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讨厌我的专业。”

2016-12-19 珞珈Carlos 一周进步


图片来源:A stormy Morning in Hamnoy by Daniel F. on 500px

背景音乐:Epic Soul Factory - Everdream

大家好,我是珞珈。

因为大家都那么熟,所以我就不做什么自我介绍了。


在开始之前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那我想请问各位哈,在你们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过程中,有没有这么一个瞬间觉得自己选错专业了?



好了,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我觉得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


我们经常会在后台收到一些粉丝的留言,这些事排名前几位的问题。



我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这其实也是大二,大三的我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对我的专业一点兴趣没有怎么办?我不想转行,我不想放弃我的兴趣,该如何平衡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呢?


好了,兴趣和专业,永远是大学生里面说不完的话题。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你会比我们厉害100倍》实际上就是从我们自身的经验出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兴趣专业的问题。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真正了解过你们自己么?



我给大家建立六个维度,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这六个维度去判断一个人。


-社会/企业/常规/实际/调研/艺术-



好了,我们根据这六个维度,假设现在各位就是职业规划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高中男生,面临着文理分科,现在他很迷茫,需要你们帮一帮他。


下面我给出一个他的特质,大家不妨来判断一下。


男生,父亲是某500强机械修理工程师,初中数学科代表,理科生,电子产品狂热爱好者,物理年级前十。





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如果只根据这一段话,可能会判断他是调研型,适合做研究和规划之类的工作。




我觉得我描述的不够充分,那我再加多一行字。


狂热的话剧爱好者,历史天才,写文章一流,热爱登台展示,喜欢一个人独处,不爱运动。


这个时候,你们觉得他应该是哪个维度的评分比较高,

艺术型对吧。



那这就很矛盾了,为什么调研型和艺术型如此对立的地方同样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不单单是你们困惑,连他自己都很困惑。


我们有些时候会发现,一个人会有很多种维度和特质,在我们成长的20年中,迫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有些特质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看的,有些特质是要自己隐藏着的。

(否则你会有一些成长上的烦恼)


就像你在同学面前可能是一个特别外向不羁的人,而在父母面前可能很乖。


在父亲是工程师的情况下,从小就给他灌输要好好读书,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比如,我们在列一遍这个男孩的特质,你们觉得哪些是适合表现出来给父亲看的?


数学科代表/理科生/物理天才




当父母面对一个不敢确定的答案的时候,倾向性会选择一个我们经历过的答案给我们的子女。

(你就适合当理科生,我们全家都是理科生。)


问完了家长之后,我们是不是会问下老师?


高中老师最关心我们的是什么?


成绩对吧,然后会做出一个合理性的分析,让你优化成绩,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这个男生物理很好,但是历史也不差,这就很矛盾了。

但是我们高中可能都听过一句话,“理科提分比较快,学理科。”


但是这个男生看到的则是,全貌。



当他自己做不出答案的时候,会选择倾向于相信老师和父母的答案,而两者的答案都很一致,选择的是理科,所以这个男生最后选择了理科。


好,这个时候这个男孩高中毕业了,在填志愿的时候时候,他父母跟他选择了一个专业,热门而好找工作。



男孩没有什么意见,因为从小到大看似这都是正确的。(理科生)


后来,那个男孩在上大学前接触到了一个职业生涯调研,结果做出了这么一个结果。


(极端的艺术型)



你知道他的内心有多么崩溃么?



(血缘关系上的不正确性)


好了,那最后大学四年毕业之后,这个男孩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呢?



他真的成了一个设计师,那这个人就是我了。


所以我做了个测试,决定吭一下自己的队友。


比如说“小桃红”,在北京国双(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大数据公司)做视觉设计师,你们觉得她应该是艺术性的对不对?


然而她做出来的答案却是很神奇的综合型



但是她又不能否认这是错误的,比如她虽然不是宠物店老板,但是她确实是一个养猫达人,比如和她沟通很舒服,因为她对谁都特别平和。


比如说周瑜,也就是我们的大管家,负责市场和线下渠道拓宽,按照我们几个周围的小伙伴给出来的猜测,我们都以为他会是“社会型”人格,善于交际。


结果最后经过调查报告给出的结果却是,艺术型人格+企业型+现实型人格三足鼎立,甚至结论直接就是艺术型



然后就轮到他心理崩溃了。


这是一周的几个小伙伴实际测出来的结果,发现和本身以往认为的自己其实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答案是父母,朋友,童鞋给出的看似“正确”的答案。


但是他们接触到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能够表现给他们看得一部分自己,他们给出的答案其实具有参考意义,但不是决定性答案。



所以我希望各位童鞋在找自己的兴趣之前,一定要好好的了解一下我们自己。


才储网上面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不妨去测试一下。很多时候不去做个调查,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甚至自己也不相信原来自己是这样的人。


当然,我不能说这个职业生涯调研表是一定是正确的,但确实是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以找到大家生命中被隐藏的自己,对自己的挖掘兴趣有一个积极引导的作用。


好了,讲完了如何了解我们自己,那接下来讲讲该如何去找到/建立自己的兴趣点。



其实答案我们都知道,就是多走走,多看看,多做做。


具体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无非就是多参与,多承担,但是我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找到兴趣这个玩意儿是一个概率问题,你也许下一刻就会遇到,你也可能需要等上一段不短的时间,有点像我们贪恋爱。


所以在如何找到兴趣这我很难直接给到大家帮助,但是我可以给各位一个如何建立兴趣的一个建议。


来,我们首先看看一个真正的兴趣是什么样子的。


按照罗胖的讲述,真正的兴趣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


1、干前很向往

2、干时很痛苦

3、干后自我感觉很牛逼

4、很费钱、很费时间

5、干到很好的时候可以挣到钱



大家不妨对号入座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兴趣存在。


好了,如果已经找到兴趣的童鞋很幸运哈,如果没有找到的朋友不妨接下来再听听我的讲述,


兴趣是如何建立的?


我们但凡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基础的兴趣,如果想把它变成一件能让你持续投入的终生爱好。


他的学习路径一定是一个(正循环)



【意外事件】->【产生兴趣】->【深入学习】->【成就感来源】


其中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


当然,这里面所说的兴趣是可以让你产生正向激励作用的兴趣,如果你硬要说自己就喜欢吃饭睡觉玩游戏,那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


产生兴趣的来源往往是因为一件意外事件,可能是外界的压迫,可能是偶然你捡到一本书,家人朋友给了你一个新鲜玩意儿。


你可能一开始会对这个产生新鲜感,但是并不代表你就会对他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


比如说你拿到了一台相机,当你鼓捣完毕了基本拍摄功能之后,心急火燎的给阳台上的花拍了一张照片,接下来你要干嘛?


是不是通过一些方式获取评价?


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成就感来源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收到的是,“哇,你拍的真好看,真漂亮”之类积极反馈的话,你自然而然的会再次学习,再次获取正向评价。


但假如你连续好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拍的照片的反响平平,可能你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天赋,自然就会放弃摄影这个新玩意儿。


这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兴趣就学不会某样知识或者技能。


比如有些同学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乐器考过级,可能在我们这些外人或者父母看来,你们至少是学会了的,但是很多朋友虽然经过培训,老师指导,考过级,掌握了某种乐器,他的内心并不会有多喜欢这件事情,更像是一种技能,而非兴趣。


当一个人从第一次接触一件事到入门初步掌握这件事,这个过程的体验好坏决定了对此事的兴趣多少。



也就是说,不管你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选择任何一种专业,从事任何一个工作,如果你在刚接触的时候可以比较顺利达到入门,体验到些许成就感,那么你就会对它产生感兴趣,甚至越来越有兴趣,也越学越好。反之,初学体验不佳将直接导致兴趣丧失。


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环节里面,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难以为继。


所以,在建立兴趣阶段,我给大家一些简单的建议。


1.向着入门门槛简单,满足感大的方向进行尝试



其实很好理解,入门门槛简单意味着我们可以让我们快速入门,让我们的初体验不那么困难,挫败感不那么强烈,起码第一步我们不会被吓到。


比如,同样是做一张海报,我提供了两种方法,

1.用PS和用PPT制作,大家会选哪个。

2.亦或者是我们想学习拍摄,专业相机摄影和手机摄影,初学者会偏向于选哪个?


大部分人应该都会选择PPT和手机摄影。

为什么这么选择呢?因为获取成本低,试错成本低。


满足感大这其实很好理解,即是高性价比的投入以及产出。

少时间投入,大量的产出。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这种类型的教程,能够教你在5分钟内变成一个大神,大家都看过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比如





各种《神器推荐》各种《装逼大杀器》阿文,嘉文,我们都很喜欢写这种文章。


其实这类文章实际上你看的时候会很嗨,但如果你看得多了会发现实际上在不懂原理的情况下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他有一个好处,什么呢,就是让你的产生很大的冲动去尝试。


我说了,去尝试就有变成长期兴趣的可能。


第二个意见呢,就是


2.不要脸的秀出来


发朋友圈/发朋友圈/发朋友圈 重要的话说三遍。


自嗨不如群嗨。


发朋友圈其实是让身边一群吃瓜群众来给你点赞,而发微博是为了@大v专家来给你点赞。



人都有虚荣心理,别人仅仅是花了一秒钟的点赞转发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进而对你手头上的这件事情更加有冲动和欲望去学习。


当我们完成这两步,就起到一个很好的正循环了。


接下来,我们讲讲如何自学。



任何兴趣点在第一步建设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我这边给出了一种入门的手段,对我个人很有效果,当然仅供参考。


每当我想学一个新的领域,我会尝试去购买阅读当前领域内的书籍,然后进行一个主题阅读。




比如我在学习PPT时,这是我会购买一些豆瓣上较高评分的书籍,进行一个主题阅读。



一定要购买到这三本书。



1.这个领域内最经典的书,可以用来帮助你快速了解这个领域,入门。

2.这个领域内知识点最全的书,这类书籍往往很厚,当然不是要求你读完,而是要求你需要时可以非常方便的翻阅。

3.很多领域学到深处都是思想的提升,所以需要一本当前领域内最具思想性的书,来帮助你深入提高。


除此之外,网络上的教程也会很不错,推荐收藏两篇文章。




1.知乎上该领域点赞最高的文章。


因为知乎是综合性问答社区,所以这里面的入门学习文章其实对于小白来说有参考意义的。


但是因为本身是为小白准备的,所以内容上虽然很丰富,但是却不是很系统富有思想性。


2.领域最知名的垂直社区的介绍文章


而系统而富有思想性的这类文章往往在一些垂直领域社区可以找到。


所以我们也需要去找到该领域最知名的垂直社区的介绍文章,供我们查找搜集。



当我们将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呢,人都有惰性,而解决懒散有一种非常实用的解决办法,


一个人容易携带,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一个圈子,在群体里面共同成长。



人都是从众的动物,有些时候我们去干什么,不是自己决定,而往往是取决于你所在的圈子。


其实便是满足自己的攀比心。


当你看到别人在讨论上课的时候急不急?

当你看到别人在热烈的讨论作业的时候急不急?


这其实就是成长的圈子带来的群体效应。


在圈子里面如果能找到一些小伙伴也是极好的。


有这么三个人,当然也不一定是三个,但是却可以代表一类人,我觉得大家可以参考。



讲完了融入一个圈子,剩下的其实就是入门的刻意练习了,有很多人觉得,其实练习可以通过每日定时花固定的时间去完成,我并不否认这样是会有效果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这上面所花费的时间会被各种零散的事物冲断。


同时因为每日学习时间不长,所以会导致知识变得零散,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成为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伙伴每天学一点功能,但是却很容易遗忘的原因。


所以我建议的自学方式是短时间大量的投入。




比如我们要学一样事物,其实可以尝试腾出一个周末,什么都不干,花两个白天,只做一样事情。


大量的练习。

刷案例,出成品。


比如你想回后期,就花两个白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调那么几十张照片。


这个阶段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好看,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制作成品,对每个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把握,进行了一个系统整体话的学习,而不至于遗忘。


比如我当时在学C4D的时候,这些就是在两天时间出产的作品。



比如如果你想学摄影,就尝试按照一些案例,去拍那么几百张照片。


虽然很糙,但是对于我来说,对整个软件的功能体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后期的学习,只要持续的深化挖掘即可。


这是我非常建议的入门方式,那么当你入门完毕之后,接着就是进行持续性的学习,那么请问该如何进行持续性的学习呢?




“稳定产出+合理的难度阶梯+合理的奖励制度”

当粗糙化的入门学习之后,接着要开始的是精细化的深入学习。


而深入学习其实要做到的第一步应该是有一个固定的稳定产出,比如我自学PPT的时候是一个星期做一套PPT模板。


这是我每个星期固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意味着我每周起码要有8个小时的投入到制作模板当中,并且持之以恒下去。


当然在学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就进入一个舒适圈子,导致做出来的东西永远只会是做过的风格,或者是能做出来的东西。


所以需要适当去设置一个难度阶梯,让自己自己的能力不断的上涨,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习一些更高阶段或者深化技能。



这一段大家不妨看一下我写的这篇文章,具体就不重复说了。


我是如何通过PPT模板挣到25万的?


最后是给予自己一些奖励,奖励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初级阶段,自己给自己一些奖励。


比如坚持完成某次锻炼50次之后给自己买一套衣服,坚持完成200次以后给自己买个手机。


当然,其实最好的奖励是让外人来奖励你。



以给钱的方式。



这是我大学四年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套PPT。


第一套是抢着帮同学做的思修小组讨论PPT,同学表示感激请我吃了一顿饭。



看似没有什么,但是因为做的很用心(当然和现在没法比)然后老师觉得做的还不错,于是就给我了一个机会,让我去帮他做了一次活动总结的PPT。


这是当时做的活动总结PPT作品。



也许是因为风格比较独特,做的也不算差,老师演示的时候是汇报给学校高层,刚巧,学校要去做一个校园宣传的PPT,然后通过老师,给了我一个机会。




然后,这么一做就做了好几套,经过一系列的磨练,我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这几套其实没有挣到什么钱,但是在学校高层去演示的场合很重要,在演示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企业发现了我,于是就和华为荣耀搭上了线。


这是最后出来的结果。



最后总体说一下收获吧,第一套,同学请我吃了一顿饭堂,第二套,老师给了我几百块的补助,第三套,学校虽然没有给我什么报酬,但是给了我一个机会,第四套,我拿到了接近3万。


后面路子也越走越远,但是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


把握好每一个机会,鬼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我的演讲快结束了,最后回到我们的专业和兴趣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光环:演界网首席设计师。


其实就是演界网模板排名销售额第一。


很多人以为我模板卖的好只是因为作品做得好,但其实很多人做的并不比我差,我自知任何东西销售的多少,品质只会是原因的一部分。


你们觉得卖PPT模板和计算机专业有什么关系么?



在大学期间,我因为读计算机的关系,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做过好几个计算机网站,而日常去分析一个网站的流程是我们的专业技能之一。


而任何电商类的网站,最有意思的就是搜索排名。

也就是俗称的SEO。


相比其他设计师,演界网每次一改版我会第一时间分析出新版本网站搜索排名的规则,然后让自己的作品努力跑上前排。




所以演界网很多品类作品我都是第一名。


我也想不到大学四年学的专业知识在我销售PPT模板的时候用到了。


可鬼知道就是这么凑巧。




专业和兴趣真的一定要做一个你死我活么?

林乘龙老师,是我们B群的小伙伴,他经常去报一些设计类的兴趣培训班,各种花钱,这是他的一些作品。




而他是一名医生。


其实一天有24小时,工作只需要8个小时,睡觉也只需要8个小时,剩下的8个小时,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我并不觉得专业和兴趣之间有什么冲突,专业学的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去发展你的兴趣,投入更多的资金或者时间。


亦或者你真的对你的专业没有什么兴趣,那就去大胆发展你的兴趣点吧,你过得一定不会差。


而你现在所需要的,只是做好当下手上的每一件事情。



爱你们。


(全文完)


推荐阅读

就算只会PPT,有一天你也可以拥有全世界 | 深度

我们想这么一直酷下去

学习摄影365天之后,我必须要把这款修图APP推荐给你 | 神器

8分钟,彻底讲完PPT封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