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破“铁饭碗”,平均年龄35岁!青岛高新区你变了!

凤凰青岛 凤凰网青岛 2020-01-18
10月24日-28日,围绕青岛高新区改革,共召开了3场重量级会议,先有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市委党校集体谈话新选聘的试点改革功能区领导班子。随后第二天高新区全体干部会议召开,高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式亮相,到28日的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进行功能区改革启动以来的首次工作部署。5天3场重要会议,体现了青岛高新区求变的时不我待。

在10月28日的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上,管委主任李鸿雁为高新区设立全新“小目标”,即打造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擎。
近两个月以来,青岛高新区集中发力“3+1”主导产业集群。同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管委会中层正职及以下工作人员,新聘人员较之前精简56%等。
毫无疑问,青岛这四个先行先试功能区,需要一只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而升级版的高新区,正渐行渐近。
撰文/©海沸
青岛“势”决战2020 第1期


占据“天时”、“地利”
高新区更期待“人和”

谈及功能区改革,市委书记王清宪曾在10月24日的会议上强调,功能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要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抓落实的“冲击钻”,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让功能区这个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升功能、加足马力,奋力走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显然,青岛希望高新区为代表的重点功能区,通过先行先试、锐意改革,能够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一级。

作为未来新的市级公共服务项目群承载地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青岛高新区,所占据的“天时”已然清晰。

而面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擎”的新目标,肩负着从一片盐滩荒地迈向现代化北部核心新城使命的青岛高新区,已经没有退路。


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趋于平庸。


为此,高新区管委主任李鸿雁表示,要把功能区的管理机构变成一个有经营,又有管理的组织,用全新定义下的经营和管理,赋能高新区的发展。经营要做到4个“产出”,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生态环保社会效益是发力点;管理则是突出内部人员考核,进而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其实,经历10余年的发展,青岛高新区还是颇有“家底”的。


一方面,高新区距离胶东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高铁1个多小时即达济南,3小时直通京沪,拥有胶州湾跨海大桥、地铁8号线等覆盖全域、内外通达、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


另一方面,此前已经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产业基地6个,累计引进腾讯、华为等优质项目2000余个,并通过最新的产业高效整合,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此外,打造“蓝贝”双创品牌,与山东大学、海尔集团创新三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机制,经验做法获国务院表彰,拥有青岛-中以科技创新园、欧盟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6家中科院所、16家国家级孵化载体,创新创业项目突破2300个。


“地利”条件十分出众。


“天时”、“地利”兼备的青岛高新区,要想集聚更多的产业、企业和项目,达成发展目标,所等待的一定是“人和”,即人才和服务的全面升级。

集聚一批干事的年轻人才是前提

2014年,时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在接受采访时,曾意味深长的说道:“改革终究要靠年轻人。


市委书记王清宪也表示,功能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加快推进机构瘦身、人员瘦身,充分向功能区授权、赋能,真正让管委会轻装上阵、提速增效,同时突出“三化一型”的要求,以事择人、按岗选人,扎实稳妥推进干部选聘工作。



近两个月以来,青岛高新区围绕瘦身减负、轻装上阵以及“三化一型”的干部要求,将原有22个部门精简压缩为“八部一委”,通过资格初审、比选择优、岗位面试,从青岛市1457名报名竞聘人员中最终选聘部门正、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146人,新聘人员较之前精简56%,平均年龄35岁,硕士、博士占51%。


相较于此前的60后、70后干部,他们的文化程度更高,综合素质更强。是未来高新区达成目标的主要力量。


此外,青岛高新区也采用全部市场化的绩效模式,采取全员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方式,将指标层层分解,形成“管委会—部门—个人”三级岗位KPI指标考核体系,个人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奖罚激励、职务调整、岗位变动及人员续聘、解聘完全挂钩。

打破“铁饭碗”,坚持以岗定薪、以绩定薪、以能定薪,建立市场化绩效工资制,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不同岗位薪酬差距可以按规定扩大到2倍以上。

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根本

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就是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和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


某种意义上,青岛与南方先进城市的差距,主要是营商环境方面的差距,这也是高新区谋求跃级的关键点。


在营商环境出众的深圳,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政府对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在这里平时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政府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但在青岛,企业还是受到一定的行政束缚,少数部门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


然而营商环境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政府工作人员解放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提升新技术、大数据等先进功能的应用水平。



在深圳、杭州等地的政务大厅,你会看到大厅里十分“冷清”,根本看不到“排队办事、人满为患”的场景。深圳主推的是“审批不见面、办事少跑腿”,而杭州、南京也在积极推行“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模式。


为此,青岛高新区也在发挥其“先行先试”的权限,敢于解放思想进行各类政务服务的尝试。


例如启用全市首家综合性政务服务大厅,四地六大厅集中办公,实现740余项业务“一站式”办理。推行帮办代办、容缺受理、午间延时、周末不打烊等便民举措,入驻大厅事项91%实现“零跑腿”,外网申报率达到95%,企业群众办事更舒服、更便捷。常态化开展“企业开放日”及重点企业走访工作,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只要企业有需要,青岛高新区管委就出面站台等。


可以看到,一种“类深圳”的营商环境,正在青岛高新区发荣滋长。


当然,高新区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完全转型,还需要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规范职责权限,把企业与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务服务的重点,进而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翻开青岛城市版图,环胶州湾依然是青岛的核心发展地带,东部有市南、市北、李沧这样的老牌城区,西部有西海岸新区这样的经济新核,唯有北部静待核心区的浮出水面。


从高起点布局规划、重塑“3+1”主导产业集群、市级公共服务项目到机构改制、人员大批调整、营商环境和政策服务的升级……这片关系青岛北部崛起的沃土,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接下来,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青岛高新区再踏征程,相信这片肩负使命的改革功能区,定将不负所期!




凤凰网青岛原创

◎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欢迎搜索“凤凰网青岛”订阅

◎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