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岁袁隆平3位孙女曝光后,我又去了解了他的父母,更不淡定了…

国书坊 2020-11-06

以下文章来源于王耳朵先生 ,作者我是王耳朵



↑点击上方国书坊加星标!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作者:王耳朵


这两天,#袁隆平在秀英语#寄语青少年 上了热搜,视频中他分享了8个字的成功经验: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在这之前,纪录片《时代我》的播出,这些其实都有体现。


同时,随之而来的,

是老爷子首次曝光的三个孙女:

袁友晴(16岁)

袁友清(14岁)

袁友明(12岁)

三孙女随爷爷一样衣着朴素,说话质朴。

留着一样的娃娃头,

言谈举止间显露出良好的家教。



三个名字都是老爷子亲自取的,

还都和天气、粮食有关。

大孙女出生时,

正好雨过天晴,所以叫袁友晴;

二孙女出生在雨水节气那天,

所以叫袁友清,小名大米;

小孙女出生时星空明媚,

所以叫袁友明,小名小米。

“魔稻祖师”果然名不虚传,

是真真把“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刻进了自己的骨血里。


老爷子的三个孙女这几天已经刷屏,

今天,耳朵想聊一些可能你还没听过的,

袁老先生的父亲和母亲。




01 
1905年,袁隆平院士的父亲袁兴烈出生于江西德安。
当时的袁家开始弃农经商,迁居县城发展。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大家族分家,袁老爷子的祖父袁盛鉴在县城北门建宅,取名“颐园”。
袁盛鉴是读书之人,科考中举,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从旧式读书人成为新型知识分子,袁盛鉴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袁兴烈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视知识为一切,后来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又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这样的学历和履历,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老爷子的母亲华静,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知识女性。她出生在扬州的富商家庭,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文化艺术和礼仪。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学任英语教师。恰巧就在这期间,她与时任校长袁兴烈结缘。爱情开始萌芽,故事也由此展开。



02 
1930年的9月7号,袁兴烈一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年轻的父母或许已经失去对孩子起名的兴趣,在姓名一栏只填下写了三个字:袁小孩,乳名二毛。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
华静怀抱1岁的袁隆平,旁边是哥哥隆津

当时接生的新手医生林巧稚,后来成了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而这个在出生时略微有些被忽视的孩子,在几十年后成为了14亿人都尊崇的英雄。一代大师给另一代大师接生,似乎命运,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
袁兴烈和华静,希望袁隆平能够继续仕途,光耀门楣。于是,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了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可这个选择,却给袁隆平种下了一颗背道而驰的种子。武汉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老师带班上的孩子,去学校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彼时恰逢6月,园艺场内桃红柳绿,好不漂亮,这让儿时的袁隆平迸发了学农的兴趣。70多年后,当袁隆平再次回想起儿时的这次经历,称它美妙清晰,又恍如一场梦境。可梦境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战火打得支离破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


03 
袁兴烈和华静带着几个孩子,开始逃难。离开北平后,先后辗转湖北、湖南等地。疾病、疼痛、饥饿和死亡,成了时代和这个家庭的伤痕。
可哪怕条件再艰辛,父母对五个孩子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放松。不论停留在哪个地方,袁兴烈都会把孩子们送去上学。战火纷飞的时候,母亲还会给袁隆平读尼采。
后来,袁隆平回忆道:“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华静也非常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开发智商。她说:“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为了方便孩子理解,她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化作故事,用仲夏夜晚的故事时间,开动孩子们的思绪。
有一次,母亲讲的是粮食和土地的故事:“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后来,华静还带着袁隆平和袁隆津去了供奉着炎帝雕像的“神农洞”。她让兄弟俩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表达景仰之情。礼毕,母亲告诉他们,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位先贤曾经在五千多年前,创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
这些故事,让袁隆平对脚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础,以至未来的一生。


04 
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一年,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儿时的田园梦,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断交织。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袁隆平想要在新中国建立起富饶的新农村,可是,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从政。
袁兴烈叫来妻子与儿子共同商讨。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便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父亲反问:“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袁隆平回答:“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
仔细思忖儿子的想法后,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选择尊重他的意见,同意了儿子的选择。最高级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母懂得及时放手。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也告别了父母。赶往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走进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即现在的西南大学。
袁隆平母校

袁隆平曾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选择回到孕育了他的土地。
4年之后,袁隆平又一次面临了选择:我该到哪里去?
他想要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可学校发出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袁隆平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母亲说过的话:
“土地是生命之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国土是最神圣的。”
于是他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下一行大字: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别了,母校!别了,龙门浩!别了,重庆!
他说自己是一颗种子,既然是种子,那么不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青年袁隆平


05 
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又穷苦的黔阳县的青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宿舍简陋,条件极其艰苦,他总是会想起童年和母亲的一番对话。
那时他在嘉陵江学游泳,从河里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小伙伴说是钻石,他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母亲。
母亲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华静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正是这番话,一直激励着袁隆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探索之路。
有句话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制,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回看袁老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父亲的格局和母亲的智慧,早已浸入先生的骨血里。
如今90年过去了,今天也恰逢袁老先生的阳历九十大寿。90年前,中国尚处在食不果腹的年代。90年后,袁隆平院士喂饱了14亿中国人。
他把一生的时间,都交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交给了每一颗饱满的稻穗。为此,他错过了父母亲的最后一面,错过了子女的成长,错过了和妻子相依相伴的时光。
他真的老了。
因过度劳累吸氧 翻书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


06 
小时候,袁隆平随母亲在庭院乘凉,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母亲告诉他,天上的每颗星星,都与地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他会怀着好奇心,常常凝望星空,试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
1999年,袁隆平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小行星命名仪式。一颗81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母亲华静曾对袁隆平说过:“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于是袁隆平总是不断重复:“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个曾经把自己比喻成种子的老人,如今改口说自己是一株水稻。他说:“我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
纪录片《时代我》的最后,记者问袁老先生现在最关心什么?他一如19岁时的那个自己,回答得干脆:“最关心杂交水稻。”
有人说,人的一生,也可以比作四季。少年时代是象征播种的春天,青年时代是成熟的夏日,壮年时代象征收获的深秋,老年时代,则是人生的严冬。惟愿袁老先生的旅途里,永远春光明媚,不惧寒冬。

故事暂时告一段落,在梳理这些袁老的家庭往事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当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借鉴、思考的地方,而这,也是耳朵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 父亲决定孩子能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一个好情绪善沟通的母亲,           一个有格局有视野的父亲,           才是孩子在这世上最珍贵的礼物。
  • 心态、意志、教养、价值观,
           才是种植于孩子心中最无可估量的财富。
  • 家庭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
           会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资料来源:《袁隆平传》作者:祁淑英央视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纪录片《时代我》


-作者-

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欢迎在文章底部发表对本文的见解

今日荐读
 从乞丐到巨星,73岁净身出户却被情妇抛弃:这个糟老头坏得很,但我好喜欢!

 她花50万「买精」,生5国混血儿:一个单身女性的史诗!

 餐桌上的战争:12年前,中国是怎么击退美国粮食侵略的?

 薇娅两口子,活该月入五千万

看2020年9月热文
关注“国书坊”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合作微信:sunhao11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