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家风家训】乾县优秀家风家训系列展示(二)

2017-06-16 乾县宣传

苇子黄了

  在老家的屋后,有一块一亩大小的涝池,里面种着一池苇子,原来归生产队所有,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时,由于离我家最近,还因为父亲会编苇蓆的缘故,因此在父亲的争取下,生产队就把一池苇子分给了我们家。为此,我家还少分了一亩多水浇地,然而父亲并没有任何遗憾。记得村里明确苇子地归我家所有后,平素不喝酒父亲还特意让母亲准备了两个菜,兴致盎然地自斟自饮起来,高兴地像个孩子。

  秋高气爽时节,我带着孩子回到老家,站在苇子池边,凝视着一池随风摆动的苇子,不禁浮想联翩,思绪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童年岁月……。

  苇蓆是上个世纪我们那一带农村家庭不可或缺的物品,因为天气寒冷,北方农家大多都有火炕,有炕必定要有苇蓆,父亲编苇席的手艺是祖传的,爷爷编苇席的手艺高超,远近闻名,他编的苇席密致耐用,花纹漂亮,深受方圆乡党的欢迎,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爷爷收的工钱很少,编一张蓆子,一般人大概需要三五天时间,而爷爷则需要一个礼拜,慢工出细活。大的4元,小的3元,每天挣不到五毛钱, 因此许多给儿子娶亲的人家,都慕名前来让爷爷编蓆子。

  在将编好的苇蓆交到乡党手中接受乡党的夸赞和感谢时,爷爷是最满足也最得意,将乡党给的三、四元钱在我眼前晃晃,小心翼翼地收好,捋着自己花白的山羊胡,再“嗞”地吸一口旱烟锅,只有三两颗牙的嘴一动一动,感慨地说:“家有钱财万贯,不如薄艺在身。有这门手艺,一辈子吃穿不愁啊!”每当他说这话时,只有十来岁的我都会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地说:编蓆有啥好,编来编去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爷爷反驳:你碎娃知道个啥,我们这一行的祖师爷是刘备,当过皇上呢!我不肯让步:编蓆好,不是你,我爸能回来种地吗?少不更事的我说的这句话刺到了爷爷的痛处,爷爷半天没说话,叹了一声:哎,你个崽娃子说的对,那次,我真的不该去西安,要是能再咬咬牙,也许会挺过来,是爷害了你爸,耽误了他的大好前程啊!

  父亲的人生经历极像路遥小说《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

  由于世代务农,到爷爷这一代,我们家已经一贫如洗了,经历了兵荒马乱和改朝换代,解放后,不是因为我们家条件改善了,而是因为党领导穷人进行革命把富人打倒,大家贫富基本都差不多了。而且由于是贫农,我们家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这一巨大的改变,是爷爷以及他的前辈们做梦都不敢想的。

  父亲也因为解放迎来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机会,由村里推荐,他去县三中当了一名打杂工,那时,父亲只有十四五岁,只是一名少年,由于勤勉而诚实,父亲很快赢得了老师们的信任,在学校站住了脚跟,在老师的鼓励下,连小学都没上过的父亲利用工余时间学习文化课,大量阅读有用的书籍,经过几年的刻苦用功,在一次招生中父亲居然考上了西安一所中专学校,从而顺利地跳出了农门。这样的好事是那个时代出身为农民的孩子想都不敢想的,却让父亲幸运地摊上了,当然,这也和父亲聪慧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经过两年的学习,父亲顺利毕业了。他被分到西安一家大型军工企业工作。意气风发的父亲在工作了几年后,也就是六零年前后,全国性的困难时期来临了,在老家,全家五六口人饿得奄奄一息,爷爷没办法,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徒步六十公里走到西安,找到父亲的厂里,看着面带菜色且略有浮肿的爷爷,父亲纠结了,亲人饿成那样,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哪里还有勇气在城里吃白米白面,再加上国家有政策,家在农村的职工,可以自愿申请回乡务农,父亲毫不犹豫地写了申请,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我的年轻的父亲很容易就回到了家里,勇敢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如今,由于父亲已经作古,我无法得知当时父亲的心情。但我坚信,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极其复杂而痛苦的,经过七八年艰辛的努力,他才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才从一名世代务农的农民孩子成长为国家的正式工人,他能走到这一步,是极其不易的,然而,更为残酷的现实摆在那儿,不得不让我年轻的父亲屈服,他留恋舒适而充满阳光的城市生活,但他更爱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家人。

  父亲回来了。为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亲人,他无奈地妥协了,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命运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又像圆规划圈一样回到他起步的那个点,一切美好的梦想都化为乌有。

  回家后,父亲毅然挑起了养活六口人家庭的重担,并在干农活的间隙跟爷爷学会了编蓆子,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就和爷爷在煤油灯下编蓆子,然后偷着去集市上去卖,就这样,度过了非常困难的那段岁月。

  有一次,我见父亲在编蓆,就蹲下也想学,父亲挥手制止了我:几乎愤怒地说,看书做作业去,以后永远记住,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千万不要走你爸我的老路子。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爷爷、父亲都相继作古,老家屋后的苇子绿了、黄了,见证着时光的流逝、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编蓆子的手艺在我这一代也终于失传了!

  站在苇子池边,我五味杂陈,泪流满面……。

  作者简介:王继鹏,男,1972年出生,乾县灵源镇大王村人,有着十余年的军旅生活,十六年前转业到西安铁路局工作至今,现居住在华阴市,喜欢书法、陕西地方戏曲。

欢迎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乾县宣传”微信公众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