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板报:南中轴岁月
燕京岁时新记
南中轴岁月
北京日报 | 2024年08月13日
祁建
住在北京城的人,哪怕吃透一条胡同,也能摸着这城的脉,懂得一方百姓的酸甜苦辣。南中轴线这条路——永定门内大街、天桥南大街、前门大街……就像一本沧桑的老书,无声地见证着日子的起起落落。
在这条道上,历史的烽火烧了一场又一场。这条路,皇帝祭天,一脸庄重地走过;林则徐忧国忧民,从这儿奔了广东去;八国联军与日寇的铁蹄践踏过,留下了耻辱和伤痛;幸有英勇无畏的佟麟阁、赵登禹等民族英雄,舍命护卫家国。最终,解放大军迈着雄赳赳的步子踏上了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生。
1949年2月3日,解放大军进了北京,有一队人马从永定门进来。我的姥爷就在这支队伍里,他跟那些在北平搞地下工作、不知经过多少生死关的战友们,迈着齐刷刷的大步,走在从永定门到正阳门的大道上。
姥爷身板儿挺直,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着一道道岁月的痕迹。深深的眼窝里透着沉着和坚毅,好像能把历史的重重迷雾看透。他头上戴着军帽,帽檐底下露出几缕银丝,那是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的见证。姥爷迈着有力步伐,跟战友们肩并肩地走着,高唱着胜利之歌,嗓门儿透着股豪迈之气。
那一天,北京城几十万老百姓,手里拿着花束和彩旗,夹道欢迎人民的队伍。人群里头,有个半大小子欢蹦乱跳,那是我的父亲。他像一只小鹿,在人群里头钻来钻去。一会儿摸摸大炮的壳子,感受那份威严;一会儿又钻进队伍里跟着唱歌,声音又脆又响。锣鼓敲得震天响,红旗飘得哗啦啦。道路两边挤满了欢迎解放军的老百姓,有几个年轻学生还用彩色粉笔在坦克和大炮上写下“庆祝北平解放”“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的姥爷和战友们高唱革命的歌,激昂的歌声在半空里打着旋儿,周围的老百姓也跟着扯起嗓子一块儿唱。战士们脸上挂着亲切的笑,跟老百姓拉手说话,互相拥抱。那一天,北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人心里都美着呐。
在欢迎姥爷这拨儿解放大军的人群里,父亲这样的小孩子特别显眼。后来姥爷还拿这事儿打趣:“在欢迎的队伍里,藏着我未来的女婿呐。”
日子过得飞快,父亲一点点长大了。那段跟解放大军碰面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他心里,成了他这辈子宝贵的回忆。在逐渐长大的日子里,父亲也见证了北京的变化。
我曾无数次想象着解放军当年那豪迈的步伐,心中满是崇敬。每次走在这条南中轴线上,我仿佛都能看到姥爷和战友们坚毅的身影,那种使命感让我心潮澎湃。小时候,我也常听父亲讲起那些往事,眼中满是怀念和感慨,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父亲为了上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冬天顶着刀子一样的寒风,走好几里地去中学。“我一定得好好念书,往后给祖国多出把子力。”父亲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心里明白,这好日子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是无数像姥爷这样的革命先辈拿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毕业以后,年轻的父亲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报名去支援边疆。有一回单位办活动,父亲遇见了母亲。扎两条麻花辫,笑起来眼睛像月牙的母亲,让父亲看得入迷,父亲大胆上去搭话,俩人越聊越近。相识相知后,父亲和母亲决定结婚,婚礼简单而温馨,亲戚朋友都来贺喜,有说有笑,十分热闹。父亲和母亲一起为祖国守护边疆,同心同力,为这个家打拼。上世纪90年代,他们回到永定门附近居住,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他们一起经历了岁月的沟沟坎坎,就像这条南中轴线,默然无声却扛着历史的起起落落。咱家的事儿,不过是这座城无数普通人家的一个缩影。
我在姥爷和父亲的故事里长大,我明白,这美好的日子来之不易。岁月如流,北京这座城日新月异,可那南中轴线的道儿,一直记着过去的事儿,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和拼搏。
如今,站在这条又老又新的南中轴线上,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声音,前辈们的故事是给我照亮路的灯,那份对祖国的情,对好日子的盼头,早就流进了咱们的血脉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