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竞逐国家中心城市下的济南青岛,谁在决定走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记 Author 青记君

山东对济南和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态度又有了新变化。


9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山东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来斌表示,持续提升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能级,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统筹推进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发展,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发展中的位势。


这被外界解读为,济南和青岛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拉锯战有了最终结果,山东现在支持济南。


本文授权转自/©青记(ID:tsingnotes)

编辑/©徐佳



就在三个多月前,6月8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还明确表示,山东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其中“两心”就是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而在今年年初山东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

站在全省发展的角度来看,“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显然是经过了深层次的考虑,这无可厚非,但权威部门发声更应该谨慎一些,以免给外界留下“朝令夕改”的口舌。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既是过去一年工作成绩的总结,也是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它一经人大审议并作出决议,就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就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意味着政府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大作出的决议来组织、实施和完成。政府工作报告能否落到实处,涉及政府的行政效能,也直接体现人大的议事质量和权威。

从年初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现在省发改委官员口中的“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单从程序上来看,似乎并不合理。

当然,从山东目前的种种动作来看,山东省级层面对于济南和青岛的态度已经有所体现。

在战略层面,济南是山东全省发展的重点。

比如,在山东6月下发的《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除了给予济南不少重量级的title支持:

加快建设济南高质量现代化内陆开放型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推动济南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以都市圈带动经济圈发展,加快同城化进程。


支持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争取国家在济南等市布局大科学装置。


还明确提出“推进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济齐同城化”,提升济南的“辐射带动能力”。


与此同时,胶东经济圈规划中则只字未提青岛的“辐射”能力。也就是说,山东省级层面更相信通过济南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在更强调辐射带动作用的超级大城市时代,济南成新欢。


而在战术层面,青岛则有着更好的机遇和空间。比如工业互联网、海洋经济、金融中心等具体到一些产业领域,山东也会举全省之力支持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青岛的方向。

不过,一座城市的发展不能像押宝一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国家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些噱头和概念上。

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些都是激发一座城市最大活力的手段,让城市在争创过程中发现自身在各方面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由此促使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而衡量城市真正实力的其实还是产业和人口。

山东连续3年净流出的人口总数达80万人,青岛和济南发展不给力要承担很大责任。

两个副省级城市,背靠山东这个一亿人口大省,坐拥各种资源政策优势,2019年常住人口却分别只增加了10万和7万左右。

同样,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拉越大,跟两个核心城市济南和青岛新兴产业发展上的不争气不无关系。

所以说,两座城市更应该围绕产业和人口把文章做深做细,少一些名头之争。而作为掌握资源支配方的省级层面,也应该让城市之间的竞争回归市场。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洗礼,现代城市之间发展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对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尊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服务意识的提高、营商环境的改善等能体现城市软实力的细节上,而非简单粗暴的某个文件或者某项政策。

所有城市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被冠以全球或者世界之名的任何招牌,既不是救命稻草,更不是经济发展不好的遮羞布。





凤凰网青岛综合

来源:青记(ID:tsingnotes)


◎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欢迎搜索“凤凰网青岛”订阅

◎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