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薪201万的华为“天才少年”,根本不是天才

国书坊 2020-11-06

以下文章来源于酷玩实验室 ,作者蛋蛋姐



↑点击上方国书坊加星标!




来源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作者:蛋蛋姐


你掏空家里6个口袋,奋斗几十年才能还完贷款的房子,有的人自己干几年就买得起,如果是二三线城市,甚至只需要一两年。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张霁刚刚毕业,就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称号,201万年薪。与此同时,他还拒了腾讯、阿里、IBM、深信服等公司的offer,以及360万年薪。
不止是他,他的同学姚婷和他一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156万年薪;他的两位学长左鹏飞和钟钊去年入选,同样201万年薪。
这个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数字,晃的人头晕目眩。
再看看一连串的华科博士学历,只能酸酸地说上一句,谁让人家是“天才少年”呢?

但是仔细看这张图,你会发现,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霁的本科大学——武昌理工学院。

这是一所三本大学,还是一所民办高校(后来升的二本)

很多了解了的人,怎么都难以相信,他这么天才的人,一定是高考发挥失常了吧。

但现实是,张霁不是没有努力,这还是他高三复读了一年的结果。
在人们看来,这和张霁“天才少年”的身份是那么不匹配,于是人们选择忽略,不愿相信。
但在我看来,这被忽略的,恰恰是对普通人最有借鉴意义的地方:
高考能决定我们的人生吗?

高考失利了要怎么办?
我们怎么样才能后来居上?

这堂课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因为高考失利而崩溃,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自杀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

这样惨痛的案例,不在少数:



01


我们先给不了解张霁的人讲讲张霁。

2008年,张霁高考失利,复读一年后,2009年,他考到了武昌理工学院,学习计算机。

没错,就是那所甚至很多武汉人都没听过的三本大学。也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张霁对他的专业还算喜欢。
那个时候,计算机还是个不热门的专业,但是张霁自己选的。
他说从小做任何决定,父母都不会给他指明方向,都让他自己决定。
也许是知道自己本科学校不够好,大一开学不久,他就制定了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过英语六级、学好本科课程、考研考博。
从那之后,不管上什么课,他都坐在第一排。空闲时间,就带着书到图书馆去自习,各科成绩都排名前列。

张霁是学霸,但并不是书呆子。
他大一高歌一曲,顺利当选班上文艺委员,还拿过“校园十佳歌手”。学网球、学摄影,大二暑假还学了中国画。

但无论有多少兴趣爱好,学习都是第一位的。
于是,他顺利考上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
这里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也是原邮电部的两大研究院之一。相比较本科而言,张霁已经实现了一个极大的跨越。
在那里学习3年后,2016年,张霁又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很多湖北之外的人可能没听过,大家搞不清楚这个学校是不是985,211,很多人甚至都搞不清楚这个学校到底是几本。

因为一提起武汉,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武汉大学。

但其实,华科虽然比不上清北,但完全不输武大,它是985,211,也是双一流A类,还入选了《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拿的各种国家奖项也综合排名全国第7。

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年薪中的4位,有3位都曾在这个学校就读;华为的17位高层,更是有4位都毕业于这个学校。

华科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更是整个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
张霁读的计算机专业,这个研究中心刚好有。国家级研究中心,自然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科研平台。

而且,他还了解到,研究中心的周可老师和他希望研究的方向对口,于是张霁来了。
他的导师周可和腾讯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所以刚进实验室,他就被派到了腾讯实习,他的博士生涯几乎都是在腾讯度过的。
张霁说,他不是天才型选手,就连自己的座右铭都是:很多人比你还要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上进?

他不会规定自己每天干到几点,但他有一条准则:今日事今日毕。

每天,他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需要完成的计划,今天一定要做完才能休息。如果哪天起床晚了,他一定会找时间补回来。
努力的张霁也很幸运,2019年10月,他有一个到美国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访问的机会。
这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应用数学研究机构。

他去了半年,且又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师。
导师会一字一句帮他修改论文,还会告诉他为什么要那样改;会经常资助他参加国外的研讨会,学术交际两不误;会给他一些顶会的论文,让他帮忙评审,评审完和老师的意见对比,并告诉他为什么那样评。

就是靠着这样的勤勤恳恳,和两位导师的悉心栽培,博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ATC、DAC、 ICPP、 SIGMOD、VLDB、IEEE TPDS等顶级会议和顶级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
这些都是top级别的,在上面发一篇论文,难如登天。

但张霁发了这么多。
关键是,这些许多都是可以在工业界直接落地的成果。

实习期间,他拿了7项国内、国际专利,研究成果拿到了腾讯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张霁也有过低谷,博士发第一篇论文时,他连续被拒稿了5次。
但每一次,他都会在导师的鼓励下,按照评审的意见,一点点修改。
他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比这次好。正如他相信只要足够努力,他的人生下一阶段一定会比现在好。
的确如此,找工作时,因为科研太忙,他甚至都没有投简历,是那些企业找到了他。

经历了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整整7轮严苛的选拔,张霁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的offer182-201万元/年。
其实,他还拿到了腾讯、阿里、IBM的offer,有企业甚至开出了360万的年薪。
那科研做到他这个程度,真正重要的已不仅仅是薪资,他选择了薪资不是那么高的华为。

一方面,华为和他想做的方向契合一些,另一方面,他想用自己所学帮助华为:
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所用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有可能,咱就尽力帮助华为渡过一些难关。
这是中国下一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的样子。

我本来已经联系到了华科的老师采访他,但最后他太忙了,很遗憾没有采访到。

但华科表示:
拿到华为“天才少年”offer的那一刻,他们无一例外地并没有太多惊讶。
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今日的不平凡,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他们的价值也远非简单能用金钱衡量,那些熠熠闪光的可贵品质,本身就已是无价之宝。

就这样,他从曾经的那个复读生、三本生,一步步逆袭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他成长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02


也许还是有人会觉得,他取得的这些成绩,实在是太遥远了,这就是个例。
但我想说,真的不是。
也许201万年薪很遥远,可通过后来的努力,成功弥补高考失利的缺憾,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我身边就有。
我认识一对双胞胎姐妹花,她们是河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镇女孩。
作为一个1亿人口大省,每年考生高达百万,省内还只有一所211,河南高考的竞争有多激励,大家都知道。
2013年高考时,学文科的姐姐考到了河南工业大学(二本)学广告,学理科的妹妹考到了洛阳师范学院(二本)学生物。

两所学校,都算不上好,专业也不是多热门,生物更是四大深坑专业“生化环材”之一。

于是,大二大三时,两姐妹都决定了要考研。
高中学校让填目标学校时,姐姐填了西南大学。也许是一种执念,高考没考上,这一次,她把考研目标学校填了西南大学。
妹妹想和姐姐一起,也填了西南大学。
2016年考研,姐妹俩一个在郑州,一个在洛阳,姐姐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晚上复习到10点图书馆关门。
后期快考试的时候,回到宿舍她还要去自习室学到12点,经常是最后一个走的。
每天只吃早午饭,她觉得吃晚饭太浪费时间了,就用小零食猫耳朵解决;冬天她觉得屋里的暖气太暖和了,头脑不清醒,就跑到走廊里去背。

她怕自己考不上,有时候边背边哭。
10天半个月不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听着她声音很陌生。


就这么坚持了接近1年,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西南大学,超了专业线足足五十多分
妹妹也很努力,她和张霁一样“今日事今日毕”。她不会设定具体时间,但今天规划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大部分时候10点多,偶尔也到十一二点。

最后厚厚的生物专业课书和习题册,里面的知识点,她几乎都能背下来了。

复习时,她从没觉得辛苦,每一天都很充实。
她过了笔试,但可惜复试被刷了,至今她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那是她最难过的时候,那一天她坐在西南大学的校园里,觉得无比孤独。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没能考上。

后来,院长给她推荐了河南师范大学的一个导师,导师也表示想要她,她就去了。

那时,她也没有别的选择,既来之,则安之。
就这样,姐姐从郑州到了重庆,妹妹从洛阳到了新乡,他们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

后来,在西南大学的姐姐,朋友们要考公务员,她觉得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就跟着考了。
巧的是,朋友告诉她,那一年,北京第一次招收外地生源,一直向往来北京工作的她,就报了北京的公务员。

她一路过关斩将,过了京考,并拿了北京某区所报岗位的笔试第一名。
但很可惜面试没过,后来她又补录到了北京的另一个区。她报的那个岗位,只招一个人。

2019年,她正式到北京工作。
妹妹没有姐姐这么顺利,但考研受挫的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
她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0点多回去,养她实验需要用的生物、做实验...除了周六日抽出半天时间休息洗衣服外,几乎都在实验室待着。
靠着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她熟练地掌握了实验技术,还和导师一起发了SCI。
导师建议她考博,考研失利带给了她很大挫折,再加上自己本科研究生的学校都不太好,考博她其实不是很有信心,但觉得试试吧。
于是,她给国内很多985、211大学和研究所的导师发了邮件。
她没想到的是,很多导师都回复了。
最后,导师建议她选中科院,报名、笔试、面试,报录比2:1,她竟然一路过关斩将进去了。
没错,就是今年,9月份,她将到中科院读博。

我问她,你觉得自己的竞争力是什么,她说:我觉得自己没啥竞争力,也没想着跟他们争。
至今,她也不知道导师看重她哪点了。
但我想,这7年的努力,她早已补足了高考的缺憾,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博士毕业后要干嘛,她也不确定,她说也许进高校,喜欢校园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她已经有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像姐姐一样留在北京,又或者是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都可以实现。

从国家级贫困县的小镇女孩,到河南的两所二本学校,再到北京的公务员和中科院的博士,这7年,她们已经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往后,世界再怎么风云变幻,她们的人生都不会太差。
我也曾觉得,是不是她们本来就天才,只是高考发挥失常了。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妹妹,她说:我觉得我没发挥失常,我就是那水平,我甚至觉得超常发挥了。

姐姐也差不多一样,其实她高中的排名还可以,但这个小县城的高中,本来文科的整体水平就不好,也上不了太好的学校。
他们所做的只是全心全意朝着目标努力。

我把张霁的事例分别抛给了她们,她们俩的观点竟然出奇的一致:所谓的天才少年,并不一定是一出生就被定义为天才了,而是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天才。

姐姐

妹妹

说实话,我觉得“天才少年”这个项目名字取得很不好,因为它给无数日日夜夜坚持和努力得到的结果,加上了一层光芒四射的滤镜,变得让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
它容易让人们忽略那些努力的重要性。
但其实,哪有那么玄乎。这世界上99.9%的人远没有到拼智商的时候,有的不过是努力、坚持然后得到。
于是,有人它叫大器晚成,有人叫它天才,我更喜欢称其为逆袭。


03

这是3个高考失利,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逆袭的故事。
高考失利的更是不在少数。打开知乎,但是2020高考失利的问题,每一个都有成百上千个回答、数百万浏览和关注。



这些还只是被看到的。每年,中国都会有成百上千万的人参加高考。2020年,这一数字是1071万。
就算有1%的人失利,也有足足10万人。
寒窗苦读十多年,许多人都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了极端——自杀。

其实,如果时间线拉的再长一点,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国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自杀的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据第一位,高达45.5%。(《中国儿童自杀报告》)

写这篇文章,我只想告诉大家,告诉每一位父母,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这每一场考试也许都至关重要,但任何一场考试都无法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高考也一样。

那对姐妹花中的姐姐有段话,要送给那些高考失利的孩子:
我觉得,高考依然是最公平的考试,肯定要好好去考一个好成绩的,但是人生这么长,高考也并不是可以决定一辈子的,未来不是高考就一定可以决定的,很多时候是需要一步步努力的吧。

我也想说,人生就像是爬山,当你站在山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座山好高啊,当你遇到了沟沟坎坎,落在别人后面的时候,你更是会焦虑,会灰心丧气,觉得眼前这个沟不可逾越。
但你只需要看着山顶,一步一步往上爬,后来你会发现,那些原本走在前面的人,有的和你一样遇到了沟坎,有的看到了一朵野花,然后他们就停下来了。

而一直看着顶峰从未停下的你,也许走了无数弯路,竟然慢慢超越了无数人,一步步到达了顶峰。

此刻的你回头望去,那些曾经的沟坎,也许是高考,也许是工作,也许是爱情,竟变得如此不值一提。
因为站在山顶的你,已经领略到了人生最美的风光。
而下面的人望着你,会不自觉地夸你:他真是有登山的天赋啊。
但你只会笑一笑,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曾走过多少弯路。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无论走了多少弯路,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目标。
参考资料:

王妮君,《张霁——“天才少年”就在我们身边》,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李丹琦、汪欣瑞,《最高年薪201万 ! 三位华中大“天才少年”炼成记》,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作者-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欢迎在文章底部发表对本文的见解

今日荐读
 「张玉环杀人案」背后:27年,她还在等他一个拥抱 691分“清华生”工地搬砖引发巨大争议:未经他人苦,莫笑他人穷

 48岁TVB演员北大硕士毕业:寒门出身,他凭什么将一把烂牌打出了王炸?

 “我的宝贝女儿,被害于云南边境,凶手是她男朋友。”

看2020年8月热文
关注“国书坊”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合作微信:sunhao11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