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登上一线城市的4个台阶!

2018-03-15 李毅 凤凰青岛



虽然论城市发展等级,青岛属于二线中等发达城市,比二线高等级城市:武汉、杭州、苏州、成都等地整体实力要稍逊一筹,但丝毫不影响其在全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北方、在山东,青岛市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生活在青岛的本地居民,因为它的美丽、洁净、宜居……让大多数人都对这座城市怀有极强的归属感、自豪感,甚至一度喊出了迈向“一线城市”的宏伟目标。


当然,人无完人,城市亦没有完美的城市,相较于南方苏杭这样的强市,青岛有优势,也存在短板,一些不足和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如果青岛把目标锁定为“一线城市”,那它在通往成功的阶梯上,至少还要上4个“台阶”,即:产业、人才、收入和辐射力。唯有如此,才能有足够的资本,来超越苏杭这些二线发达城市。



凤凰网青岛·凰探第502期

 作者 | 李毅

台阶(一)产业


放眼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都有多个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支柱型产业,譬如北京的金融、科技互联网、总部经济,上海的金融、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总部经济,深圳的金融、科技互联网、制造业以及广州的科技互联网、汽车、物流、传媒等,而青岛能拿得出手的“王牌”,当属制造业(虽然海洋科研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通过科技研发成果转移成经济成果的数量还是偏少)。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也看到了青岛乘着变革热潮逐渐崛起的瞬间。不可否认,青岛的城市建设,近年来高楼林立,基建完善,让原先市南区的一枝独秀变成了多个城区的百花齐放,城市现代化气息日渐浓郁。但城市的实力不光是要有现代化的建设风貌,还要不断涌现出符合时代要求、政府发展方向的支柱型产业,而决定成败的,就是城市的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为首的“五朵金花”引领一批本地企业的崛起,铸就了青岛近30年的辉煌,为青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为青岛在全国、全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奠定基础。但巅峰期过后,势必会迎来一段时间的阵痛调整期。



进入21世纪,阵痛期表现出来的“症状”也越来越明显:即青岛制造业整体发展迅猛,但新成长起来的企业却成长乏力的窘境,“五朵金花”后谁来“接棒”?成为困扰青岛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难题。随后,青岛一直在寻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制造企业的新星,但在2012年中国制造业百强中,也只有7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且不乏海尔这样“老人”的身影。


2015年开始,位于青岛的中车四方、赛轮金宇,特锐德、魔幻红领等制造业新锐先后崛起,也诞生了明月海藻这样通过海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发展范例,而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青岛的产业正在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期。


而这样一场围绕企业展开的“产业复兴战役”也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台阶(二)人才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人才,一切发展规划皆无从谈起。当下,四座一线城市的人才总量可以用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来形容亦丝毫不为过,与日俱增的人才流入,直接带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而城市的发展又吸引着更大体量外来人口的进一步流入。也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让这四座城市始终处在全国城市金字塔的顶端。


但凡事物极必反,人口的规模效应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但随着人口增长过量就会带来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的捉襟见肘,随即会出现交通拥堵、房价上涨、教育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让如今越来越多追求生活品质的居民选择离开。


除深圳外,北上广的城市人口上升空间已十分有限


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出,为二线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青岛自然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目前,杭州、苏州、武汉、成都等二线强市都是此次争夺人才战役中,青岛的主要竞争城市。如何能在争夺战中胜出?成为青岛能否迈进一线城市的重要因素。


决定人才吸引力的,主要是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宜居指数,前者上面已经提及,而后者的高低,则取决于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匹配度、房价是否合理、落户是否便捷以及生态环境是否优良等方面,青岛在近年来,无论是超30所高校扎堆引进、新改扩建医院频频、还是政府对房地产依赖度逐渐降低、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等表现,都展示了青岛对于引进、培育人才的诚意。



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在人才方面的投入金额高达50亿元,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80万人,相较于2011年底的122万人,增长约50%,虽然青岛在人才战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较于一线城市的标准仍有明显的差距,譬如北京的人才总量是651万人,深圳510万人。


所以,180万人对于一个未来定位为二线的城市来说,这样的人才储备暂且足够,但对于一座瞄准一线的城市来说,显然还远远不够。


台阶(三)收入


收入对于老百姓而言,是极其受关注的两个字,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希望自己的收入能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而在这座城市外观察的人口(人才)也会将收入当做是否移居的重要考量。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房价工资比排行榜》显示,一线城市和二线强市的月均工资收入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京沪均在万元级别(分别为9942元和9802元),深圳排第三,为8892元,广州的月均收入名列一线城市的末席,但仍有7996元。


二线城市方面,与青岛GDP体量相近的杭州、南京分别为7608元和7342元,而青岛(6651元)的月均工资排名要比上述两座城市略逊一筹。如果想登上一线城市,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而决定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又恰恰是收入。



那么,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笔者认为,要瞄准民营经济发力,鼓励扶持创新创业、培育更多中小型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深耕资本市场,解决企业的融资隐患;对外引进更多的优质企业等,这些都是为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的必选项。


台阶(四)辐射力


笔者注意到,中国的四座一线城市背后,都有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前行的经济区,譬如北京带领的京津冀经济圈、上海引领的长三角经济区以及深圳广州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尤其前两者,对周边城市起到极强的带领作用,同时从京沪流出的人才,也会向它们周边的城市流动,互通性极强,从而逐步形成了同城化的良性发展。



青岛若想从二线城市突围,自身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能力一定要提升。相较于苏州、杭州、南京、东莞等二线城市,青岛的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没有超越自己或实力与自己相近的城市,这就意味着其在胶东地区的发展之路,没有争夺各类资源的“竞争对手”,会更利于自身的崛起。


作为北方第三座GDP过万亿的城市,山东省的经济“龙头”。中央,山东省在一系列战略布局中,都有意将青岛摆在核心的位置。譬如“一带一路”的支点型城市属性,为青岛顺利拿下了上合(元首)峰会举办权;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定位,就是为了强化青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从而形成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增长极等。


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所设立的三个核心城市


笔者认为,未来决定青岛辐射力增长的前提至少有两点1.胶东地区现代化高铁网的形成,有利于各市经济发展和人才交流,将大幅增强同城化发展;2.青岛市未来的自身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程度,这也将决定城市未来的真实水准,如果自身不能发展成为现代化程度高,人口颇具规模的国际化城市,也将对周边城市的带领显得力不从心。


(凤凰网青岛原创出品)

猜你喜欢

巨变在即!利群牵手腾讯,青岛居民购物方式要变了!

青岛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谁是受益者?

外交部长王毅确认今年上合峰会目标,青岛的机遇在哪?

刚刚,两所“国字号”名校将落户青岛,市教育局发文公布新进展

不包括房产!上合峰会过后,是“下注”青岛最好的机会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

欢迎搜索“凤凰青岛”订阅

微博请关注“凤凰网青岛”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请点个鼓励辛勤的小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