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射武器:冷战期间各型高射炮均有苏联血统 至今仍发挥作用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防空部队使用的武器、弹药,以及接受的培训完全依赖苏联方面。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高射机枪、高射炮、弹药、探照灯和雷达站,同时,苏联军事专家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教授如何进行防空计算,以及正确管理防空部队的行动。数以千计的中国军人在苏联的军事教育机构接受培训,他们后来都成为解放军防空部队的骨干。
朝鲜半岛实现停战之后不久,在苏联帮助下建立的中国军工企业开始通过许可证生产苏联防空武器装备。这些都是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期间,熟悉和使用的装备,以及它们的最新改进型。
本文为俄罗斯作家林尼克·谢尔盖撰写的《中国高射武器》系列的第五部分,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作者的局限性,其中存在某些错误,本人在翻译过程中并未进行处理,并不代表证实或赞同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全文5000字,31张图片。
37mm高射炮
志愿军使用的61-K高射炮。
除了12.7×108mm口径的“德什卡”系列高射机枪外,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可以打击低空敌机的主要武器就是1939型37mm高射炮(61-K)。
55式高射炮。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装备55式高射炮,这是两家中国企业在苏联许可下批量生产的1939型37mm高射炮。55式高射炮一直持续生产到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并在中国军队一直服役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与14.5×114mm四联高射机枪一样,从中国军队退役之后,被移交给预备役部队。
65式高射炮。
1965年开始生产的65式37mm高射炮,与苏联B-47双联高射炮有很多相同点,都是将两个61-K高射炮炮身组合到一个轮式炮架上。由于增加了一个炮身,所以可以显著提高战斗射速和命中目标的几率。
南京理工大学收藏的65式37mm高射炮。
65式高射炮运输状态重量2650千克,战斗状态重量2550千克,射速320~360发/分钟,炮班7人。射程和射高与55式相同,由于“文革”的影响,只生产了200多门65式双联高射炮。
包头展出的65式高射炮。
中国制造的单管和双管37mm高射炮,以及苏联提供的类似型号高射炮,积极参加了越南战争,并给予美军沉重的打击。
美军在越战期间缴获的中国制造的自行高射炮。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在T-34坦克底盘上,生产了少量配备65式37mm双联高炮的自行高射炮。尽管这些自行高射炮生产数量很少,但仍有一些提供给了北越方面。
74式高射炮射击训练。
中国生产的74式37mm双联高射炮就是在65式的基础上研制的,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弹道计算时,可以用自动方式工作,瞄准和射击都是通过防空火力指挥装置进行的。为此,高射炮配备了跟踪遥控电动装置和电动射击装置。由牵引式柴油发电机提供电源,也可以使用紧凑型汽油发电机。一个高射炮连配备六门74式高射炮,通过电缆连接到中央火炮指挥站,所有高射炮都距离移动式发电站不超过50米的位置。
据中国消息人士称,使用自动火控装置和从雷达接收的目标参数时,与传统手动方式将数据输入防空瞄准具相比,击中目标的几率大约高出三分之一。
中国预备役部队的74式37mm双联高射炮。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74式高射炮逐步取代了一线部队的55式和65式高射炮。中国军队中一个独立作战单位是高射炮营,其中包括三个连。目前,中国预备役部队和战备仓库中仍然可以见到使用状态的74式高射炮。
PGZ 88自行高射炮。
1986年,中国在79式坦克的底盘上研制出PGZ 88自行高射炮,并开始进行测试。这种自行高射炮的主要武器是76式37mm舰炮,备弹500发,射速360发/分钟,最大射程3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