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EA-Hi!论坛丨徐惠丽:数实互映背景下城市规划与运行管理

SEA-Hi!论坛 喜欢上海为你SEAHi
2024-09-07


对于一座城市的“温度”,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这样解释:“用这两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小确幸‘,要关注市民身边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去实现。这就是城市的‘温度’。”

这种“温度”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有了温度,才会更多市民参与城市的建设,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徐惠丽副秘书长演讲视频回顾



推进上海城市空间地理底座建设


徐惠丽副秘书长演讲现场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词——“相辅相成”。中国人讲究“大道至简”,在这样的道理中,我们看到了城市发展所要前进和追求的方向。但我想多分享一些关于“术”方面的,除了“大道至简”,还有“大巧若愚”,用绣花般精细的功夫推动这么多规划师的智慧和城市建设者的劳动在日常管理中落地。


我们从“相辅相成”的角度看,城市规划是我们城市运行最重要的基础和底盘,是一切城市运行的出发点。所以第一粒纽扣扣好了、扣对了,对城市的运行管理者来说,就是最大的福音。


对城市规划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城市管理和运行,我们的规划往往也最终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美好设想中。所以,我们要把规划的科学预测、对未来的畅想,尤其是充满了艺术气息和想象空间的城市,真正变成生活,就离不开高效能的城市运行。


上海城市数字孪生空间地理的数字底座建设,这个建设过程中,大家经过一年多的探讨,越来越多地摒弃了传统的建“一张图”的概念,而是更多地为城市运行,为城市规划建设做一个“汽车”的“底盘”,甚至包含了“发动机”。这个“底盘”构建过程中,更多的就是基于未来实体城市的虚拟映射,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这个巨系统中,会形成虚实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关系。


我们会看到,城市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有高效运转的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有高密度的存在于城市空间中的基础设施、人之间形成的交互关系,甚至作为一个超大城市,还面临着自然环境的挑战。现实城市中的复杂巨系统,反映在数字空间,必然也会形成一个复杂巨系统。研究过程中,大家从六个“化”、九个核心能力方面做了探索。


六个“化”,我们希望全力推动城市全要素数字化、虚拟化,城市全状态的实时化,能实时感知城市来应对城市发展中的要求,还有全状态的可视化,以及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决策智能化。


九大核心能力,包括物联感知的控制能力、数字化的表达能力、呈现能力、供给能力、分析能力、自学习自优化能力、众创能力等等。


六个“化”、九大核心能力,在我们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现实空间和现实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在现在和将来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底座”的构建,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欢迎市民、企业、机构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我们一起推进上海这个城市空间地理底座的建设。



城市规划与城市运行“交互循环




第二个词——“交互循环”。数实互映背景下,线上的城市空间和线下的城市空间其实一直在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从原先考虑的线性关系正在变成一种立体的、实时的、不断互动的交互、循环的关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我们携起手来,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我们理解这样一种交互循环的关系的时候,一方面是基于数字化的规划来理解城市运行管理。这种规划,避免了传统对物质空间的过度依赖,让我们能用一种更现代的方式推动城市运行管理。同时,我们也基于城市运行管理的需求,对规划提出更多的期许。规划,尤其我们SEA-Hi!论坛,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平台,空间、艺术、想象,所有创造力在这儿碰撞,而这种碰撞,各种要素的结合,让我们城市变得更加开放包容,也变得更美好和现代。同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甚至我们面对的让我们不愉快的一些问题,它的碰撞又为我们城市的规划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而基于这种碰撞产生的规划,一定是更加有利于我们城市未来运行发展的规划。



案例一 南市水厂


南市水厂是一座百年老水厂,它是中国人自主建设的一座水厂,也是现在上海三座超过百年历史的水厂之一。至今仍然在为黄浦区、静安区、普陀区的市民提供日常饮用水的服务。这个老水厂也是上海第一个数字水厂。


南市水厂大量建筑物在地下,外在形象更像一个小公园。就是这样一个百年老水厂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中,作为一个数字化管理的水厂正在呈现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以及应急演练中,运用了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撑,一个百年老水厂都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实现华丽转身,可见,数字化技术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城市的新的发展中,还有无数可以互相融合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在哪里,就需要我们规划设计师们的智慧和想象力了。


案例二 世博文化公园



世博文化公园是中心城区最大的一个公园,占地2平方公里,在黄浦江边,是市委、市政府留给市民、子孙后代最宝贵的一个资源财富。世博公园试运行的时候,很多市民都去打卡,对世博公园传递的历史传承和延续以及对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现代文化的延续赞不绝口。


世博文化公园是上海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中同步规划、同步进行数字化的运行管理规划,两个规划同步落地的项目。从项目试运行那天开始,始终是在有序的状态下,比如环境管理、夜间治安、大客流、现场服务保障。原因就在于当它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已经把运行管理规划,尤其通过数字化赋能,在规划落地中更好地体现当初科学规划效能效率。这也是我们现在在上海实践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


案例三 五大新城的建设

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体验周”上,数字办发布了《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是由同济大学团队主导推动的。《导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愿景,不遥远,写到了2025年。到2025年,全面推进新城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数字城市的全域感知、全数融通、全时响应、全景赋能,实现高端引领的数字经济核心功能更加强劲活跃、融合普众的数字应用场景更加可触可感、科学智慧的数字治理能力更加精细高效、开放赋能的数字运行生态更加安全有序;基本建成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城市安全发展让城市更有韧性


在规划五大新城的发展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字化的思维和“未来城市”的思维。五大新城规划中,无论管理层面还是市民,对城市更安全、更有序的呼声超过了以往,所以规划中,越来越开始关注到怎样让传统的规划中增加更多关于数字化城市安全的规划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它包括了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要增强防御能力,对态势感知以及流量防护、恶意程序检测、威胁快速处置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市民最担心的,就是个人隐私的泄露,政府管理部门最担心的,就是系统出状况。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这类的内容应当成为我们传统规划基础上要重点关注和考虑的。


第二,数据安全。

我们不断可以看到,某些领域、某些场合,会有一些数据的泄露,但对数据共享和数据流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这样两个相对立的方面,客观存在于我们数字化转型推进过程中。所以数据的安全,尤其是它的边界、业务和数据安全的防护体系,应当成为我们更关注的内容。数据安全保护,非常重要!数据安全保护,一定得重视!数据安全保护,从现在开始就应当投入到我们的实战当中。只有这样,我们对数字化赋能规划和赋能城市运行管理,才能走得更稳健更好。


第三,数字世界安全威胁感知。

也是一个新课题、新命题。这个领域,国家的立法做了一些原则性的、战略性的安排。上海在全国数据立法方面,应当说也是走在前列的城市之一。但对未知世界和新技术的应用,远远不够。我们的立法目前已经涉及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数据使用安全,也涉及数据公开、开放过程中的规则建立,但还有很多实践中产生的新的情况、问题,还需要用更多规则来感知、规范。而这种感知、规范将让我们把数字化更好地运用于城市规划和运行管理,走得更远更稳健。


第四,灾害综合监测预警。

对城市灾害的研究,包括应急救援体系,已经从传统的领域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数字化领域转变。现在城市规划中,不仅应关注面上的全过程、全流程,也要关注传统领域对危化品、自然灾害的早期识别、预警处置,也越来越关注沉淀在最基层、社区的灾害事故的风险和防范体系。


这就是城市运行管理的起点,当城市运行管理碰到很多无法解决或特别困难的问题时,往往我们回过头,会在规划和建设环节中找到原因,而恰恰源头治理就是从这儿开始。我们现在都在呼吁城市空间尺度要合理、舒适,让市民更有一种安全感,但城市规划建设中,很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建设,会给城市运行带来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城市安全发展。

今年2月初,上海发生了一起事故,电厂有个设备坍塌。正值春节期间,这个事件关注度不是特别高。在现场抢险救援时,消防救援特勤队长跟我说,这是他从事这个职业三十年以来碰到的最难救援的一个现场。因为既有建筑物坍塌,又有电厂事故,还涉及现场的超高强度组织环境下,多种救援力量如何配合。于是,上海科技大学的团队到了现场,用三四个小时就帮我们快速地完成了现场建模,并把大量的数据装了进去,帮助研判现场。抢险第三天,数据模型告诉我们,屋顶裂缝已经又拉开了1.5米,所以指挥部决定,先拆除建筑物,再继续抢险。


通过这样的数字化的支撑,在现场的抢险救援以最安全的状态、最高的效率完成了。所以,城市安全发展中,我们的规划不仅要考虑怎么建一座美丽的城市,建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家园,往往也要从这样的角度考虑,让我们的家园更安全,让数字化更好地赋能在食品、公共卫生、生产、出行、避难、场所建筑、运行等各个领域中,为城市未来发展守住底线,让城市更具有韧性。

关注市民身边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我们把规划和城市运行更好地统筹在一起考虑的时候,还有这样几个特别需要关注的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

所有规划建设它的需求出发点,都是“人”,终点也应当是“人”。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有些规划初期可能考虑的是城市,但运行阶段,要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它更好地为“人”服务。


举个例子,越江隧道从规划初期到建设完成,它的功能是车行道,通行的都是机动车。但台风天,非机动车因为轮渡停航不能通行了,于是非机动车过江就变成了一个难题。那怎样让非机动车过江?城市运行管理部门充分利用越江隧道的一部分,实现了复兴路隧道从西向东单行,大连路从东向西单行,让电瓶车能过江。所以,城市更新、城市运行管理中,还有大量的在规划和建设之初只是为了完成某些功能而存在的设施,为了完成某些任务和管理需求而存在的某些空间,但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智慧,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安全有序的情况下可以拓展更多的实践探索,让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要停留在冷冰冰的、刚性的制度、规定中,能充分地在城市资源最大化利用中得到解决。


第二,特别需要关注城市运行的不确定性。

大家知道,全球都处于一种不确定性中,我们这样一个超大城市也处于一种不确定性中。越是不确定,越需要在规划和城市运行管理之间加强互动协同。以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升治理的预见性和敏捷性,进而增强韧性。


第三,市民的充分参与。

我们都说,这个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这个城市生命体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是气候也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其他的各种元素,而是“人”。很多资源产生是因为人,很多问题产生还是因为人。所以,我们要让市民最充分地参与到我们的规划、建设和运行中来。


城市有需求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用规划和建设从设施上解决它的需求,城市市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因地制宜的方法填补了规划建设和城市运行的盲区,把“缝隙”连接了起来。而这种连接,就是我们讲的城市的“温度”。所以规划运行数字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关注“以人为本,它的落脚点是什么?用这两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小确幸”,要关注市民身边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去实现。这就是城市的“温度”。而这种“温度”会吸引我们更多市民参与进来,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徐惠丽,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城市日常运行和应急管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等工作。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唐镇镇长等。长期工作在城市运行管理一线。近年来,先后主持了上海市浦东“城市大脑”建设、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相关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扫码可看图文视频回顾


1-19期视频回顾

如果您还没有参与过SEA-Hi!


SEA-Hi!名字来源:

SEA是

空间(Space)

娱乐(Entertainment)

艺术(Art)的英文缩写,

Hi是

上海(H)

创新(innovate)的英文缩写。


SEA-Hi! 论坛主要聚焦于城市空间、创新发展,体现浓浓的海派特色,它又与say Hi谐音,意喻向社会公众发出邀请、致意,体现出亲和力和开放性。论坛译名“思海”,蕴含海纳百川之意,彰显海派文化特征,将给大众带来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头脑风暴。


 编辑 | 严帅帅  

视觉 | 薛娱沁、七月合作社  

 校对 | 周文娜



喜欢的话赶紧"点赞、在看、转发"分享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喜欢上海为你SEAHi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