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推荐项目(二)

浙江省考古学会 浙江考古 2021-12-26
09 余杭径山小古城遗址

小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东南,是一处先秦城址类遗址。城墙在地面以上仍多有保存,城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东苕溪流域商周时期的一处区域性中心城址,在浙北地区先秦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古城遗址位置图

小古城遗址DEM高程晕渲图

遗址年代跨度较大,上迄马家浜时期,下至明清时期,主体为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时期的遗存,以泥质灰陶三足盘、原始瓷球腹罐、印纹硬陶圜底罐和鸭形壶等为代表性器物。

在2004年试掘基础上,自2016年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逐步对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工作,完成了高精度地理信息采集、城址内外详细勘探、重点区域发掘、主要遗存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等工作。

小古城遗址历年发掘示意图

先后解剖的南、北城墙虽然建筑环境与工艺不同,但两处城墙的始建年代均为商代中晚期,另外,北城墙新发现的木构水门,保存较为完整,年代不晚于商代晚期,是南方地区先秦城址考古中的重要发现。城墙外有护城河,其中南侧利用天然的北苕溪故道,贯穿城内的2条河道形成于距今7000年左右,构成城内主要的交通干线,河道与三处品字形布局的自然高地构成了小古城遗址城址形成的环境基础。

小古城遗址南北城墙剖面图

小古城遗址北城墙水门木构建筑

城内西北角的庙山顶部,建筑有高度超12米、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人工高台,年代不晚于商代晚期,是城内的制高点。高台顶部存在院墙围绕的地面建筑,推测为三进深、三开间的房屋建筑。庙山商时期高台建筑为全国首次发现,刷新了对南方地区商周时期建筑史的认知。

在河道2西侧的湖西发掘区,发现多组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规划有序、形制丰富的房屋遗存以及活动面,构成了1处相对独立的建筑区,结合区域内出土大量红烧土、木骨泥墙墙体等遗物,尤其是一块商时期的石范遗存,推测此处建筑群可能与铸铜活动有关,进一步反映了城址内部功能分区的聚落格局。

小古城遗址庙山发掘区山顶建筑

小古城遗址典型器物

以聚落考古为发掘指导理念的小古城遗址,被证明是一处保存良好、结构完整、等级分明的区域性中心遗址,是浙江先秦史、越文化发展史以及南方地区商周时期文明化进程研究中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0 绍兴越城大湖头遗址

绍兴大湖头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民东路与二环东路交汇处东北侧人民路1号地块范围内,紧邻平水东江东侧,龙池山南侧。为配合方特主题乐园建设,经前置考古勘探,发现该地块有一处古代文化遗址。为满足土地净地出让要求,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8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湖头遗址进行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目前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收获。

地理位置

大湖头遗址

发掘区航拍

大湖头遗址的主体文化堆积为东周时期,是典型的越文化遗址。目前已清理灰坑、灰沟等遗迹200多个,发现一些柱洞、木桩等建筑相关遗存,出土大量陶片和500多件器物。大湖头遗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两千多年前水乡泽国的生活图景。通过浮选,我们发现了稻米、水稻颖壳和大量水稻小穗轴,可见稻米是当地居民的主食。同时还发现有甜瓜、李、梅、桃、猕猴桃、葡萄等多种水果遗存。日常生活用器中,主要炊器有夹砂陶鼎、釜(甗)、支座,泥质陶甑等;盛器有泥质陶盆、豆、盘、罐,各式各样的原始瓷碗、杯,大小不一的印纹硬陶坛、罐,还有若干编织的篮筐。通过一些残留的木桩、木质垫板等建筑相关遗存,推测为干栏式建筑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形式。生产工具有石锛、铜锄、铜锛、铜削、铜刀(锯)等。兵器有铜矛、各式铜镞。其他器物还有精美的铜饰件、铜环和铜带钩。遗址出土了2支木桨,为水乡泽国舟楫渡生提供了实物资料。此外,H244平面呈长椭圆形,坑内中部覆盖树皮,树皮范围不规整,树皮上部出土1件原始瓷句鑃,树皮下部出土原始瓷于、印纹硬陶罐等器物,是一处较为特殊的遗迹,可能与礼仪活动有关。

陶器

原始瓷器

铜器

木桨

浙江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越国,绍兴是越国发展壮大之地,是越国重要的都城,是越文化研究的中心区域之一。大湖头遗址是绍兴地区第一次大面积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遗址,为研究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业经济、聚落形态和城市布局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2 绍兴兰亭野生动物园一期墓地

绍兴兰亭野生动物园一期地块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兰亭村东侧,西距308省道约400米,东距印山越王陵1800米,娄宫江自山前由南向北穿流而过,东、西、北三面环山,整体地形为山前缓坡,是一处背山面水的怀抱之地。2021年3月~7月,为配合项目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对此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共清理墓葬55座,年代为战国~明清,其中以六朝及唐墓居多,出土各类随葬品68件(组)。

M3、M26航拍(南-北) 

本次发掘的墓葬均分布于山前缓坡,依山势而葬,墓向以南向居多。墓葬形制多为砖室墓,另有少量土坑竖穴墓。砖室墓以单室居多,双室较少,平面多呈长方形,少数为凸字形和刀把形。规格上,大多数墓葬长度在3米以下,长度为3~6米的中型墓有十余座,极少数墓葬长十余米,如M3、M26。多数墓葬填土中发现战国时期印纹硬陶片,由此推测这一区域可能存在战国墓群。

M3墓砖纹饰

M3、M26东西并列,规模较大,均为券顶双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墓砖纹饰有双钱纹、青龙白虎纹、兽面纹、对角三角纹等,铭文为“元康九年太岁在己未八月十日造作”、“元康六年未月卅日”两种;虽遭盗掘,仍出土少量金饰、铜钱等随葬品。另外,M12为唐代船形墓,墓壁有8个方形假窗,部分墓砖模印“勋官彤□潘达墓”;M52为明万历双室合葬墓,墓室后壁正中竖直放置一块红漆石板,上书“石烂人来”。

M3青龙白虎纹墓砖

这批墓葬时代延续约两千年,几乎各个朝代均有墓葬埋入,说明这一区域是一处营造阴宅的风水宝地。M3、M26是绍兴地区罕见的纪年明确的大型西晋墓,对判断同时期类似墓葬具有标尺价值,其结构完整、规模宏大,是江南门阀士族财力雄厚、身份地位尊崇的表现,为研究绍兴六朝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对于丰富绍兴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对保存较好的M3进行整体迁移保护,待复原后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展示,为兰亭书圣故里、绍兴东亚文明之都保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土金饰

青瓷随葬品

13 余杭径山古墓葬

余杭径山古墓葬,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西山村。为配合余杭区径山镇长乐创龄小镇启动区块出让地块(1-39)开发出让,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10至11月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古代墓葬。经国家文物局审批,于2021年4至12月对地块内古墓葬进行发掘。

此次发掘共发现清理各时期墓葬76座,砖窑1座,共出土陶、瓷、铜、铁、玛瑙、琉璃器366件(套)。其中竖穴土坑墓4座,年代上从战国晚期到西汉初年,随葬品有鼎、豆、壶、罍、壶、瓿、盆、罐、钵、纺轮、刀、剑、釜等。砖底墓1座、砖椁墓2座,年代上从新莽至东汉早期,随葬品有罐、罍、壶、镜、剑、灶、铜钱等。砖室墓共68座,其中汉六朝砖室墓43座,有长方形34座、T字形1座、凸字形2座、刀把形2座、合葬墓3座,随葬品有罐、壶、罍、盏、刀、杯、剑、镜、带钩、削刀、耳珰、滑石猪、铜钱等;隋唐砖室墓7座,其中凸字形1座、刀把形6座,随葬品有盘口壶、瓷碗、铜钱等;五代砖室墓3座,随葬品有壶、盂等;宋代砖室墓8座,随葬品有韩瓶、杯、碗、执壶、罐、铜钱等;明清砖室墓7座,随葬品有青花碗、罐、盏等。砖窑为一道三窑结构,从产品看应为六朝时期的墓地砖窑。

该处古墓葬:(1)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年代上从战国晚期延续到近代,中间未出现缺环,是研究杭州地区墓葬的分期和类型演变的重要材料;(2)M28通长10.3米、宽6.6米、深3.7米,具有前堂、双后室、双墓道的结构,是迄今为止杭州乃至浙江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东汉砖室墓;(3)地块四、地块七的东汉晚期墓葬多双层券顶、排列整齐规律,是一处颇具规模的东汉家族墓地;(4)M40发现“太岁甲午贞观八年”纪年砖,与周围的六座墓一起组成了唐代家族墓群,是浙江唐代墓葬的少见的纪年资料。(供稿: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址位置图卫星图

余杭径山28号汉墓航拍照

地块四航拍照

地块七Ⅱ区航拍照

M3器物出土照

 M40贞观八年纪年砖

M33出土玛瑙耳珰

M61出土熊形 铜带钩

14 安吉孝丰摘帽山墓地

摘帽山墓葬群位于安吉县南部,地处天目山余脉形成的小型狭窄河谷中。墓葬分布在摘帽山东坡,海拔55-70米,是一处典型的山腰型墓地,于2020年国家安吉竹产业示范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安吉县文物局和厦门大学,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配合性发掘。

摘帽山墓地航拍图

摘帽山墓地场景

目前已清理汉六朝墓葬105座,其中土坑墓仅1座,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其余均为砖室墓,包括81座长方形券顶单室墓、3座方形穹窿顶单室墓、20座吕字形券顶双室墓,主体年代为东汉晚期至孙吴时期,少量为两晋墓葬。部分墓砖模印有“万岁不败”、“富贵安乐”等吉祥语,或车轮钱币纹、放射线纹、鸟纹、梳纹、鱼纹、云纹、乳钉纹和连胜纹等纹饰。

摘帽山墓地工作照

出土器物700余件。陶器有罐、罍、壶、水井、灶、耳杯、纺轮、器盖、陶饼等,以硬陶为主,还有少量印纹硬陶、釉陶和泥质陶。瓷器极少,且脱釉现象严重,包括钵、耳杯、灶、砚台、四系罐等。除此之外,还有黛板、琉璃耳珰、翡翠戒指、铜币、铜镜和铁质环首刀、釜、剑、锸。

M1出土器物

M9出土器物

M12出土器物

从砖室墓的朝向和布局来看,可分为7组,组内各墓普遍走向一致,且排列整齐有序。南向墓葬数量最多,东西成排分布,下葬顺序基本为由北向南。西向墓葬则由东向西下葬。各组之间,墓葬的数量虽有所不同,但规格相当。它们为研究汉六朝时期家族墓地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M4铺地砖下的窝坑

M7墓壁放置的铜钱

综上,摘帽山墓葬群依托自然山体而建,面向开阔的盆地和河流,背靠山丘,布局规整,分区明确,下葬时代较为集中,是一个有规划的家族墓地。且该墓葬群的规模和排列,在浙江实属罕见,可能与两汉之交及东汉末年的两次大规模北人南迁有关。

M36后室

结合“初平元年作施南*”、“吴故施长山之墓”“施”等砖侧铭文,该墓葬群极有可能是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的施氏家族墓地。施姓为安吉的一大著姓,其中声名最为显赫的当属东吴大将朱然(原姓施,从舅毗陵侯朱治姓)。

M123铭文和花纹砖 (1)

M123铭文和花纹砖 (2)

另外,安吉县于东汉末年在故鄣县南部建制,而摘帽山墓葬群的时代和地理位置恰好与之契合,且周边新发现了几处规模较大的汉六朝墓葬群,这就为寻找最早的安吉县治提供了线索,对认识安吉建县伊始、县治所在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5 

云和东山头东晋徐氏家族墓地



为配合云和县白龙山街道黄水碓村东山头安置小区项目建设,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在2021年6月至8月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云和文保中心对该项目进行了考古调查,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考古发掘。

全景鸟瞰图

本次发掘共清理砖室墓七座,发掘面积近350平方米,出土随葬器物32件。

这七座墓葬,布局较为规整,呈“一”字形排列,墓葬间距均在1.5-2米之间,仅M2与M3间距逾7米。因该间距内有一晚期近代墓,推测此前可能也有一墓,但已被晚期墓破坏殆尽。墓葬均为砖室墓,都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扰动和破坏。其中4号墓保存相对较好,除券顶大部不存外,其余砖室基本完整。1、6、7号三座墓破坏较严重,仅剩砖室的后半部分。墓室基本呈长方形,除三座破坏较严重的,都带甬道,整体呈“凸”字形或刀把形。在四座墓(1号、2号、3号、4号)的墓砖上有铭文:“升平四年太岁庚申作”、“徐山陰墓”、“君林作”、“徐”、“咸康元年”等。

2021YDM1 全景 西北-东南 

2021YDM2 左侧墓壁 西-东

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青瓷器、青铜器、铁器(刀具)、银圈等。青瓷共7件,器型有水盂、小盏、钵、折腹洗、虎子等。青铜器,在五座墓中出土了八件青铜镜,较为精美。2号墓出土二枚青铜印,其中一枚为六面印,在长方体的六面分别刻有“徐珧”“臣珧”“徐珧言事”“徐公洋”“徐珧白笺”“白记”等文字,这些关乎墓主身份的重要信息依旧清晰,推断墓主应是一名政府官员。铁器主要是刀、剪刀等,因锈蚀破损严重,形制大都不明。

M2-1 青铜六面印章

根据出土的随葬器物和墓砖,并结合墓室形制结构来看,这七座墓葬应是徐氏家族墓,埋葬时间间隔不长。通过墓砖上的纪年,我们推测其在东晋成帝到穆帝(公元325-361年)前后。其中2号墓的主人,从墓砖铭文和铜印篆文等文字信息推断,应为“徐珧”“徐山陰”。

M4青釉瓷虎子-01

M5-2点褐彩青瓷唾盂

M6-2青釉折腹洗

M6-3龙凤纹青铜镜

本次发掘,是浙西南地区六朝时期墓葬的一次重要的发现。对研究云和徐氏家族及墓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六朝时期浙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丧葬习俗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浙江考古”长按二维码,即刻加关注

编辑:毛毛

初审:刘建安

终审:郑嘉励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