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着急”了!


随着中西部城市崛起,区域经济格局从“东强西弱”走向“南强北弱”。山东,这个北部经济最强省(不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自然被寄予厚望。


今年3月之后,山东经济最开放的青岛可谓动作连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提出“学深圳、赶深圳”,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还专门带队赴深圳考察学习。


其间,在深圳举行的推介会上,王清宪向台下数百家位企业代表“承诺”:“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门、各区市用一个月时间,与深圳全面对标,学习这里的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政务服务,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个部门做不到,有关部门、区市的主要领导就要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上作出解释。”


除了“放大坐标找不足”,直面深圳这样的强者,青岛也时刻关注和学习着济南。


6月17日,青岛日报官微推送《王清宪:济南正铆足劲冲刺一万亿GDP大关,我们要有紧迫感啊!》,分析了济南这两年正在发生的变化,“近两年,济南在发力,济南在追赶,济南在变化,变得令人刮目相看。”


文章最后引用王清宪的讲话表示,“济南干部这两年来在双招双引、项目落地方面的状态和成效,的确值得青岛干部学习!”“济南正在铆足劲冲刺一万亿GDP大关,我们要有紧迫感啊!”


可以看出,青岛“着急”了!


但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青岛拿什么支撑起自己的雄心?也许,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审视青岛,才能真正探寻到今天青岛的症结所在,找到破解今天困局的良方。


撰文/©白羽 李浩然

本文授权转自/©瞭望智库(zhczyj)

编辑/©徐佳



青岛的由来


1898年3月,一场谈判以德国人的胜利而告终。


李鸿章与翁同龢在总理衙门与德使海靖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借胶澳地区99年


7年前,李鸿章意气风发地检阅完北洋水师后曾来胶澳(青岛地区昔称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后来命人修建栈桥以停泊军舰,没想到几年后他却把这片海湾亲手送了出去。


图为旧时的青岛栈桥


就在条约签订之际,山东潍县,一个名叫滕虎忱的15岁锔锅匠(旧时沿街串巷,修补锅碗瓢盆的手艺人)正在走街串巷讨生活。这一年,他父亲听闻胶州湾畔开办了新式工厂,决定带他去试一试,第一份工作是给德国人做修路工。


几乎同时,另一个叫刘锡三的小伙子也背井离乡去青岛谋生,在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聪明过人的他,不久就对草帽辫生意了解得一清二楚。


就在他们艰难谋生时,并不知道此时的北京紫禁城内,一场关于权力和国运的斗争正在血雨腥风上演,他们也没有察觉到自己所身处的胶澳地区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即将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命运,左右着山东乃至全国未来百年的经济时局。


这一年,促进德国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去世,早在8年前他已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


德国受益于政权统一和强有力的改革,国家实力大增,隐藏在德国内心深处的军国主义欲望日益膨胀,随着俾斯麦的下台及去世而变得无法控制。


图为德国侵占时期的青岛俯瞰


窃得胶州湾的威廉二世,正值壮年,雄心勃勃。条约签订后不久,他就下令将租借内新市区改名为青岛,以别于清王朝旧治。


青岛,由此而来


初来乍到的德国人显然不习惯青岛当地的白酒和黄酒,于是写信给威廉二世抱怨无啤酒可饮甚是苦闷,不久后,专用于酿造啤酒的设备通过轮船运抵青岛。


为了喝啤酒更加方便,1903年,由英国、德国商人共同出资建设的“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开始运营,“青岛啤酒”从此诞生


图为1903年青岛啤酒厂初建时的厂貌


百年后有了一句拨动人心的广告语:“3分钟的泡沫细语,从1903年开始醇酿”。


1898年后,青岛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了


他们在这里推出城市规划、扩建港口、开建铁路、设立工厂、开立学校,闲暇之余也游山玩水。


190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德国商人马牙去崂山余脉太平山麓打猎,意外发现几只小刺猬在一处泉水前啜饮,他随之也尝了一口,顿感清爽甘甜,将此水带回德国化验发现,水质竟胜于法国著名的矿泉水,不久以这一泉水为基础,青岛矿泉水有限公司的前身崂山汽水厂修建起来,从此青岛又有了一个百年品牌。


当人们回忆这段往事时往往会感到美妙和传奇,但强者的征服从来没有泡沫细语和浪漫的偶遇,许多今天看来似美妙或传奇的历史背后都隐藏着已久的列强蓄谋和无法触摸的民族伤痛。


只是有时,伤痛的代价也会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德国这一切行为的初衷,其实是把青岛变成殖民地,攫取利益——建港口为了货物进出之便;修铁路为了更快捷获得原料;建城市为了德国人居住舒适。



这一切行为却不自觉地充当了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工具


与省城济南时刻被政治势力笼罩不同的是,胶州湾畔的青岛已开始尝试接纳自由贸易的商业文明。与此同时,随着青岛的租借,作为清末山东第一个被迫开放的烟台也在竞争中逐渐式微。

 


商业氛围浓厚


1898年之前,青岛地区的经济业态主要表现为陶瓷、编织等传统手工业,以小作坊为主


随着德国人投资兴建的港口和铁路相继动工,与之配套的造船、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在青岛出现,而且起点很高,比如称霸亚洲的大型浮船坞工艺厂,还有现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胶济铁路四方工厂。


图为胶济铁路四方火车站和四方工厂


滕虎忱在做了四年的修路工后,考入德国海军的青岛水师工务局马尾船坞公司,成为一名锻工,不久被提拔为工段长;刘锡三则萌生了自己开一家草帽店的想法,于是省吃俭用积攒创业资金。


1902年,在李鸿章病逝后不久,周馥正式出任山东巡抚。就在滕虎忱参与修建的胶济铁路即将通车之际,他乘坐马车到访了这个原本属于他管辖范围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青岛。


图为1902年,山东巡抚周馥<前排左四>巡访青岛

 

返回省城后,他与前任袁世凯联合做出了济南开埠的决定,同时修整大运河、小清河,畅通水路以期与胶济铁路抗衡,从省金库拨款向矿山投资与德国人竞争,这一切目的都是为了限制青岛发展从而抵制德国。


从此以后,在历任山东巡抚的执政方针中,“经济上削弱青岛”成为重要施政主题之一,二者的竞争逐渐脱离了同省相生的范畴。


德国为满足殖民地的基本生活需求,除啤酒厂、矿泉水厂外,屠宰场、蛋厂、砖瓦厂、电厂、缫丝厂等工厂也相继开办起来,各种舶来品在青岛街道上随处可见,商业氛围十分浓厚。



在诸多工厂中,德华沧口缫丝厂最为著名,该厂建成伊始就不断从当地招募工人,并先后对近2000人进行了专业的生产培训,做出的产品品质也是一流的,虽然没过几年就因前期投资过大破产了,但它却拉开了青岛近代纺织业的序幕。


到1909年,在青岛口岸十大类出口商品中,柞丝绸和丝分居出口额第二和第三位,丝绸商品出口共522.45海关两(清朝中后期海关所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属于虚银两),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0%


就在1911年青岛成为中国第6大港口之际,一个人从北京仓皇逃往青岛,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盛宣怀。


这年年初,盛宣怀走马上任铁路总局局长,不久,因其推动铁路国有而导致民变,英美德法四国公使派马车将盛宣怀接走,助其由北京赴青岛。


20年前,他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一同站在前往胶州湾视察的军舰上,眺望过这一片海湾,不料20年后,历史却为他选定了“大清掘墓人”这样一个角色,而青岛竟成了他的避难之所。


就在盛宣怀经天津逃至青岛时,刘锡三与人合伙在天津开起了自己的帽店,不久又在天津法租界独自开张了盛锡福帽店,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一炮打响。


图为盛锡福帽店


当瓜皮帽逐渐被呢帽取代时,把青岛租借给德国的清政府却不复存在了,但德国人依然活跃在青岛大街上。


已卸任两广总督近四年的“前清遗老”周馥举家迁居青岛,隐居在湖南路与蒙阴路交汇处的大宅门里。


这年9月,身为三江会馆馆长的周馥为孙中山备下敞篷马车,供其乘坐四处参观、演讲。


不久,他的长子周学熙出资购得已经停业5年的德华剿丝厂,改建为棉纺织厂,定名“青岛华新纱厂”,后交给儿子周志俊打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深陷战争旋涡而无暇东顾,给了中国工商业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华新纱厂迅速崛起。


但机会稍纵即逝——觊觎青岛已久的日本,出手抢占德国在华权益。


1915年,日商代替德商成为崂山汽水厂的持有人。第二年,日本人又以50万银元买下了青岛啤酒厂,并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设立了四个品牌:麒麟、朝日、扎幌、青岛。


直到1919年,中国收回青岛的失败消息传来,日本早已事实上独霸青岛。


“五四运动”爆发三年后的1922年12月,中国以6100万日圆,合银圆5445万元的代价,从日本手中赎回青岛及胶济铁路的主权。北洋政府旋即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青岛与北平、天津、上海并称为特别市,享受直辖权力,一时省内无二。


图为中国警察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大楼前巡逻执勤


回青岛的前一年,一家不起眼的小厂在风雨飘摇的岛城成立了,起了一个带有革命气息的名字——维新制带厂


后一年,滕虎忱从青岛回到潍县,将家中3间住房和土地变卖,开办“华丰”机器厂,出任经理,从而拉开了潍坊机械行业发展的大幕。


在关外闯荡的陈孟元决定返回青岛寻找机会,他坐着洋车沿着青岛最繁华的大街一边走一边问,得到的答案除了棉纺厂还是棉纺厂。


多年商场沉浮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嗅觉,他猛然发现在这条棉纺厂街上没有染布厂。陈孟元后来在青岛创办了华北第一家机器印染厂——阳本印染厂,青岛纺织行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


此时,日本虽然放弃了对青岛的政治统治,但在经济方面,却继续保持着在青岛工业领域的压倒性优势,插足各个轻工业领域,确立了以纺织为中心,其他行业为辅的青岛工业格局。


到1936年末,青岛纺织业有纱锭56.84万枚,占全国总量的11.15%;有纺机9286台,占全国总量的15%,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2位,并有了“上青天”美誉,即上海、青岛、天津“三足鼎立”


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方面,青岛在国民党市长沈鸿烈主持下,修订了自己的规划方案,将城市空间向外拓宽,按功能划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5个区域,这一格局基本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在沈鸿烈主政6年间,青岛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和港口城市。


然而,时代是仓促的,战争很快打破了青岛发展节奏。


1938年1月,青岛第二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而这一次日本已经毫无吃相可言。

 

青岛解放


抗战胜利之初,青岛已然没有了之前繁华的景象,各行业十分凋敝,工厂开工困难,失业人数增加。


4年后的5月3日,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向青岛市郊守敌发起进攻,青即战役正式打响。驻扎在青岛港,被国民党视为救命稻草的美国海军在5月4日全部撤离,这一天恰巧是五四运动30周年纪念日。


图为人民解放军第32军进入青岛市区,青岛解放了


6月2日晚8点30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后来导演了电视剧《西游记》的杨洁当时只有20岁,她播放了第一条消息——青岛解放了


由于解放军攻势迅猛,加之青岛地下党发动护厂、护校等斗争有力,解放时水电未断,电讯通畅,港口设备和工厂企业完存无损,生产和社会秩序很快得以恢复,堪称奇迹。


据统计,1949年青岛工业产值居全国第4,位列上海、天津、南京之后。但在政治上,青岛直辖地位被撤销,归属山东省管辖。


解放后,多次易手的啤酒厂改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成了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出口创汇单位,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同行业的98%


图为国营青岛啤酒老照片


成立于1921年的维新织带厂也改了名,叫大元橡胶厂,这时工厂接到了政府加工军鞋的任务,从此青岛又多了全国流行的产品——“解放鞋”。


华新纱厂则被分为纺织厂和印染厂两部分,纺织厂成了后来的国棉九厂。

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封锁以及巩固政权需要,沿海港口大部分进入了停滞状态,青岛的对外贸易优势顿时消失。


就在此时,省城济南抓住了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重汽、济南钢铁等重工业企业相继在济南诞生,中国第一部重型载重车、第一台小机床、第一台龙门刨床等产品在济南相继下线。仿佛就在一瞬间,济南找回了省会城市应有的地位。


图为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生产的各种载重汽车 


但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青岛工业也很快恢复了元气,机械、钢铁、化工、家电电子等产业得到发展,工业结构由轻到重,工业门类由少到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此同时,青岛纺织工业为均衡国家工业布局,抽调大批技术、装备力量,援助京、晋、冀、豫以及青海、新疆、甘肃、内蒙等边远地区的纺织基地建设。仅在本省,就以“母鸡下蛋”方式,援建15个棉纺厂,为大小“三线”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远在南海边的宝安县被撤销,设立深圳市。沉寂的青岛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青岛乃至全国商界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们开始得到生长的雨露和阳光。


1983年,汪海被任命为橡胶九厂党委书记,迎接他的是200万双被取消合同的解放鞋,被逼无奈的他开始带领职工夜间卖鞋。一年时间,200多万双库存被销售一空,员工不仅发了工资,还领到了奖金,汪海尝到了市场的甜头。


与此同时,沧口区一个区办小厂红星电器的全体职工联名写信要求民主选举厂长,任钦祖以99%的得票当选厂长后开始走马上任。


次年,北京的柳传志下海创办联想;远在深圳的任正非用21000元转业费走投无路成立了华为公司;在青岛政府部门任职的张瑞敏被外放到一家即将破产的电冰箱厂出任厂长。


在被誉为中国企业元年的1984年,未来中国商界三大标志性人物都不约而同的走进了市场洪流中。


这一年,青岛市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一句话刺痛了当时的青岛政府。

1984年,中央领导人来青岛视察,路过中山路、太平路一带时,一向让青岛人引以为豪的景观,这一次没有受到赞赏,一位中央领导人问“你们还在吃德国人的饭?”


老城遭到质疑的第二年春天,青岛又被批评产业结构不配套,“单靠青岛啤酒一个名牌吃不饱肚子。”


从那时起,青岛决定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久,黄岛经济开发区设立,青岛开始跳出老城区,向西部扩展。同时,青岛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冰封的海港春水东流。


两年后,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对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批复》,赋予了青岛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无论是内在微观经济生态还是宏观国家政策,这段时期都对青岛发展十分有利。

 

新格局


1992年,改革开放迎来了关键历史时刻


在这年的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青岛市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拿出市区最好的地段向国内外拍卖和转让,青岛建设要向东部发展。


就是这个当时不被众人所理解的决定,打破了青岛从德国殖民时期延续的发展规划,为青岛搭建了未来新的发展格局。


图为如今高楼林立的青岛东部


想打破现有发展困境的还有双星集团的汪海。这一年,汪海在纽约举行新闻发布会,除了中央媒体的驻外记者,还请了四五十个美国记者,有个外国记者突然问:“你是‘中国鞋王’,请问你脚上穿的是不是双星鞋?”


很多人知道双星做运动鞋,而汪海当时考虑到运动鞋与西服、领带不相称,穿的是一双很漂亮的皮鞋。正当大家捏把汗时,汪海却把鞋一脱,人们大吃一惊,原来他穿的是双星皮鞋。


后来,这位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全世界在美国公开脱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苏联的赫鲁晓夫.脱鞋在联合国砸桌子;第二个是中国的企业家汪海,在美国脱鞋打广告。从此,汪海手举皮鞋的照片火了,双星品牌在国际上不胫而走。


图为1992年,汪海在纽约的发布会上当众脱鞋


此时,全国的企业家都想读懂海尔张瑞敏的“激活休克鱼”理论。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最终把兼并企业做强。海尔把这种被兼并的企业称为“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


从1992年开始,海尔加快了多元化步伐,通过持续的兼并整合,到1998年产品得到了几十个,10年间兼并亏损企业达13家,并拒绝了GE公司兼并。


这年某一天,任正非站在办公室的窗边,一字一顿地对干部们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就在任正非还在为华为能否活下去而忧心忡忡时,张瑞敏早已是地方政府和各种组织的座上宾。


此时,同城的电视机总厂也迎来了年仅35岁的周厚健出任厂长,喜欢做高考题的周厚健很快找到了破解企业经营这道难题的切入点,那就是改名,青岛电视机总厂改名为“海信”。


图为青岛电视机总厂


周厚健借改名的契机,改革经营体制、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公司战略,树立企业形象。在周厚健带领下不到4年的时间里,海信集团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4倍,利税增长了5倍多,职工收入增长了1倍,海信成为同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


就在张瑞敏完善自己的经营理念,周厚健大刀阔斧的破解难题时,一位企业家却跌落到人生悬崖。


14年前几乎全票当选红星电器厂长的任钦祖及其子女三人,因贪污受贿被检察院传讯并逮捕,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辉煌一时的红星电器资产被划归海尔,从此销声匿迹。


意想不到的是,红星电器下面的一个子公司却逃过了烟消云散的命运。


1990年,黄海冰柜厂迎来了第11任厂长——35岁的鲁群生。上任伊始,因债务问题,鲁厂长就37次坐到法院被告席上。


疲于应付债务的鲁群生敏锐地发现了市场空白——家用小冰柜,品牌名字叫“澳柯玛”,一炮走红,一跃成为青岛电器行业“老三”。


到1995年,澳柯玛实现利润2.378亿元,一跃成为青岛市第二大利税大户。此时,鲁群生早已不甘心位居海尔、海信之后,当一个“老三”。


就在海尔、海信、澳柯玛蒸蒸日上之时,“真正世界名牌”的青岛啤酒却开始彷徨,其上市时的高光、啤酒节的喧嚣和足球队赛场的比拼,已无法掩盖每况愈下的窘境。1995年,燕京啤酒在产销量上开始超越青岛啤酒。


1996年,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时说,中国在世界上属名牌产品的只有青岛啤酒和杭州西湖龙井茶,一定要保住这两个品牌。


为了保住青岛啤酒的牌子,青岛政府想到了彭作义。彭作义显然不负众望,在青啤这个大舞台上“横刀立马”,使得青啤从1996年开始了突飞猛进,在与燕京啤酒的短兵相接中重新赢回啤酒业“老大”地位,并开始“跑马圈地”,大量中小啤酒企业被整合或被淘汰,中国啤酒业的秩序被重塑


图为青岛啤酒厂大门口建厂百年纪念雕塑


此时,后来赫赫有名的青岛“五朵金花”(即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都已在历史舞台上亮相,有的虽历史久远却再次闪耀;有的雄心勃勃敢为人先;有的后来居上,不甘落后。


兄弟省份的城市也来青岛取经,踏破了齐鲁大地的门槛,他们想搞明白,为什么青岛能成长出这么多名牌,成为“名牌之都”,而他们却不能,一时间,青岛风光无限。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房改启动,青岛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五朵金花”等知名企业先后进入楼市。


在房地产开发早期,这些企业具有先天优势,那就是拥有大量的低成本土地。


以海信最为典型,由于前期收购了许多小厂,虽然工厂机器设备成了报废资产,没想到的是土地成了香饽饽,海信地产一跃成为“全国地产名企50强”,在青岛本地房地产行业实力排名第一,如今在全国比“海信”电器叫的更响的是海信广场。


就在青岛的企业开始大举进入房地产行业时,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去了一趟美国,参观了休斯公司、IBM、贝尔实验室和惠普,这一次考察成了华为发展史上最易被忽视的转折点:华为开始从一家自由散漫的“浪漫公司”向实用企业转变。


伴随着企业开疆辟土,青岛的新世纪开局就如梦幻一般,在1997年首次超过大连后,2000年再次超越大连,“学大连、赶大连”的口号变为现实。


青岛也开始大手笔经营这座城市,东西快速路、滨海公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大炼油、造船厂及港口西移等次第铺开


青岛的发展格局由带状发展变为多点开花,黄岛成了开发重点。更辉煌的时刻是青岛击败大连夺得奥帆赛举办权,整座城市达到了高潮。


图为青岛奥帆中心及周边景色


然而,当潮水退去时,究竟是谁在裸泳呢?

 

四面楚歌


喜欢游泳的还有青岛啤酒总经理彭作义。


2001年,在商海沉浮中搏击风浪的彭作义,在一次海边游泳中意外溺水身亡,震动啤酒行业。


危急时刻,45岁的金志国出任这家中国啤酒老大的总经理。


26年前,19岁的金志国高中毕业被分配到青岛啤酒厂,成了洗瓶工“小金”,用着老式的日本设备,他能杂耍般地把啤酒瓶玩得上下翻飞。


26年后,这匹号称来自西北的狼,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叫停马上掉链子的快速扩张,砍出换将、练功、行赏三板斧。


新千年开局伊始,海尔实现1016亿元的销售额,而美的、格力销售额突破千亿是8年之后的事情。反映到市值上,2006年年末海尔的市值为110.31亿元,是美的的1.5倍,格力的1倍


在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颁奖典礼上,由于成功上市,马化腾获评新锐人物奖,主持人邀请马化腾向张瑞敏推销QQ。


 


马化腾介绍说,QQ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沟通工具,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互联网以后肯定会深入人们的生活,这种新的沟通方式将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张瑞敏微笑婉拒:“现在没有说服我,谢谢你刚才精彩的介绍”。


这一次对话,不知道是节目组有意安排,还是张瑞敏的真实反应。没有说服张瑞敏的QQ,后来说服了十多亿中国人。


一个不经意的插曲,注定了青岛乃至整个山东与互联网时代擦肩而过。


同样“高处不胜寒”的还有鲁群生,在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中,鲁群生当选。


他获选的理由是“他全面改写了超低温制冷产品领域由日本和美国把持的局面;他率先倡导‘价值战’,为中国家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喊出了最响亮的声音。”


就在鲁群生发表获奖感言时,人们并不知道在当年夏天空调销售最旺的季节,澳柯玛空调停产了。


2000年澳柯玛上市后,公司内部对鲁群生的崇拜达到了高潮,自信的鲁群生开始带领澳柯玛走向多元化发展,在几乎囊括“白色家电”的所有品种后,又从“相关多元化”进军“不相关多元化”。


战线越拉越长,水缸越来越多,盖子明显不够用了


上市6年后,大悲之日到来了。澳柯玛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空调接近停产。


2006年4月,闪耀一时的鲁群生黯然“下课”,成为青岛国有大型企业“下课第一人”。


随着鲁群生的“下课”,曾经高歌猛进的澳柯玛一时“四面楚歌”。经销商为追回货款、联合起来起诉澳柯玛,麻烦缠身。


但对于青岛来说,“五朵金花”一朵也不能少,政府果断出手,注入资金3个亿救火,青啤总裁金志国空降澳柯玛。


就在人们为澳柯玛叹息时,新的打击来了——看似很遥远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让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慢了下来。


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直作为山东对外开放前沿的青岛,许多外贸出口企业遭遇严重滑坡,进出口总值由2008年6月份的 71.8 亿美元下降到 12月份的5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8%


冷冰冰的数字下是更残酷的现实。


由于地缘毗邻,青岛一度被认为是韩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天堂,但从2007年下半年起,有关青岛韩资企业不告而别,甚至“夜半逃逸”的报道便屡见报端,仅青岛城阳区就有140家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


很多情况下,外部危机不但不能摧垮一个企业,反而会使其愈发强大,但内部危机却往往给企业以致命一击。


2008年4月,一场内乱在双星集团内部烽火四起。汪海与曾经的心腹刘树利、韩俊芝就济南双星和成都双星股权展开争夺,直到2013年才归于沉寂。


这场内乱成为汪海的一大痛处,也给中国这家老牌制鞋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双星供货渠道、品牌建设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


次年,刚刚赞助完北京奥运会的青岛啤酒发布公告称,与朝日啤酒株式会社(其后朝日集团经重组设立,并持有该股份)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朝日集团以大约6.665亿美元购入了青岛啤酒19.99%的股权,一度引发了朝日啤酒将控制青岛啤酒的担心。


那时的“五朵金花”各有各的迷茫和不幸。


更大的雄心


近十年,青岛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企业仍在持续发力,但青岛需要应对的国际化市场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仅凭轻工业为主的“五朵金花”,已很难撑起“品牌之都”昔日的辉煌。


2011年,曾经一度想要超越海尔、海信的澳柯玛取得了近几年业绩最好的成绩,营业收入为41.30亿元,利润总额为5045.74万元,但与海尔相比,甚至不及海尔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任何一个单品的收入。


经过多年的瘦身,澳柯玛的主导产品仅保留了以冰柜为主的制冷产品、电动车和生活家电三大系列,但要想再现昨日的荣光,前景并不明朗。


而美的、格力等家电品牌夹击下的海尔,其发展之路也不坦荡。检验一个企业的发展,数字往往是最直接的见证,而检验一件事情的成败,或许时间才是最好的裁判员。


2007年末,青岛海尔的市值是300.63亿,仅仅相当于0.64个美的电器和0.73个格力电器。海尔与格力、美的的业绩差距在逐渐缩小。


10年后,海尔实现营业总收入1592.54亿元净利润为56.24亿元,而这一年美的营业总收入为2407.12亿元,净利润为156.14亿元,格力电器营业总收入为1108.75亿元,净利润为156.08亿元


反映到市值上,由于格力的盈利能力较强,格力高于海尔,但由于资本市场对美的的预期较高,所以美的市值最高。由于盈利能力不足,曾经俯视美的、格力的海尔,敬陪末位。


然而有意思的是,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2017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中国海尔以10.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这也是海尔第9次蝉联全球第一。而且,除了在整体上蝉联世界第一外,海尔在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等产业,也分别拿下全球第一。


这似乎达到了海尔“世界第一家电品牌集群”的目的,但这是通过海外收购达成,与曾经通过“创牌”实现全球化的初衷相去甚远。


同城的海信集团也在不断发力,在大手笔赞助完欧洲杯后,又阔绰出手赞助2018年世界杯,成为欧洲杯56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赞助商,世界杯近百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电视品牌。


图为世界杯赛场围栏的海信广告


然而,这一年营销最成功的却是凭借“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的华帝,花了8000万,只有海信的十分之一。


谁来接棒“五朵金花”?这是青岛苦苦探寻和思索的问题。


终于,随着中车的崛起,青岛制造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以中车四方、赛轮金宇,特锐德、魔幻红领为首的制造业新锐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各行业的“隐形冠军”(指的是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也助推这座城市告别“老五朵金花”的传统工业时代,迎来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图为位于青岛城阳区棘洪滩镇的中车四方存车场内停放的各种型号轨道车辆,世界动车小镇集聚了中车四方、庞巴迪等轨道交通核心及配套企业180余家


然而此时,城市间的竞争已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随着新一线城市的迅速崛起,青岛成了后进生,被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压着一头。


跟它们相比,青岛的差距在哪?


如果对过去5年发展较快的制造业进行梳理就会发现,新型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等5大制造业发展速度最快,对经济贡献最大。


然而除了以高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外,青岛在这几大制造业上的布局都比较欠缺。


再从具体行业来看,从2012年至今,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业、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几大产业高速发展,而这些产业也多数在以深圳为代表的南方城市大放异彩,青岛等北方城市鲜有所为。


当其他城市凭借新兴业态快速崛起之际,青岛则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虽然,曾错过互联网的张瑞敏正在选择一种新的方式跟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把海尔这个大航母变成了小舢板战队,将海尔打造“物联网”业态下创业平台,利用互联网以及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行的外界资源的链接。


但在平台上孵化的这些企业能否铺天盖地成为支撑起海尔未来的支柱,显然考验着张瑞敏的管理智慧。


身处中国GDP第三强省,作为全省经济“领头羊”,青岛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迫切变强的雄心。


但更大的雄心还需更强的实力支撑,青岛接下来拿什么撑起自己的雄心?

 

重振“精气神”


在青岛这座舞台上,曾经有无数的雄心。


青岛古属齐地,与鲁国内敛保守文化不同,齐文化更富有扩张、包容精神,而这种文化又契合了现代商业文明的需求,当大门被侵略者打开的一瞬间,丰富多样的外部文化纷至沓来,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包容的土壤,随后演化成的包容、上进的城市文化,为这一百年来商业的演绎提供了最好的注脚,成长出了无数善于创新、个性十足的企业家,成为近百年来,这个商业舞台上最闪亮的主角。


但包容的文化也为企业种下了多元化的基因。举例来说,“五朵金花”中,除了青岛啤酒多元化经营相对较少外,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都进行了多元化的开疆辟土。


海尔的多元化道路异常顺利:靠主业冰箱起家,后又涉及彩电、空调、洗衣机、小家电、整体厨房、药业、房地产、太阳能、通讯、物流等等。


然而多元化带来的后果除了利润下滑外,更多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越来越模糊的定位,曾经是冰箱业代名词的“海尔”,现在已经无法精确定位,“哪一品类是海尔的强项”正在消费者心目中打上问好,变得模糊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横空出世的格力,一直把自己与空调绑定在一起,“格力”几乎成为空调器的代名词。


同样,以电视为主业的海信,除主业彩电外,又涉足了空调、通讯、IT业、房地产、商业等,似乎多元化对海信来说也做的风生水起,但在一次论坛上,周厚健却说要“回归主业",或许曾经的四处出击不过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双星的多元化发展已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鞋业、服装、轮胎、机械、热电),八大行业(鞋业、服装、轮胎、机械、热电、印刷、绣品、三产)并驾齐驱, 共同构筑强双星、强名牌的新格局。


双星多元化成功的原因是其涉足的轮胎、机械、热电、印刷、绣品、三产等几大行业对做品牌要求都不高,甚至根本不需要。


有人说,企业家应当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盲目扩张到其他领域具有冒险性。


认同这句话的就有华为的任正非,他曾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中国13亿人民,该磨豆腐的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该发豆芽的去发豆芽,发好豆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


看似浅显话语的背后却是企业家的定力与专注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们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市场,新的机会每天都在出现,能够忍住诱惑,坚守主业并不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有选准细分领域,真正做强做精主业,不断创新,才是取胜之道


除了企业要做到专注,从整个城市来看,一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她的区位、资源和积累,更取决于其气质和性格,这也是城市的“精气神”。


总体来看,青岛过去的发展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如果仍背着过去的包袱不放,任其磨掉城市的“精气神”,那也只能成为一个“没落的贵族”。


幸运的是,现在的青岛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努力重振这座城市身上的创新求变的“精气神”。 


今年3月底开始,青岛党政考察团前往深圳考察学习,青岛提出了“学深圳、赶深圳”,就是要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


 


仅以经济总量看,深圳在只有青岛1/6面积的土地上,创造了两倍于青岛的GDP。数据之外,深圳的发展境界、发展质量、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对外开放、营商环境等都值得青岛深入学习、追赶。


从新兴产业来看,前面提到,青岛的新兴业态比较单一,而深圳第二产业制造业中,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制造占比超过了60%;第三产业服务业中,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占最大头。很明显的是,一个是华为为代表的硬件设施,一个是腾讯为代表的软件设施,深圳抓住了这两个行业,就等于立在了高增长的潮头上。


从营商环境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青岛的民营企业数量虽不落后,但质量堪忧,而深圳民营经济井喷式发展,其营商环境可概括为“不需要政府的时候,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就在身边。”


从创新发展来看,深圳在创新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研发投入经费、科技发明专利数量等方面都是青岛的3~5倍甚至更多,明显超过青岛。


从政策执行来看,深圳的经验是政府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加强督查并改进考核方式,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便于客观准确地反映工作绩效、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青岛不缺好的政策,在政策执行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


总之,承认差距是缩小差距的前提,看到不足是弥补不足的基础。这些差距和不足正是青岛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


直面差距,挑战顶尖高手,青岛已然亮剑。


平老虎 摄


对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来说,能否拨开当前的迷雾,与济南肩并肩共同承载山东未来崛起的梦想?


我们拭目以待。




凤凰网青岛综合

来源:瞭望智库

◎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欢迎搜索“凤凰网青岛”订阅

◎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