标准配备是一具2.8倍瞄准镜。



战斗状态时,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重20.2千克,使用时非常灵活,可以肩扛射击。但是,主要的射击模式还是在展开的脚架上,或安装在勃朗宁M1917A1机枪的三脚架上(如图)。带三脚架时,战斗全重增加到43千克。图中依靠在三脚架上的是训练弹,发射12.7×99mm弹药,用来模拟射击状态,炮兵会将其称为“膛内枪”。


一枚炮弹重约2.5千克,破甲弹丸重约1.2千克,带孔的药筒中装填了0.45千克无烟发射药。钢制药筒侧壁上有400个圆孔,射击瞬间大多数火药燃气会通过这些圆孔进入炮膛,然后从炮膛内向后经过开孔的炮闩向后喷出,以抵消射击时的后坐力。药筒内的发射药装在一个可以防水的硝基纤维药包中,发射时这个药包会完全燃烧。药筒底部中央有标准的底火,通过机械击针打击发火,进而点燃发射药。无后坐力炮以后15米都是危险区域,为避免火药燃气将地面的碎石等杂物吹起对眼睛造成伤害,请勿站在无后坐力炮后方不足100米的区域之内。

M307破甲弹初速370米/秒,能够在450米之内准确命中并摧毁目标。最大射程4000米,无论距离如何,当破甲弹垂直命中目标时,确保击穿75mm均质装甲。除了破甲弹之外,M18无后坐力炮还配备了杀伤榴弹、燃烧烟雾弹和榴霰弹。M18射速可达8发/分钟,远远超过60mm的“巴祖卡”和88.9mm的“超级巴祖卡”。


1945年初,M18无后坐力炮首次投入实战。1950年,美国陆军每个步兵连都配备了三门57mm无后坐力炮,因此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很快就证明这种无后坐力炮在对付苏联T-34/85中型坦克时,杀伤效能有所不足。即便破甲弹可以穿透其45mm厚的正面装甲,高温射流的杀伤力仍有欠缺。经常出现T-34/85坦克被M18无后坐力炮击中后,依旧保持战斗力的现象。但是,到了朝鲜战争结束前,双方都积极使用这种无后坐力炮。图为使用52式57mm无后坐力炮(M18无后坐力炮仿制品)的志愿军战士正在向美军坦克射击。

一名士兵就可以携带和使用相对轻便的无后坐力炮,因此步兵部队很重视这种重火力。考虑到美国及其盟友为这种火炮配备了杀伤榴弹、燃烧烟雾弹和榴霰弹,因此可以使用这种57mm无后坐力炮打击野战工事、机枪火力点和暴露的单兵。而朝鲜和中国士兵在缴获这种武器之后,大多数是选择在山坡或路边设伏,这样可以有效打击敌方坦克的侧面装甲。
 


上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向蒋介石政府提供了一套M18无后坐力炮技术文件和相关武器弹药样品,以便他们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作战时使用。这套技术文件被复制多份,并开始研制工作。许多资料将这种仿制的无后坐力炮称为三六式,即为民国三十六年式,就是1947年开始研制的型号。但直到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才在美国的直接帮助下,在台湾开始量产M18无后坐力炮。而大陆方面的情况是,在从苏联得到机床和特种钢材之后,才在1952年开始大规模生产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如图)。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大陆已经开始使用国民党留在大陆的机械设备和材料,小规模生产三六式无后坐力炮。1952年开始批量生产进行了改进的52式57mm无后坐力炮。52式无后坐力炮与美国原型有许多差异,尽管炮身的重量和尺寸变化不大,但中国的武器专家创造出一种重量只有6.8千克的轻型三脚架。图为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的美国M18无后坐力炮和三六式无后坐力炮,明显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美国制造的57mm炮弹可以使用中国的三六式或52式无后坐力炮射击,但不能用美国的M18无后坐力炮发射中国炮弹。中国的破甲弹性能很差,有效射程降低至300米,穿甲厚度为70mm。52式无后坐力炮还配发了杀伤榴弹,却没有配备燃烧烟雾弹和榴霰弹。


据中国方面的消息,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57mm无后坐力炮击毁了60多辆坦克、装甲车。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战绩是指使用缴获的M18,还是国产的52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经常使用这种轻型无后坐力炮。图为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无后坐力炮小组。


1963年以后,大量的52式无后坐力炮转交给北越游击队,后者成功地使用它们在丛林中打击美军和南越部队。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种57mm无后坐力炮一直在解放军中充当训练器材。在朝鲜这种无后坐力炮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


除了M18之外,美军还在朝鲜战场上广泛使用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如图),这是一种营级反坦克武器。M20的许多设计都会让人联想到M18,但它更大更重。战斗全重72千克,炮身长2080mm。与M18不同的是,M20只能在三脚架上发射。

配用弹药包括:破甲弹、杀伤弹、烟雾弹和榴霰弹。M20的弹药有一个特征,就是弹带上有刻槽,装填时需要对正炮管内的膛线。破甲弹重5.7千克,炮口初速310米/秒,对坦克的有效射程不超过500米。杀伤榴弹最大射程6500米,最高射速5发/分钟。


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军使用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攻击朝鲜人民军的T-34/85坦克,但M20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并不普及。原因是发射时会有大量的后喷火药燃气,必须在炮尾方向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不便于隐蔽,使用受到很大局限,而且射速低,重量大,不便于快速转移。在双方战线逐步稳定下来之后,美军开始广泛使用M20无后坐力炮射击志愿军的固定火力点(如图)。



志愿军立刻将在朝鲜缴获的美军M20无后坐力炮运回国,交给国内的专家进行研究和仿制。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底缴获了多少这种75mm无后坐力炮,确切数字并不清楚,显然可以达到数百门。图为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展出的美国M20无后坐力炮和中国56式无后坐力炮。

1952年,中国以缴获的美国M20(右)为基础,研制了52式75mm无后坐力炮,注意不要与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左)混淆。由于使用了质量较差的钢材,这种中国仿制型的炮管更厚,导致重量增加。破甲弹能够击穿90mm厚的均质装甲,与M20不同的是,除了破甲弹之外,只有杀伤榴弹。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积极使用75mm无后坐力炮作为反坦克武器,由于穿甲威力较大,因此只要命中目标即可对敌方坦克造成毁伤。据中国方面的统计,志愿军使用75mm无后坐力炮成功击毁了数十辆M4“谢尔曼”和M26“潘兴”坦克。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收藏了一辆美国陆军M26“潘兴”坦克(如图),据说就是被无后坐力炮击伤,随后被志愿军修复,并从朝鲜运到中国。

据美国官方数据,309辆M26“潘兴”坦克被运到朝鲜战场。1950年7月~1951年1月21日,252辆“潘兴”坦克参战,有156辆被击中,其中50辆被完全击毁或被俘。1951年1月21日~10月6日,由于机械故障和敌方袭击,共有170辆“潘兴”坦克被击中,没有透露其中多少是被完全击毁的。


1956年,中国军队开始列装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与52式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新的炮闩、瞄准镜和一个带小轮的新炮架。并增加了一种新型破甲弹,穿甲厚度达到140mm。图为56式无后坐力炮的特殊改进型,轮架可以分解和折叠。


由于破甲弹的威力更大,对坦克的有效射程为400米,可以使用破甲弹对2000米的固定目标进行射击,最大射程为5500米。56式75mm无后坐力炮战斗全重超过85千克。尽管无后坐力炮班有四个人,但在战斗条件下转移阵地并非易事。几年后,推出了配备可折叠的轻型轮架的56-1式无后坐力炮,战斗全重减轻了近20千克。1967年,推出的56-2式配备了一种新的没有轮子的三脚架,重量又减轻了6千克。


除了陆军装备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之外,上世纪60年代还在062型护卫艇和0111型护卫舰上配装了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如图)。据称,1965年11月13日,在崇武以东海域一战成名的“海上猛虎艇”就配备了这种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考虑到无后坐力炮后部有较大的危险区,而小型舰艇的空间有限,布局非常紧密,这种配置是一种传统炮兵思维方式的产物。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56式无后坐力炮的售价不超过200美元,尽管穿甲威力较小,但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很欢迎这种轻便的火炮。越战中,越共使用中国制造的75mm无后坐力炮与美军多次交火。


19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时,解放军就使用了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并涌现了战斗英雄杨林(图为杨林的纪念塑像)。1969年3月15日,杨林代理排长职务,率领75mm无后坐力炮小组与苏军装甲部队战斗。在连续击毁两辆苏联BTR-60装甲车之后,一发炮弹在杨林身旁爆炸,他左手负伤,右手也被炸断了3个指头。当看到一辆坦克和一辆装甲车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向战士们冲过来时,杨林忍着巨痛,以钢铁般的意志,用血模糊的双手操炮射击,将装甲车击毁。正当他向剩下的苏军坦克瞄准射击时,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


珍宝岛武装冲突中,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已经无法击穿苏联T-62坦克的装甲,唯一缴获的T-62坦克是被反坦克地雷炸伤的。这次冲突成为中国大力发展反坦克武器的契机。


在珍宝岛武装冲突中,缴获的那辆苏联T-62中型坦克(如图)同样被收藏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与美国的M26“潘兴”坦克并排展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气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都一直装备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并将该炮与弹药转交给友好的亚非拉国家,作为对他们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在阿富汗战争中,中国制造的56式无后坐力炮又出现在阿富汗游击队的手中,用来对付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


鉴于75mm无后坐力炮已经无法击穿朝鲜人民军装备的苏联IS-2重型坦克的前装甲,美军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反坦克武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在1953年开始列装的M27型105mm无后坐力炮的基础上,研发出M40无后坐力炮(如图)。考虑到105mm的口径与以前的弹药容易混淆,所以将其口径改为106mm。

这种无后坐力炮配备了瞄准系统,并安装了12.7mm试射枪,发射特殊的曳光弹,曳光弹在命中目标时会发出明亮的闪光和烟雾。这种12.7mm曳光弹的弹道与106mm破甲弹的弹道相同,因此曳光弹命中后即可进行射击,并能够准确命中。炮身的俯仰和转向均由手轮操作,炮架有三个支脚,其中一个有轮子,另外两个为折叠支座。


与其他的美国无后坐力炮一样,M40同样采用了带小孔的药筒,一部分火药燃气通过这些小孔,通过炮膛尾部的特殊喷口发射,以此抵消后坐力。M334A1破甲弹(如图)重达7.96千克,穿甲厚度400mm,初速503米/秒。对坦克最大射程1350米,有效射程900米,破片杀伤榴弹最大射程6800米。


M40无后坐力炮长3404mm,重209千克,这样的尺寸和重量,人力只能在很短距离上携行。因此M40通常安装到各种车辆上,最常见的就是轻型越野车。


M40型106mm无后坐力炮并没有赶上朝鲜战争,却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中,被美国及其盟友广泛使用。1964年,越南游击队缴获了一些M40无后坐力炮,并将其运到中国。1967年,中国开始对这种无后坐力炮进行仿制,并命名为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列装中国陆军。 


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与美国M40有许多不同,特别是没有安装大口径试射枪,并且使用了简化的瞄准具,长3409mm,全重213千克。


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配备了破甲弹和杀伤榴弹,分别重16.2千克和21.6千克。破甲弹初速503米/秒,杀伤榴弹初速320米/秒,破甲弹直射射程580米,杀伤榴弹最大射程7400米,射速5~6发/分钟。据中国数据,如果破甲弹以65°角命中目标,可以击穿180mm厚的均质装甲。


由于75式无后坐力炮尺寸和重量都非常大,所以中国军队装备的75式无后坐力炮都安装在改进过的BJ212轻型越野车上。如果有必要,可以将无后坐力炮从车上卸下,在地面进行射击。四人炮组坐在轻型越野车上,车上还有八枚炮弹。上世纪80年代,中国陆军步兵营中会有一个反坦克无后坐力炮排,其中有四辆75式自行无后坐力炮。21世纪初,这种自行无后坐力炮全部退役。


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之前,苏联将B-10型82mm无后坐力炮(如图)的生产许可证交给中国。这种无后坐力炮从1954年开始服役,苏军将其作为机械化步兵和空降部队的反坦克武器。B-10无后坐力炮采用滑膛炮管,炮身长1910mm,战斗全重85千克,配有尾翼稳定的破甲弹,有效射程4400米,射速6发/分钟。对装甲目标有效射程400米,穿甲厚度200mm。


这种无后坐力炮弹药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德国式”,与前面说过的药筒带孔的“美国式”相对,特点就是没有药筒,在弹体上固定柔性附加药包。破甲弹质量3.89千克,初速320米/秒。


苏联B-10型82mm无后坐力炮的威力已经大大超过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75mm和57mm无后坐力炮,被定型为65式82mm无后坐力炮(如图),并开始大量装备。

65式无后坐力炮一直生产到1978年,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部分65式82mm无后坐力炮取代了56式75mm无后坐力炮。按照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陆军编制,一个步兵营的反坦克排应该装备六门82mm无后坐力炮。


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列装78式82mm无后坐力炮(在某些消息来源中,将其称为PW78),78式与65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是重量减轻至35千克,这使得它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肩扛射击。图为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82mm无后坐力炮。


78式82mm无后坐力炮(如图)的减重主要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首先将炮身缩短到1445mm,其次使用了轻型三脚架。


并对炮闩进行了修改,简化了装弹手的工作,65式无后坐力炮的炮闩向下打开,而78式(如图)的炮闩则是向右打开。


由于炮管明显缩短(465mm),为保持能够接受的直射射程,必须增强发射药的能量。破甲弹初速260米/秒,反坦克有效射程300米,发射杀伤榴弹时,最大射程2000米,射速7发/分钟。据称,一种新型破甲弹(左)的穿甲深度为400mm,为了有效杀伤人员,配备了钢珠战斗部(右),有效杀伤半径达到15米。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使用了82mm无后坐力炮,并将其提供给阿富汗(原文作者对中国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无后坐力炮充满深深的怨念,总是单独强调)、非洲、亚洲的武装部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78式82mm无后坐力炮进行了多次改进,78-I式和78-II式(如图)批量生产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夜视仪,改进了炮闩,并增加了弹药的威力。尽管中国军队仍有部分82mm无后坐力炮,但这种武器已经无法有效对付现代坦克,主要被视为步兵的支援火力。


原文在上面就已经结束,本人补充一下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为空降部队特别研制的80式95mm无后坐力炮。这种武器非常神秘,不光口径特别,连资料也少得可怜,

一直想系统地将林尼克·谢尔盖撰写的《中国步兵反坦克武器》翻译出来,预估了一下,如果补充完善那么要超过四万字,真是没时间啊。既然最近无后坐力炮很热门,就节选其中一部分翻译给大家。

在此重申一下本人关于无后坐力炮的看法:

1. 无后坐力炮的精度,尤其是“美国式”线膛无后坐力炮精度射程都非常出色,且弹种丰富,完全适合作为步兵多用途支援火力;
2. 与无后坐力炮相比,纯火箭式(如:PF98型120mm火箭筒)火箭筒的有效射程过近,精度较差,考虑到现役主战坦克的装甲厚度不断增加,已经无法完成反坦克的任务;
3. 尽管无后坐力炮的威力看似较小,但在精度和射程方面却大大超过火箭筒,因此其战斗效能反而是有所提升的;
4. 未来中国军队装备新型无后坐力炮并非是走“回头路”,而是事物的螺旋上升导致的,具体的说就是将其反坦克的任务进行剥离,转交给便携的反坦克导弹;
5. 无后坐力炮远离中国军队的时候,军工体系并未放弃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否则,在新型无后坐力炮竞标中就不会出现多家激烈竞争的局面。


2017年,本人就提出借鉴瑞典“卡尔古斯塔夫”84mm无后坐力炮的设计,为PF89型120mm火箭筒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为了这个现在被证明是正确的主张,多年来遭遇无数的攻击和谩骂。


如今,那些人是否会反省自责,本人也丝毫不敢有任何奢望,只是重新读一下杜甫的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中国军队新一代班用机枪在哪里?95班这样的肯定不行了

图说:“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模拟训练弹 如何达到仿真效果

美军为无后坐力炮采购新型瞄准镜 装弹道计算机提升精度



本人是SC军事贴图区版主hawk26,为大家提供原创军事内容,感谢大家收看。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hawk26讲武堂”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收听,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