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文摘:皇家瓷器 辉煌遗珍——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展
“丝路瓷行·天工造化——景德镇御窑出土明代瓷器展”,首次将中国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带到东南亚,展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涵盖永乐白釉、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名器,体现“皇家遗珍”的历史、艺术及科技信息。从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一些瓷器是故宫博物院未收藏的,改写了陶瓷历史。
景德镇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开始为宫廷烧造瓷器,宣德元年定名为“御器厂”,长期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制度的最高水平,并与民间窑场互动互补,共同促使景德镇成为世界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由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和新加坡收藏家协会主办,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荣誉支持,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承办的“丝路瓷行·天工造化——景德镇御窑出土明代瓷器展”,首次将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带到东南亚,8月15日起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展厅,集中展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制瓷工艺与制度,讲述“一带一路”中以瓷器为载体的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馆员江建新(66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景德镇御窑出土明代瓷器新加坡展有别于一般瓷器展,其重要意义在于展品出自御窑厂,其断代权威性比其他遗址更有说服力。另外,它在发掘过程中有地层信息,埋藏环境与各种品类,文化信息丰富,通过挖掘与埋藏遗物的信息,可知当时生产、管理与工艺方面的情况。
江建新说:“遗物成堆出土,非常丰厚,同一个地层或灰坑会出现很多同一时期的东西,当中有很多是故宫博物院没有收藏的。在过去,若不是在御窑厂出土,我们会以为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因为埋藏年代非常可靠,我们根据这些孤品或从没见过的遗物来填补陶瓷研究的空白,有时候可以改写历史。
“另外,遗址出土的一些重要标本有特殊记号,比如纪年,对当年工艺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特别对陶瓷史的研究,对过去的认知起到补充或修改作用。总的来说,通过御窑遗址发掘的展览,意义是多方面的,对我们认识中国陶瓷,特别是官窑历史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凭借皇家授予的特权,景德镇御窑广聚能工巧匠,博揽名窑技艺,选用上等原料生产,保证贡入宫廷的御窑瓷器迭代创新,件件精良。景德镇御窑长期执行严格的拣选制度,贡余品、残次品、试验品均被砸碎、掩埋在御器厂内不影响生产的区域,为如今考古研究,还原当时的御窑面貌提供了详实证据。考古团队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掘、整理、拼对、修复,一大批明朝御窑瓷器得以“重见天日”。自1992年起,御窑瓷器在香港、日本、英伦、台北、巴黎、澳门、荷兰、北京、乌兹别克、上海等展出,如今来到新加坡。
到底御窑瓷器的烧制工艺有多严格,皇帝要求有多挑剔,瓷器砸毁率多高?
江建新说,通过考古挖掘情况来看,元朝的官窑遗址是没有埋藏堆积的,堆积情况是从明代洪武开始,延续至嘉靖。万历以后,官窑制度改变,官搭民烧,御窑厂很难挖到可以复原的瓷器碎片,有时候挖到的嘉万堆积坑都不能复原。
部分明初残片可修复
江建新指出,明初洪武到嘉靖以前,皇家有意识地把多余的、残次品和试验品通通在御窑厂砸碎,不让流落到民间,这时期挖掘出来的残片,都可以修复成完整件。到了清代官窑,瓷器处理制度与明代不同,所有残次品标本堆在一起,因此难以修复。这和清代管理制度有关,唐英督窑时,上奏折给乾隆皇帝,点明库房积压了很多落选官窑瓷器的烦恼,皇帝批示除了五爪龙和黄釉瓷器之外,其他都可酌情处理,多余瓷器可以变卖。
官窑瓷器砸毁率也与陶瓷烧制工艺的难度有关,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器成功率不高,十之八九是废品,甚至更少,砸毁率就很高。斗彩瓷器成功率较高,挖掘显示斗彩单一品种遗物很少。青花瓷器也不容易烧成功。江建新说,古代文献没具体记录砸毁率,考古专家是根据挖掘情况做推测。
延伸阅读
林家雄首办瓷画展 道出“瓷话瓷缘”
烧制了200多年的明代官窑瓷器,比起元、清,具有哪些重要特征与样式?
江建新说,在元朝,青花瓷与釉里红比较常见。明代以后,瓷器品类丰富,除了青花、釉里红、斗彩,还有各种颜色秞的瓷器。清代又比明代更丰富,有五彩、粉彩、斗彩,单一颜色高温秞瓷器。
他说,从器形来看,元代大件元青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因为销往中东地区,纹饰风格具异域风情,充满阿拉伯装饰风味;它同时受到阿拉伯陶器的影响,用的颜料是外来(西亚)的苏麻里青钴料。
明代官窑有更多汉化的影响,各代皇帝都在官窑瓷器上留下重要痕迹,比如宣德皇帝的心爱之物蟋蟀罐烧得非常精美,以中国画意为特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品味。明代中期成化开一代之风,将中国陶瓷的细腻精巧精美发挥到了极致。嘉靖万历时期随着国力衰弱,虽然瓷器仍有永宣成化的味道,但整个面貌不如前朝,工艺水平退步。
明官窑烧造了数以万计的御瓷精品,比如永乐宣德的青花、釉里红、红釉;成化的斗彩;弘治、正德的黄釉、黄地绿彩;嘉靖、万历的五彩等品种。又如永乐青花压手杯、宣德青花蟋蟀罐、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正统青花大龙缸、成化斗彩鸡缸杯等,堪称一代珍品。
明代晚期随着御窑厂停烧,民窑则发展兴旺,尤其是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的外销瓷空前活跃,由此奠定了景德镇为国际瓷都的地位。
部分展品博物馆未收藏
本次展览分为:启明气象、国之重器、御前雅赏、膳宴用器、文化交融五个单元,并将部分瓷器作比对比展示,遴选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珍藏的、极具时代代表性的文物110件(套),展品涵盖永乐白釉、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名器,还有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一批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御窑瓷器精品,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江建新说,清代官窑瓷器水平更高,尤其雍正乾隆时期集天下之大成。唐英督陶时著《陶成纪事》将历代各个时期烧制的品类做了总结,复原了570种不同品类的瓷器,样式奇巧,质地精美,斗彩、粉彩、珐琅彩工艺水平达到顶峰。之后官窑衰弱,但是仍然有一些不错的产品,如清后期慈禧的大雅斋,同治光绪大婚的瓷器都烧得不错,但是短暂一瞬,整体工艺制作水平退步。
事实上,御窑厂挖出的一些瓷器是连故宫两院(北京和台北)与其他博物馆都没收藏,改写了历史。江建新举宣德的斗彩为例,之前以为斗彩工艺到成化才有,这个发现将之推前百多年。还有宣德蟋蟀罐挖出十多种,彩绘非常精美,但是故宫两院没有收——英宗九岁登基时,皇后可能命令砸掉宫里的蟋蟀罐,以防他玩物丧志,传达出陶瓷背后的文化信息。外销瓷器永乐时期的甜白釉三壶连通器,世界各地博物馆都未收藏。
江建新总结说:“事实上两宫博物院烧造的东西,遗址一定会有,但在遗址发掘出来的,两宫博物院不一定有收藏。这些发现的新东西是改写历史,改变人们认知的很重要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