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神速成记,21天模仿85页PPT

2016-12-02 嘉辉 一周进步




 

我是嘉辉。

一个曾经在德州扑克/营销/策划/PPT/新媒体圈徘徊的90后。曾经是不少同龄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也曾经因为涉猎的领域和圈子太多而感到焦虑和彷徨。

 

今年9月份偶然的机会看了有关断舍离的书籍,决定放弃广度转而从单项技能领域扎根,进而再拓展其他技能。在选择技能领域的过程中,个人的标准是:能够短时间内收到反馈、持续坚持能看到较明显的提高、进而形成正向循环。结合自己过去在领域的基础积累,最终选择了自己比较有把握的PPT领域。

 

 

相信不少小伙伴在制作过程中都有以下的经历:接到一个PPT任务后,马上打开软件,对着默认的空白版式输入主题,然后去网上搜索关于封面图片,在各种的图片及关键词搜索对比后回头一看,两三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还没有做好一页封面。过两天最后在临近提交的时候草草收场。这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制作战略,不仅仅是PPT没能制作好,而且经常是连总体的逻辑都没能梳理好,导致最终正式汇报的不顺利。

 

其实上述的案例就是典型的顾头不顾腚。咱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设定总体框架,保证作品整体水平(用纸笔列大纲,分章节),再对内容细节进行精修(对每个小章节进行润色)。

 

通过上述的小案例我们知道,一个好的逻辑/学习框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10月初,报名了一位好友兼PPT圈内知名导师黑犬的线上PPT课程。通过为期21天,共6节课的学习,逐渐找到节奏。并通过在设计类网站看作品提高审美能力,为未来学习打下基础。

 

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小白到原创,需要经历模仿->微原创->原创三个阶段。简单来说,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浏览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然后通过对好作品的完全模仿(提升对作品细节的感知及把控,令审美及动手能力同步提高),当模仿量级达到某个程度之后,进而可以尝试对作品对某些元素进行微调,感知其中的变化,逐渐加入自己的想法,最终的最终才是做出原创的作品。

 

了解到完全模仿的重要性后,10月底偶然的机会,看到好友大梦转发关于「一周进步」第二期审美模仿训练营的招募,训练营为期三周,每周三次课程。抱着对一周团队的信任以及个人能力提升的需求,二话不说即刻报名。

 

大家都知道坚持21天是养成习惯的一个小小里程碑,通过连续21天的行动令身体产生惯性,该次训练营也是希望培养大家对PPT的一种行动惯性,每天坚持一点点。不过由于在10月份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专注提升技能及扎根进阶,那当然不能满足于每天一张的学习模仿量,所以在开营前一天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1天共模仿完成70张作品(平均每天三张作品)。

 

开营当晚,珞珈大大在群内发布了第一课的模仿作品视频



原图

 

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作品的难度不算高。所以在第一眼看到作品图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不屑的,因为这种程度的操作是完全在我的能力掌控之内啊,果然我迅速的打开了PPT,用10分钟时间做了出来。(别赞我,怕骄傲)。

 

基于对珞珈的尊重,我还是打开了课程视频链接(其实吸引我的是视频长度整整30分钟,想看看他到底讲了什么)。从视频一开始就被珞珈的声线迷住了(珞珈是带病录制的课程)。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我的精力是逐步被视频所吸引住了。珞珈一开始通过对左上角的三角形制作方法,并用不同的方法去对比实现,再到逐步提及到元素的颜色、字体一致性以及元素间位置分布的重要性,到三角形形状大小位置安排的讲究… 每一个小的知识点都讲得很透彻,整整25分钟几乎完全没有废话。

 

最关键的是视频中传达的不仅是术的层面(如何通过操作实现效果),而是道的层面(令你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以及与其他动作的区别)。

 

这时候我再回头看看自己10分钟做出来的作品(抱歉当时没保存),虽然总体上看起来是70%相似,但在细节方面则完全没有注重。心生羞愧的我脑中再次出现了完全模仿这四个字,决定静下心来,打开页面,让自己静下来尝试融入到作品之中(之前在做作品的时候几乎只有手和大脑在观察对比作品,而没有尝试用心去体会元素),感受每一个操作背后带来的感觉。

 


我的最终模仿作品

 

案例2:



原图



模仿图

 

这是训练营第3节课的作业,说实话经过早两节课的刷新观念之后,自己不敢再松懈了,在看到作品后自己先在脑海里面拆解元素并分析其中用到的技巧,发现模仿难度真的颇高(可是我不能被吓退啊,毕竟还要投稿给一周进步)。

 

该模仿作品涉及到的元素不多,不过我们能看到:右下角的阴影效果设置、拼图形状的制作、图标部分的布局、突出图标的阴影部分颜色设置、文字部分的行距.. 都非常的有讲究,而恰恰是这些细节部分来令作品变得有美感(当然在这个作品里面自己有对某些元素进行微创新调整,严格来说不算100%模仿)。而自己在微调琢磨的过程中而锻炼出来的耐心以及感知力,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再晒几张模仿打卡作业吧


 

由于抱着完全模仿的标准,训练营期间平均每张作品耗时从15分钟到60分钟不等。加上白天在上班,制作时间都是下班回家之后完成的。在这21天期间,也曾经考虑过放弃70张的任务总数(毕竟训练营的最低要求是最少每天用一张作品打卡就可以了)。后来想想,既然自己想要蜕变成长,就要付出比别人多三倍的努力呀!咬咬牙,坚持下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坚持到第19天的晚上,提前完成了70张的总任务(周末偶尔会用大半天时间沉浸学习,一天做10张图)。由于接下来两天是周末,当时临时决定将总任务量提升到100张(意味着接下来两天每天要挑战15张的任务)。

 

最终在21号结营当晚将模仿总作品数定格在85页,宣布挑战失败。不过个人完全没有失落感,毕竟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倾尽全力突破自己那种快感才是挑战的关键,至于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

 

 


训练营期间的部分练习作品缩略图

 

 

来,总结一下自己在这21天里面的体会:

1、练习过程中使用完全模仿所带来的好处:不能再用“差不多”的态度去对待。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拆解画面中的元素布局,不断调试细节去感受每个小的操作带来的视觉差异。而保持思考带来的是逻辑思维上的提升,不仅知道如何去实现,而且思考和融入作品,令自己慢下来,去感知作品的美感,不再为了完成而完成。

 

2、关于技能的锻炼,尽量设计让自己上瘾的锻炼方法,最好能控制锻炼后的反馈。例如在整个训练营的过程中,每天在交流群打卡发作品的时候都会获得来自群友的正面反馈,这种看得见的鼓励是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

 

3、精进 = 全神贯注磨练技能,注意力全部用来感受感官刺激,进而调整自己的每个动作,甚至每个意识与理解,最终达到比前一次更好的地步。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一项技能都必须通过刻意练习,并学会享受练习过程中的挫败感,才可能成为高手。

 

 

------------------


嘉辉猫

我是嘉辉,一个曾经在德州扑克/营销/策划/PPT/新媒体圈徘徊的90后。曾经是不少同龄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也曾经因为涉猎的领域和圈子太多而感到焦虑和彷徨。

 

2017年,我将专注于视觉化传达&文案写作。如果你愿意跟我一起成长交流,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好友,并注明「希望我如何称呼你」+「想与我交流的领域」。



其他阅读:

连续模仿21天之后,我学到了什么@沐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