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一个深圳是青岛?

凤凰青岛 凤凰网青岛 2019-08-10


近日,在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方案,并且提及了两个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试点规划,一个是南海之畔的深圳,另一个便是黄海之滨的青岛。


进入2019年,青岛就提出了“学深圳、赶深圳”并随即展开相关部署与行动,3月签回近千亿大单,158位干部赴鹏城挂职学习,明确了深圳作为青岛学习赶超的目标城市。而此次在中央层面,再与深圳“同框”,一同位列履行国家战略的最前沿,对青岛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那么,重新出发的青岛,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深圳呢?


撰文/©王赵童


深圳:后来居上的经济总量


每一个被委以国家层面重任的城市,都有着经济体量的数据反映。


7月29日和30日,深圳和青岛分别交出了两个城市2019上半年的经济答卷:


深圳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133.92亿元,增长7.4%

青岛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52.72亿元,增长6.4%


深圳2019上半年的生产总值几乎是青岛的2倍,但和青岛一样的是,40年前的深圳也只是中国南方海岸线边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即使在改革开放后,更有基础优势的青岛,都还在深圳之上。



虽然起点相似,但深圳凭借土地、人工成本低等优势,从“三来一补”起步,进入加工制造快车道,又因为背靠香港这个国际社会的窗口,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从香港不断涌入,至1985年底,深圳已有“三资”企业1075家。

彼时,深圳开始战略调整,将重点转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出口企业,创建保税区,拓展远洋贸易。至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199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全国第一。

青岛作为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在1986年10月15日获得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对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批复》,赋予青岛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经过多年的渐进式开放发展,青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但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渐突出,加之传统竞争优势弱化、新型竞争优势不足,处在急需转型阶段的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可谓任重道远。


我们可以看到从1994年开始,青岛的GDP就再未超越过深圳,并且从2005年开始,这种差距开始呈现2倍左右的距离,种种迹象表明,深圳崛起所依仗的创新、人才、营商环境、交通等领域的出彩表现,都是青岛真正需要追赶的方向。



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


深港陆路接壤,腹地辽阔,1994年,广深高速通车,打通了经济大动脉。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正式通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如果以城市群内的两个城市的高铁平均日班次计算城市群内的交通一体化水平,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所有城市群中交通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这有利于区域内资源要素的协同配置,聚合出超越单个城市总和的力量,同时又为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7月26日,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小许家立交以东段提前5个月通车,这条山东最繁忙的交通大动脉的改扩建,不仅在始终保持四车道通行的前提下将路修通,更是修出了绿色环保,修出了可持续发展。


青岛的轨道交通近年来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着,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岛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增至7条,线路将陆续延伸至城阳、西海岸新区、胶州等区(市)。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在深圳,王清宪表示,青岛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青岛要做山东这个高地中的高地。


纵观胶东半岛城市群,青岛正承担起龙头作用,协调完善与周边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城市的合作机制,加快推动胶东半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力度,让城市间联通得更加紧密,促进胶东半岛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发展。


持续优化的人才政策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追根究底都离不开人。截止2018年底,深圳的常住总人口为1302.66万,青岛为939.48万。


2018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超过50万,而青岛常住人口增量仅为10.39万。再将目光转至人才上,2018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8.5万名,人才总量超510万。同年,青岛人才总量达到193万人,数量不到深圳的38%,但新增人才达到21.9万人,正在与深圳缩小差距。


2019年6月,广东省财政厅发布新政,明确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这个政策突破了传统的给予人才“一次性”奖励补贴的政策设计思路,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也更精准,并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避免仅为享受政策优惠而没有实际贡献的低效人才引进。


近年来,青岛也在有意识地、主动地、快速地引进人口,扩大人口规模,做大城市能级。2020年“三湾三城”城市规划中就曾提到:力争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到达1000万。


青岛在高端人才政策上持续优化创新,在顶尖人才、国家“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奖励资助方面已经高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进一步拉近了与深圳的“距离”。



除了各种补助补贴和政策保障外,对于人才所享有的宜居资源,青岛也在努力做好相关后勤保障工作,子女就学、医疗、养老……一系列以人为本、接地气的工作部署也相继实施。


科技引领城市建设


有分析认为,深圳能够后来居上,主要受益于成功的“腾笼换鸟”战略。工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2019年上半年,深圳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增长比例相对较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0.1:39.1:60.8,而青岛2019年上半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列为2.93:39.82:57.25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主要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深圳是青岛的5倍。相比于深圳独角兽成群的城市,青岛在产业转型上的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事实上,青岛的科创“底子”并不薄,不仅拥有一批像海尔、海信、中车这样的杰出制造业企业,也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


市委书记王清宪也曾表示,当前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15大攻势中,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正是重点之一。


从学习深圳精神,到引进深圳企业,从“解放思想”到合作提升产业链……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从青岛的种种动作来看,此次“学深圳、赶深圳”,青岛,不是说说而已。


2016年曾有人在知乎上提问:“青岛会成为下一个深圳吗?”当时有青岛本地用户回答说“绝无可能”,获得了近400个赞。

伴随“学深圳、赶深圳”的势起,青岛正在努力改善公众“绝无可能”的认知。今年2月,市委书记王清宪先后会见了包括华为、富士康、恒大等一批来到青岛的深圳企业家。随后青岛南下考察学习,在深圳举行的“双招双引”推介会,为青岛带回总投资971亿元,涉及3个战略合作备忘录和24个产业合作项目的“合作大单”。


紧接着,4月,央企青岛行活动举行,会议现场签约重点合作项目18个,涉及总投资额235亿元。6月,正和岛创变者年会和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在青岛开幕,前者正和岛企业家与青岛已对接上市公司项目6家,世界以及中国500强企业7家,重点投资项目30余家,进出口贸易企业共计96家。而后者为青岛带来了120个在谈基金机构取得新进展,其中年内已落地或计划年内落地基金机构85个的“成绩单”。大会以来共有58家创投风投机构完成工商注册,总规模22亿余元,分布在莱西、胶州、市南、即墨、崂山等区市。 


值得一提的是,从5月23日开始,青岛首批达150人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抵达深圳,开始为期100天的体悟学习。他们背负重任分别进入60余家深圳企业、投资机构和中介组织体悟实训。而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深圳最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带回青岛,体现了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决心。


现在看来,青岛正在用实际行动努力追赶自己的榜样城市,虽然距离“下一个深圳”,仍需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但只要认清差距、努力补齐短板,青岛依然可以让这个“绝无可能”变得不再遥远。


期待青岛在中国未来发展的版图中,对标深圳,革新向前。在国家新一轮城市发展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凤凰网青岛原创

部分数据、资料来源:本网新闻稿件、本网新闻稿件、城市进化论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蓝睛新闻、青岛市统计局、深圳市统计

◎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欢迎搜索“凤凰网青岛”订阅

◎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