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反坦克炮发展简史:抗战期间主要依赖进口 分散使用战果不佳

hawk26 hawk26讲武堂
2024-09-07

上世纪30年代,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连年的军阀混战加剧了经济和技术的落后。日本利用中国政府的软弱、军队装备落后和缺乏训练,决定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1931年,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吞并中国东北和一系列的武装挑衅之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中国军队就损失了大部分重武器。为此,国民党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被迫寻求外援。


1937年,国民政府向苏联求助,请求帮助打击日本侵略者。萨雷-欧泽克-乌鲁木齐-兰州公路建设完成后,开始从苏联向中国运送武器、装备和弹药。苏联制造的飞机则主要直接飞抵中国境内的机场。为抗击日本的侵略,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贷款。

莫斯科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42年3月,大约5000名苏联军事顾问、飞行员、医生和技术专家来到中国参加抗战。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向国民政府提供了1285架飞机、1600门火炮、82辆T-26轻型坦克、14000挺轻重机枪、1850辆坦克和拖拉机。

同时,国民政府还与美国、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进行了军事技术合作,美国在抗战方面做出了最大贡献。1941年,美国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此后,国民政府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军事和后勤支援。

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与德国的军事技术合作非常密切。中国向德国提供重要的战争原材料,德国则通过派遣军事顾问、提供轻武器、火炮、轻型坦克和飞机来加强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德国还帮助中国建设新型现代化的军工企业,因此,在德国的帮助下,汉阳兵工厂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生产新型步枪和机枪。德国还在长沙附近建立了火炮厂,在南京建立了双筒望远镜和光学瞄准镜制造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纳粹德国正式承认日本在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

上世纪3、40年代,中国军队装备了来自欧洲、美国、苏联的各种武器装备。此外,中国军队还积极使用在抗日战场上缴获的各种日式武器。

本文为俄罗斯作家林尼克·谢尔盖撰写的《中国反坦克炮》系列的第一部分,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作者的局限性,其中存在某些错误,本人在翻译过程中并未进行处理,并不代表证实或赞同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全文3800字,14张图片。

德国提供原料和技术,中国企业许可生产的37mm反坦克炮

中国生产的第一种专用反坦克炮是30式37mm反坦克炮,该炮就是德国Pak 29型37mm反坦克炮的授权生产型,在长沙的一家火炮厂批量生产。中国总共组装了大约200门30式37mm反坦克炮。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30式37mm反坦克炮。

Pak 29型37mm反坦克炮是德国莱茵金属集团(Rheinmetall AG)1929年推出的,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火炮系统,能够击穿当时所有的坦克。


中国仿制的30式37mm反坦克炮战斗全重450千克,战斗射速高达12~14发/分钟。重685克的穿甲弹丸,炮口初速745米/秒,可以在500米距离击穿35mm厚的装甲。


标配上用的是反坦克炮的旧称“战防炮”,即“战车防御炮”的简称。

Pak 29型37mm反坦克炮配备没有悬挂系统的木制辐条轮,这种古老的行动部分不允许使用机械车辆进行牵引。因此,德国很快对Pak 29进行了现代化升级,并装备陆军部队,这就是Pak 35/36型37mm反坦克炮。Pak 35/36与Pak 29使用相同的弹药,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炮轮部分。


中国士兵操作的Pak 35/36型37mm反坦克炮。

有消息称,德国向中国提供了一批Pak 35/36型37mm反坦克炮,这些火炮曾经参加过实战。抗战初期,日军使用的89式中型坦克(最厚装甲17mm)、92式轻型坦克(最厚装甲6mm)、95式轻型坦克(最厚装甲12mm)、94式轻型坦克(最厚装甲12mm),所以这些坦克的装甲很容易就会被30式和Pak 35/36在有效射程内发射的37mm穿甲弹击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awk26讲武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