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研究所丨陶瓷那些事儿
我们常说【陶瓷】
但【陶】与【瓷】
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陶器 | 瓷器 | |
烧制温度 | 700℃-1000℃ | 1200℃以上 |
气孔率 | 气孔率约为12%-38% 透气性好 | 气孔率约为2%-8% 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
釉面 | 表面无釉,或以铅为溶剂的低温釉 | 胎体含金属元素 表面有高温釉 |
吸水性 | 吸水性强容易吸水 | 吸水性弱基本不吸水 |
对东汉晚期青瓷窑址出土瓷片的检测,发现其烧成温度已达1300℃,显气孔率0.62%,吸水率0.28%,抗弯强度每平方厘米710kg,胎体中氧化铁含量1.64%,二氧化钛含量0.97%。
标志着符合现代瓷器标准的瓷器,最迟在东汉晚期出现。
陶器的起源
第一件陶器如何产生?
新石器时代,除了可生食的水果和可炙烤的肉类,还需要某种器皿,用来盛装谷物类的蒸煮。
于是陶器出现了。
陶器制造都由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粘土,使之耐火而产生的。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用于这个目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彩陶出现:满足饮食的日常需求
早期陶器的样式与使用功能息息相关。
▲ 磁山文化红陶盂及支座
夹砂红陶,表面粗糙。
陶土里夹砂能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
陶盂可用来盛放食物与水,还可放到支座上加热。
▲ 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于取水。
当各种器形的使用功能完善后,人们意识到颜值的重要性,开始往陶器上画画。
带有彩绘的彩陶出现了。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马家窑文化彩陶蛙纹壶
橙红色陶衣上的变形蛙纹由黑彩描绘,图案造型协调一致,线条流畅,富于变化。
彩陶是绘有黑、红、白、褐等色装饰纹样的陶器,彩料主要为含铁和锰的天然矿物原料,在陶坯上彩绘之后,经900℃左右的温度焙烧而成。
由陶到瓷:真正的瓷器出现
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
东汉末期,才有了真正的瓷器。
随着使用功能完善,陶瓷逐渐有了“装饰性”需求。
滑动查看细节图>>
▲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 西汉
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通体施青釉,1200℃高温焙烧而成,肩部以划花变形凤鸟纹装饰。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 东汉
灰白色胎,盖面刻水波和花叶纹,器身两侧塑贴铺首并刻花草纹。
原始青瓷和陶器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保有部分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故釉呈青色。
陶瓷之美:当观赏大于实用价值
受佛教艺术影响的北方陶瓷
浙江越窑是瓷器发源地,当地大量的烧造精美青瓷。
▲ 青釉莲花尊
四件莲花尊之一,是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
装饰题材与佛教艺术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从此开始有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陶瓷。
[ 陶瓷鉴赏的三个方面 ]
一、器型
历朝历代陶瓷都有其明显的艺术风格,不同窑系或窑口烧制的陶瓷,器型有较大差异。
宋朝时期器物造型清雅隽秀,底部由厚变薄并向玉璧底、环形底、圈足发展;元朝时期陶瓷厚重、沉稳;明清时期陶瓷器型不断变化,新器型层出不穷。
二、纹饰
纹饰的艺术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所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流行文化元素。
如元青花缠枝牡丹纹中的“葫芦形叶片”、独特的“变形莲瓣纹”等。
三、款识
款识鉴定要注意观察陶瓷款识在笔画、字体、结构、颜色等方面的区别,还要了解款识在同一时期不同产品的差异。
纯欣赏性陶瓷出现
隋代陶瓷生产水平承前启后。
唐代陶瓷业获得蓬勃发展,出现大量纯观赏性的瓷器。
唐代陶瓷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
滑动查看细节图>>
▲ 三彩马 唐
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了马伫立时的宁静神态,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釉汁厚润,有向下流淌的痕迹。
唐三彩是陶器,却与低温釉陶不同,其胎体用高岭土制成,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熔剂,烧制出绿、蓝、白、赭、黄等深浅不同的颜色。
由于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其成型方法较为丰富,主要有粘结法(捏塑法)、轮制法和模制法等。唐三彩多作为明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
唐和五代更重陶瓷造型和装饰技艺,为宋代高峰奠定了工艺基础。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釉质莹润,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
陶瓷的极致审美
宋代陶瓷业蓬勃发展,普通观赏性升级为”极致审美“。
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开启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产生了汝、官、哥、定、钧窑“五大名窑”。
滑动查看细节图>>
▲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有关汝瓷的传说》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
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
一时间,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出了令宋徽宗满意的天青色。天青色釉就此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滑动查看细节图>>
▲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
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
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
相传乾隆帝对【哥窑青釉鱼耳炉】甚是喜爱,把玩间曾作诗一首: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通体天蓝色釉,显现几块有铁质斑点结晶的紫红斑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
河南禹州官钧产,为宫廷陈设用瓷。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愈显精美、华贵。
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钧窑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器皿之一,当时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 宋
瓶耳呈“贯耳”圆管状,器形仿照古代青铜器中壶制作,瓶体硕大,器形古朴端庄。为当时龙泉青瓷中的名贵作品。
工艺进步:青花瓷的出现
元王朝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陶瓷业的兴盛。
目前可考的青花瓷残片在宋代,而真正迈入成熟阶段的青花瓷在元朝。
滑动查看细节图>>
▲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元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
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釉下彩品种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官窑起源与青花黄金时期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
当时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俗称“官窑瓷器”。此后,历朝沿袭官窑制度。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明宣德
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泽淡雅,由国产青料描绘而成。
滑动查看细节图>>
▲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 明嘉靖
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
宣德年间多使用“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
登峰造极的瓷器时期
深受三朝皇帝喜爱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
由于三朝皇帝均对瓷器兴趣浓厚,因而创烧出大量新品种。
滑动查看细节图>>
▲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清康熙
瓶小口,细颈,垂肩,球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红彩描金装饰。口部绘六周龟背锦纹和一周蕉叶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为云龙赶珠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与口沿的边饰上下呼应,烘托出龙纹的矫健凶猛。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装饰繁缛细腻,尤其龙的神态惟妙惟肖。
清代康熙时期,盛行红彩描金作瓷器装饰。
滑动查看细节图>>
▲ 粉彩蟠桃纹天球瓶 清雍正
瓶直口微撇,颈较短,浑圆腹,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瓶体以粉彩描绘桃树一株,枝繁叶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八颗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坠枝头。圈足内施白釉。此瓶彩绘构图疏朗有致,釉色浓淡相间,绘画精细工巧,堪称雍正官窑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上所绘蟠桃多绘八只桃实,而乾隆时多绘九只桃实,因此有“雍八乾九”之说。
滑动查看细节图>>
▲ 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 清乾隆
瓶撇口,长颈,折肩,圈足外撇,颈上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内壁施松石绿釉,瓶颈饰紫地粉彩,绘缠枝花卉纹。瓶腹部镂雕暗八仙纹,内套瓶绘八仙人物,无款。
瓶颈转动,人、器结合,明暗互称,别具情趣。
滑动查看细节图>>
▲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清乾隆
胭脂彩料是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
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
历史缩影下的陶瓷发展史
纵观陶瓷发展史
人们从开始解决吃饭喝水问题
到为了满足权贵统治者的欣赏喜好
从实用性到纯观赏,再到高度鉴赏
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直到今天,陶瓷也以两种价值伴随着我们
一是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实用性
二是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性
陶瓷发展史大概也是文明进步的历史缩影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