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1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啤酒界的“三国争霸”!原来你是这样的青岛啤酒!

陈喵喵 凤凰网青岛 今天

话说天下啤酒市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上个世纪80年代,啤酒市场发展迅猛,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纷纷登台演出;到九十年代初期,啤酒市场逐渐蓬勃发展,走上上市之路,雪花啤酒的加入也开启了中国啤酒市场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啤酒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国啤酒市场进入到了“井喷”行情,而啤酒市场也正迈入了“三国争霸”时代。


作者陈喵喵

编辑/©呦呦



三国争霸:青岛啤酒

国民党的党产


谈起“青岛啤酒”你一定不知道青岛啤酒公司,居然是国民党的党产!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胶州湾,德国人估计喝不惯山东半岛的白酒和黄酒,于是在1903年8月1创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这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


1916年一战结束,日本把德国侵占的胶州半岛抢了过来,这其中就包含了青岛啤酒。到1936年时,青岛啤酒最高年产量曾达4600多吨。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国民党在青岛组织成立“齐鲁公司”,随后从敌伪产业处理局那里将工厂“劫买”下来,更名为“青岛啤酒厂”。这下青岛啤酒就变成了“国民党党产”。



青岛啤酒真正的开始全球闻名,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1972年青岛啤酒开始出口美国,1978年销量达2万箱,3年之后翻了40倍达到80万箱。同年,青岛啤酒从全球350种啤酒中胜出,获得了“华盛顿国际啤酒评比会”第一名。


1985年,青岛啤酒再次荣获“华盛顿亚洲啤酒评比会”冠军。1987年,在密西西比州的国际啤酒大赛中,青岛啤酒又荣获“世界啤酒皇后”。这足以证明在当时青岛啤酒的口味、酿酒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对美出口更是亚洲首位。


在80年代,摆在青岛啤酒面前的是一条繁花似锦的道路:品牌全球知名,产品供不应求。那时候没人会料到,从此青岛啤酒便开启了“三国争霸”之路。


青啤首先遭遇到的敌人,是燕京啤酒。


三国争霸:燕京啤酒

只有一个身份的农民啤酒


燕京啤酒诞生于1980年初。恰逢改革开放后,首都人民对啤酒的需求节节上升,北京市每天生产的啤酒只够卖2、3个小时,有时想去饭店买一瓶酒,还必须搭买两盘菜,捆绑销售。


而刚刚面世的燕京啤酒并没有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毕竟当时北京二环才只通了一半,在30公里外的顺义生产的燕京啤酒,对于皇城根儿的经销单位来说只有一个身份:农民啤酒。



但幸好,市场够大,生产出来的啤酒不愁卖。燕京啤酒投产两年后,产量就已经达到了设计规模2万吨,上缴完利税想要再扩大规模就难了。就在这个时候,顺义县政府在1982年拍板:未来十年,少收2000万的税,帮你扩产。


可以说燕京开局虽晚,但也算集齐了天时(行业快速发展)、地利(政府大力扶持)、人和(领导知人善任),蓄势待发。


到1995年,燕京啤酒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到85%,将五星、北京啤酒这些老大哥远远甩在了身后。也就在那一年前后,燕京啤酒在产销量上开始超越青岛啤酒。

三国两霸

青啤与燕啤不能说的秘密


1993年,青岛啤酒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募集了16亿人民币,这可是一笔超级巨款,要知道,当时整600万人口的青岛市,一年的财政支出也不过才15.6亿。


青岛啤酒上市仪式,1993年


这家90岁的企业突然一夜暴富,根本不知道怎么合理使用巨额财富。除了花1.26亿引进了4条啤酒生产线之外,其余的十来亿都躺在银行里。公司连夜研究如何花钱,最终做出决定:买 买 买 !


这跟行业属性有关。啤酒的二氧化碳浓度高,酒精又能够溶解多种有机物,而玻璃瓶作为无机物耐压、不易变形,最适宜储存啤酒。但是玻璃瓶重,加上回瓶问题,运输成本极高。


所以要是把青岛生产的啤酒,运到中国其他地区,价格会高的离谱。因此,并购当地的啤酒厂,对于青啤来说,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1994年,青啤寒冬腊月下扬州,斥资8000万元收购了扬州啤酒厂。1995年12月,青岛啤酒又以8250万元买下了负债总额3个亿的西安“汉斯”55%的股权。




1997年,燕京啤酒上市,募集资金13亿人民币,开始与青岛啤酒并驾齐驱。


那时中国的啤酒市场结构呈金字塔型:90%以上是低价位市场,中价位市场约占7%,高价位市场仅占3%。从1997至2001年,青岛啤酒先后并购了36家地方啤酒公司,把行业搅的天翻地覆。


就在青啤忙着占领金字塔底部的时候,燕啤也在忙着兼并收购,不过燕啤的思路不是收“小老鼠”,而是强强联合:收购的啤酒厂不仅规模要大,市场前景也要好,收购来了直接就能占领市场。



1999年11月30日,燕京啤酒年产量率先突破百万吨,青啤也不甘示弱,在全国收购了30多家啤酒企业后,终于在2001年产销量超越燕啤重回第一。


根据2001年两家公司的财报显示,青岛啤酒净利率为2%。同期燕京啤酒净利率为12.3%。


在两家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更大的“玩家”登场了:华润集团。

三国争霸:雪花啤酒

大玩家登场


在1993年青啤上市的时候,据说华润创业的老总宁高宁,被青啤的招股说明书所打动,认为中国啤酒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于是下决心进入啤酒行业,而在这之前,华润从未涉足过啤酒行业。


1993年底,华润准备用收购的方式,来切入到啤酒行业。宁高宁看中了沈阳的雪花啤酒,他对下属说:“最近外国投资者都在中国买啤酒厂,在行业选择上,老外是过来人,他们看中的一般都是好东西。”


当时华润对啤酒生意几乎一无所知,连如何给并购对象估值都不会。不过尽管冲进啤酒行业的姿势很莽撞,但华润当时财大气粗,总资产高达600亿港元。同时,华润与当时全球第四大啤酒企业SAB合作。就这样,华润从门外汉变成了既有资本,又有经验的头号玩家。


在市场开拓方面,华润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战略”:因为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厂的销售半径只有150-200公里,因此华润全国到处收购啤酒厂,然后为企业更换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集中资源在工厂辐射范围内做大市场份额。这样,每收购一个企业就相当于种下了一个蘑菇。


沈阳是华润种下的第一个蘑菇,随后华润携雷霆之势相继攻入川、皖、津等地区。在这种策略下,几十家啤酒厂被华润揽入囊中。


就在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为争第一打得难分难舍之时,华润迅速跻身中国啤酒行业前三名。


有人曾断言:没有统一的品牌,华润永远做不大。没想到华润从善如流,从2002年开始重点打造全国性品牌:以“泡沫洁白如雪、口味溢香似花”而著称的雪花啤酒。



2004年,华润斥资上亿元在全国推广雪花品牌,并在子公司纷纷建造专产雪花的生产线,逐步替换当地品牌。


几乎是同一时间,青岛啤酒也在做同样的事。当时青啤拥有100多个品牌,价格混乱,口味差异大。掌门人金志国也深知品牌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但他选了一条根华润不同的路:循序渐进,钝刀子割肉。


自此中国啤酒业的三足鼎立的时代到来了,不过在他们相互攻伐之际,强大的外资巨头也没闲着。


中国啤酒业

三足鼎立时代的到来


《诗经》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中国啤酒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就被外资盯上了。50多家外资如洪水猛兽般涌入。面对“侵略”,青岛啤酒还是扛起了阻击外资的大旗。



2000年青啤收购上海嘉士伯75%的股权,可以算作标志性事件。同年,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将燕京啤酒的老对手北京啤酒和三环啤酒出售给了青啤。次年,新加坡第一家啤酒公司也被青啤收购。至此,一时间外资纷纷折戟沉沙,退出中国。


2002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大国。外资们刚撤出中国,就回过味儿来,卷土重来。这一次外资学聪明了,不再自己劳心费力地开拓市场,选择了和国内的啤酒厂控股、参股、合资。



外资开始联手疯狂并购。嘉士伯收购了大理、拉萨、重庆啤酒,华润啤酒的股东SAB收购了哈尔滨啤酒的30%的股份,一转手给了青啤的股东美国AB公司。英博集团也四处出击。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SAB收购了米勒酿酒公司,成为SABMiller;英博收购了AB,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全球出现了两家啤酒超级寡头。



在中国,也基本上是3家本土公司+2家全球巨头的格局:


华润的股东SABMiller在国内旗下没有其他啤酒厂,曾收购来的哈尔滨啤酒也很快转手出去了,彼此一心一意;


青啤的股东百威英博旗下还有哈尔滨啤酒、珠江啤酒、雪津啤酒……孩子众多,而且都跟青啤有竞争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青啤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外资资源,AB也不可能倾注所有投入青啤;


燕京啤酒没有外资股东。李福成曾说过:“真正大的龙头企业,不应该让外商控股,把大头给人家。”


曾经势均力敌的三家企业,从此走上了三条不同的道路。



凰家书院·亲情回馈

为了回馈广大粉丝,凤凰网青岛准备了精美图书,参与活动,每天赠送给大家!本周将《城市致命危险中的生存法则》赠予凤凰网青岛的忠实粉丝。



活动参与方式

1、在本篇文章下方评论区留言;

2、凤凰小助手哇会在每周留言者中随机挑选7位粉丝,每位将收到一本赠书。

开奖方式

中奖名单及领奖方式将在凤凰小助手哇(ID:reliancp)朋友圈公布,敬请关注。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凤凰网青岛所有。


凤凰网青岛综合

资料来源:饭统戴老板,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欢迎搜索“凤凰青岛”订阅

◎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如果喜欢请点鼓励辛勤的小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