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会客厅 | 专访艺术大师梁连生:献礼上合!一幅《映日荷花》闪耀峰会主会场

凤凰网青岛内容部 凤凰青岛 2018-06-30


正值六月,位于青岛美丽海岸线的石老人观光园至高点,山花浪漫、绿树掩盖、海天一色,一座半隐秘的院落座落其中,院门寂静半掩。推门进入,极具中式文化之美的庭院跃入眼帘。满院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绿竹,摇曳着婆娑的身影,和着海风发出声响,池塘中的睡莲恬淡开放,与水中的鱼儿相得益彰。


拾阶而上,迎面是一间宽敞的大厅,一幅幅水彩、水墨画作,瞬时让人感受到震撼----这里便是梁连生艺术馆。6月6日,凤凰网青岛来到这里,专访了著名画家----梁连生先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82u9s96f&width=500&height=375&auto=0

艺术大师钟情“水墨传承”


几乎每一个参观者都会在“荷”系列画作前驻足。尽管标注上写明是水墨水彩画作,然而就算是非专业人士,也会产生超写实油画之感,并被画作透露出来的唯美和和谐所感动。


那极具张力的荷花,或艳丽、或素雅,或跃动、或沉静,或青春、或沧桑。有的象慷慨激昂的诗歌,激昂中有凝重;有的象优美恬静的散文,恬静中有激情;有的象气势磅礴的音乐,磅礴中有轻和;有的象神采飞扬的舞蹈,飞扬中有沉静;有的象跌宕起伏的人生,跌宕中有淡定。

 

《池塘清气》   作者 梁连生


梁连生介绍说,《荷》系列作品,将西方绘画中光感、色感、通透感、变幻节奏和韵律或起伏或舒缓,与传统中国绘画形式的写意与抽象完美融合,这种东西方绘画手法的矛盾性结合,是梁连生先生几十年反复求索的硕果。


《春华秋实》   作者 梁连生


30年来,梁连生先生每次探索和尝试,都是为了传统中国绘画的创新和突破。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梁连生就开始尝试把西方的色彩、造型、构图观念植入到水墨里来,同时在传统作品里张扬写意的成分,有意打破传统绘画的秩序性、概念性,使作品更具现代美感。

理想支撑人生

绘画延续生命

 

一直以来,梁连生先生都认为自己是纯正的中国传统水彩画家,在他出版过的专业书籍中,关于水粉、水彩绘画领域的研究占主流。2008年《青岛文学》曾经刊登了梁连生的两幅水彩画作,其中的《背草的老人》让人记忆深刻。画面持续了唯美忧伤的风格,让人联想起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系列作品-----《拾穗者》。


在《背草的老人》这幅作品中,梁连生先生用精致的笔触雕琢出年逾花甲的老者,佝偻着身子,背着一筐嫩绿的青草,显然这是一幅现实主义的画作,略显批判精神的气质,隐隐显露出画者内心的忧伤,与读者建立起彼此沟通的纽带。

 

《背草的老人》  作者 梁连生

 

“当我想改良中国画的时候,必须要改变传统,而一个学西洋画的人,去坚持内心的信仰,实现东西方融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梁连生先生说,30年的绘画创作时间里,大多时候是被枯燥和痛苦所充斥的。

 

上世纪80年代,铁饭碗是众多人心目中坚守的底线,梁连生先生却辞职成为了一个自由画者。这种放弃,最初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言说的艰难。曾经为了生存,几十元卖掉自己的画的画家,对于绘画事业始终未改执着的心。

 

《领袖父亲》   作者 梁连生


林风眠先生说过,艺术是借助外物之形,寄托艺术家自我。诚然,每个优秀的艺术家,无不在作品中会注入各自不同的情感。细细品味梁连生先生的《荷》系列、《葵》系列作品,必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风骨,那是一种激情、一种信念、一种执着、一种坚持,亦是一种对艺术追求终身的欲望、一种融会贯通、我自为我的意境。

 

《将心向天阳》   作者 梁连生

 

《留得晚香更妖娆》   作者 梁连生

 

“画残荷,就是在宣泄我对生活坎坷、命运沉浮、荣辱交织、人性善恶的深深感怀!人生可强、可弱,但强、弱中不能失去清净的操守,不能忘记担当的责任,不能抛弃善良的德行;命运总有沉浮,但沉浮中不能忘记拼搏、奋斗。在我的画中,残荷也有风骨,秋日,也见生机。”

艺术人生,至高处归零


梁连生先生在采访中,更多提及到了艺术家的欲望和理想。他说,艺术家达到至高境界的时候,就要把心态归零,因此,梁连生先生认为:“我就是一个画画的人”。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能够对时代、对社会保持清醒的认识,对自我保持冷静分析的艺术家,梁连生先生堪称楷模。


著名画家  梁连生


技术是艺术家理性的部分,但艺术的发扬和发展,依靠更多的是感性。目前梁连生先生想做的事情,是告诉艺术界,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可以让中国传统艺术达到震撼世界的效果。

 

《紫瀑挂云》   作者 梁连生

 

他特别提及到了中国画的线的重要作用,西方画作色彩和光线,产生了视觉立体感,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线制造了构架,或者说是一种秩序,这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瑰宝,但是却被西方绘画艺术家发扬光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潭水留痕》   作者 梁连生


因此,梁连生先生利用墨、水、颜色的创作,将代表西画的“彩”和代表国画的“墨”相互交融,形成全新画作,将中西、大小、远近、虚实、冷暖、艳淡等诸多矛盾元素完成融合,还要符合时代审美标准,这是梁连生先生画作的重心。

我自为我,东方神韵


在上合青岛峰会的主场馆,一幅长约17米、宽约7米的巨幅《映日荷花》格外引人注目,经过这里的人几乎都会驻足欣赏,震撼、冲击力强、感动、兴奋!


这幅画就是梁连生先生,专为上合青岛峰会创作的巨幅创新画作:一望无际的青碧色荷叶中,粉色的荷花点缀其间,红日映照下的荷叶与荷花呈现出金色的光芒,恰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境。


中华传统文化中,荷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亦令人有‘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的感觉。‘荷’,与‘和’、‘合’谐音,经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创作这片盛夏的映日荷塘也是对祖国深深的祝福,愿她‘碧波万倾,香飘无涯’”。梁连生先生谈到他的创作寓意时如是说。

 

《映日荷花》 作者 梁连生


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中西融合的绘画,近现代以来有不少探索者,但真正称得上融为一体的寥寥无几。而梁连生先生独树一帜的中西融合绘画创新,所呈现出的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奠定了梁连生先生中西融合艺术大师的艺术地位。


《高粱熟了红满天》   作者  梁连生


诸法通变,饮不竭之源,方能驰骋无穷之路,艺术的追求皆有大致相同的规则。梁连生先生对于绘画的中西融合之求索,是通过吸收和借鉴、研究和集成,推陈出新、化解变换。“我自为我”,实际上是学习他人,取之所长,相互融合,化解为独有。


当下,能既挥洒苍茫又忘情于市井,作品风格既豪放不羁又婉约婀娜,齐鲁大地,余心所寄,梁连生先生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

欢迎搜索“凤凰青岛”订阅

微博请关注“凤凰网青岛”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如果喜欢♥请鼓励辛勤的小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