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美理工科教育是如何衰落的!

中原狼眼 2020-10-05

北美理工科教育是如何衰落的?

——向中国教育部和教育界进言

沈乾若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北美及西方理工科教育大幅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课程、师资与教学层面: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频繁变更,削减内容,降低深度;尤其小学‘发现式’课标,从内容、结构到方法均处置失当,对数学教育釜底抽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综合科学课程,取代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分科设置,颠覆了基础科学教育;理科师资素质低下,培训与管理均不到位;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及过度推行‘个性化教学’,损害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制度层面:北美的综合中学单轨制既拉低了升学类学生的学业水准,也延误了就业类学生的职业培训;学分制与走班制的开放松散管理,令多数学生上进不足,校园里反智、抽烟、吸毒和霸凌风气蔓延;毕业与升学的低标准和过度的自由选择,迁就学生盲目跟风、避难趋易等倾向,使社会人才配置呈现不合理的局面,理工人才严重匮乏。

以上种种,一些因素长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另一些——频繁而盲目的‘教育改革’,则伤筋动骨,在短时间内破坏了传统教育。 

  


一.前言

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热衷于学习美国教育的理念与做法:综合科学课程,学分制与走班制,‘发现式’数学课标,个性化教学与课堂革命,高考改革授学生以选择权,教育信息化,STEM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首字母缩写)教育,......,等等。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中国教育从西方确曾取到过一些真经;然而上述各项是否均为成功经验?有没有实践结果表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做法都更有效,更先进呢?

事实上,在国内大力学习西方的同时,西方有识之士正在认真思考东方教育的长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20167月英国教育部宣布:投入4100万英镑,在8000所小学推行上海数学教学法,以提高英国学生的数学能力。[1]

若干年前美国提出STEM的概念,正是由于这些领域的衰落,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增加投入。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公司在其2017年的报告中指出,美国确实是一个STEM匮乏的国家,尽管承认这一点很难堪。”[2]请看以下数据:

u  20032004学年的统计,全美本科学生仅14%STEM领域学习,含计算机科学5%;工程技术4%;生物学与农学3%;理化和数学各不足1%[3]

u  全美颁发的学士及以上学位,以2015年为例,本、硕、博分别为1,894,934758,708178,547个;而STEM领域仅336,465112,25228037个;占比17.8%14.8%15.7%。但商科一项的学士即有363,799个,竟多于STEM! [4][5][6]

不难想象数据背后的真实图景。STEM所涉及的学科构成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当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个需要真才实学的领域;试问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

美国之能够维持霸主地位,在于它是一个强大的移民国家,其人才不仅依靠自己培养,更以其它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为后盾。事实上,整个世界的精英,特别是理工科人才,相当的一个比例在为美国服务。即便如此,其科技人才的短缺也已引起普遍的忧虑。许多美国人因不懂数学和科学,无法担负较高技能的工作。企业和政府都闹人才荒,很多职位招聘不到人选。据统计,STEM领域加大投入的2004-2014十年间,尽管毕业生增加了30835名,而有关工作岗位增加了230,246个;故仍须依赖外来人才。[7]

国内人们很难想象美国和加拿大中青年几代人的科技知识何等贫乏。年、月、日以及四季的形成,牛顿力学定律,欧姆定律等,了解的寥寥无几;1/3 - 1/4这样基本的分数运算,会做的凤毛麟角。[8]更有人指出,美国前些年的房贷危机是由于上至总统,下至普通民众数学能力的极大欠缺所造成的。

笔者原在国内中学与大学执教;在加拿大取得博士学位后,又从教十数年直至退休;故对两个教育体系均有了解。[9] 本人并非完全否定西方的基础教育。美国教育是分层的,大众教育固有严重弊端,精英教育却不曾放松。少数公立高中和私立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都很严格,不逊于中国,培养出了精英人才。美国奥数连续三年夺冠便为明证。再者,西方传统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独立自主的批判思维,珍视与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理念与渠道等等,极其宝贵。即使在大大衰落了的今天,仍然值得发掘与学习。

然而,任何文章均不可能面面俱到。本文主旨为,北美及西方的理工科教育早已大幅衰落,风光不再。他们的许多所谓‘经验’,实际上正是造成衰落的原因。我们照搬的结果,被拖下水是毫无疑问的!

美国理工科教育的下滑自半个世纪前即已开始。一九五七年十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史称‘史普尼克时刻’,给美国带来极大冲击。美国教育从此进入了频繁改革的一个历史时期,而且带动了其他国家的教育变革。

改变是长期的,多方面的,有些是颠覆性的;造成衰落的因素也是多重的。本文进行概括的介绍和分析,以期读者了解,北美的理工科教育半个世纪以来是如何衰落的。

二.课程与教学的频繁变革

1. 数学课标的蜕变及‘发现式’数学的釜底抽薪

美国和加拿大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代数、三角、几何等分支拆散开来,安排在各个年级;穿插进行,循次递进。这种做法称为‘螺旋式上升’,为美国人首创。使得知识比较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系统、深入和总体性的把握。[10]

数学内容和难度也无法与中国相比。卑诗省九十年代的数学大纲还过得去;然而之后中学数学一减再减,深度一降再降。十二年级的二次曲线、概率统计等均已删除。几何被砍得最狠,变成了‘形状与空间’。即只教是什麽,没有推理证明。最常用的‘相似三角形’,高中生竟然未曾听说!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更是无影无踪。

内容的削减造成大学学习的困难。很多大学都不得不为新生开设补习课程。

数学改革中危害最甚者为小学的所谓‘发现式数学’。该课程标准是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数学运动’中制定的;加拿大引进该标准亦已十余年。发现式数学将传统数学推倒重来,在内容、结构以及思路与方法上全然不同:[11]

u    内容方面。小学数学过去称为‘算术’,即核心和主体是算术,辅以几何初步。算术是最早形成的基础学科,含自然数,整数,分数及小数;度量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百分数,比例,比率等等。这些构成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必要且足够的数学知识技能。代数则不同,它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形成的,用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日常生活中通常用不到。算术亦是学习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前提;而且它简单易懂,贴近生活,适合小学生的兴趣与智力水平。故算术和语文并列,构成一个人的文化基础。

发现式数学的设计者们却把算术当成了丑小鸭。他们删减、压缩算术,将中学数学中抽象的数列、变量、方程等概念下放到小学。这种做法等于建造大厦而不打地基。

u    课程结构。算术被删减,不再有核心和主体,传统小学数学严密的逻辑结构同时被丢弃。取而代之的是‘条目并列’结构。加拿大卑诗省小学数学的条目,包括数与计算(算术),模式与关系(代数),形状与空间(几何),以及概率统计等四项。各条目从一年级引进,年年出现,直到小学毕业,甚至延伸至中学。

不仅如此,条目还可随意变更。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结构就此大行其道;从而为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提供‘创新’空间,设计出诸多不同版本的‘发现式数学’。[12][13]

u   思路与方法。发现式数学轻忽以至放弃加、减、乘、除竖式运算等传统算法;编造出一些幼稚荒唐的套路要求学生掌握。譬如,要三年级学生数圆圈做一位数加法;用10x10的数表数格子做两位数加减法;用‘加倍再加一’的规则计算6 + 7 ;重组方法计算82 ÷ 5?......。花样百出,画蛇添足。本来直截了当的四则运算,硬是让已有初步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退回原始笨拙的方法。教材中甚至屡屡出现错误。譬如等差数列的公式,教材编写者竟然不会;四个供选择的答案统统是错的!

标准算法被其它莫名其妙的方法挤占,结果学生一无所得;离了计算器寸步难行。最困难的是分数,连通分都不会。

小学数学讲授千百年前建立的古老的数学分支,其内容与方法的稳定理所当然。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创新’的名义下,小学数学被频繁地,任意地改动;疮痍处处,面目全非。不但小学数学被拖垮,也为中学数学和科学造成难以克服的障碍。发现式数学标准釜底抽薪,乃美加数学教育衰败的首要原因。美国很多州已不再用发现式数学课标,而采用州核心课程。

2.             综合科学课程颠覆了科学教育 [14][15]

综合科学课程指的是初中阶段,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地球和空间科学组合在一起的课程,国内又称‘综合理科’。以综合科学课程代替理、化、生分科设置,是二十世纪中期开始的一项重大改革。

综合科学课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倡导并推行。1968年,UNESCO发布了综合科学课程项目规划,并提供一系列出版物、研讨会、前期实验报告以及有关咨询服务。19711990年,相继出版六卷题为综合科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报告,记录、指导和推进该类课程在全球范围的实施。1986年的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已采用综合课程;包括东亚的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和日本。仅有中国和老挝继续分科。中国教育部也曾以综合课程作为教改方向来推行;不过遭遇基层与广大教师的抵制而未能大面积实施。

综合科学课程的内容,从笔者所在的卑诗省的课程标准(下表)可见一斑。所谓‘综合’,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学科融合,不过组合拼装而已。

加拿大卑诗省中学科学课程设置与内容


生命科学

物理化学

地球/空间科学

八年级

Science 8

细胞与系统

光学基础、流体

地球上的水

九年级

Science 9

繁殖

原子、元素、化合物

电学基础

空间探索

十年级

Science 10

生态系统

可持续性

化学反应、放射性、

运动(匀速和匀加速)

自然界能量转换

半个世纪的推行,这项改革颠覆了基础科学教育,也损害了高等科技与工程教育;是教育史上一项重大错误。

首先是科学教育的地位和比重。综合课程的引入,将理、化、生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减少了科学教育的课时,将时间让位于文科或其他选修课,以及学生休闲娱乐。科学类课程得不到足够的投入,无法承载宏大精深的各学科内容。

第二,师资问题。足够的合格师资乃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然而以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准,无法承担理、化、生等众多科目的教学。本人教过的学生,全部学过八至十级科学课程,却连匀速直线运动都不清楚,十一级物理几乎一切从头开始;反映出师资的物理水平。现成的师资不得用其所长,却不得已讲授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半个世纪下来,几代人被耽误了。

第三,课程性质。分科课程均构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整体;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而综合课程讲授的知识碎片化,又是描述性、常识性的;很少概念的深入讲解和公式的推导应用;故无法承担奠定理工科学业基础的功能。

培养STEM人材,中学是基础。科学主干课程需要足够的时间与投入,扎扎实实,为大厦夯实根基。综合课程在前,后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每科只学两年,而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学习方才开始。学生年龄已大,时间太短,尤其对物理学科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力、热、声、光、电,何其庞大而深奥的一个知识体系?学生如何能够掌握知识,获得像样的训练?

故非分科课程不能担当奠定理工科基础的重任。即使文科类和不准备升大学的学生,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通过初中分科课程来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分科设置延续了一百余年,培养出一代代各个层次的人才,满足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本已证明分科设置的有效性。反观综合课程实行以来科学教育江河日下的半个世纪,其危害一清二楚。

3.    师资与教学中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等,为西方近年来流行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来说即将教室桌椅摆放成小组讨论式;学生自学加讨论,教师到各桌辅导;学生自学在先,教师解释在后;等等。[16]

这种理念和模式的缘起是针对传统教法满堂灌、填鸭式的弊端,中外皆然。眼下普遍提倡的‘情境教学’,为相当不错的改进。但是,传统讲授模式有它天然的合理性,不是可以随便废弃的。国外的全盘否定,事实上大大损害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与国内相比,美加教学比较多样化。除课堂讲授之外,还有课题研究或设计。前者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综合比较各种意见,并阐述个人看法。设计一类,几个学生一组,分工合作,动手做出实物。另外,国外的科学类课程实验较多,还经常组织外出活动、参观,使学生得到直观感性的知识。

这样一些内容与模式,大致相当于眼下国内所倡导的‘STEM教育’,即实践项目教学。学科教学与项目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两种不同路径。国内需要借鉴西方,补上项目式教学的短板。然而数、理、化、生各门学科体系,乃人类数千年探索大自然得到的精华;是教育传承的珍宝。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学为主线,项目教学作为补充,两者的地位不容颠倒;更不能以后者取代前者。

教学模式取决于内容。一般来说,讨论探究式比较适合于项目教学,而学科教学则以讲授为主;但也不绝对。教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同教法或有优劣之辨,却无对错之分。硬性肯定某种模式而排斥其它,是一种僵化的思维。

据作者多年经验,美加教学形态大致如下:

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可惜不占主流;多数教师授课比较随意。普遍的问题是:第一,讲得不够,有的甚至不讲,让学生看笔记做题;第二,公式的推导或来龙去脉一般不讲,也不要求记公式;第三,教师通常不改作业;第四,考试极频繁,但试后不发考卷,只能课堂上看一看,为的是一套考题长期使用。

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概念搞不清,公式不理解,套公式做题凑答数,是必然的状态。中上等学生疲于应付,勉强过关;资质差或无心向学的则放弃。不过另一方面,教师灌得少,造成了压力,也提供了空间,使少数资质优异,好学上进的孩子培养起自学习惯和能力。

教师授课随意的原因是校方对教学缺乏监管,更没有中国教研室的设置;教师各自为政。不但深度,连教学内容都很随意;完不成教学大纲也无须承担责任。

资格方面,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要求很低,体育教师教数学不稀奇。小学实行大包干,英语、数学、科学、美术、手工等,皆由班主任老师上课。这种作法,教师负担重,效果却很差。现在国内也提倡‘小学全科教师’,实则先进学习落后,莫名其妙。

美国和加拿大理科师资质量很差,尽管持有证书,相当多数并不具备教学资格。笔者分析,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第一,根本性的,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员资质在各行各业中最低。据美国过去七十年间的统计,这一状况从未改变。仅举一例。2005年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工程类学生平均成绩最高,为594分;而教育类垫底,只492分。[17]

第二,师资培养重教育理论而轻学科知识。美加教师大多有硕士学位;然而他们对数学的掌握,远不如中国的本科甚至中等师范毕业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因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又极少教师间的听课切磋与传帮带;故教师在业务上的成长有限。

第三,合格的教师才能教出合格的学生。而数学和科学衰败数十年,教师一代不如一代;除少数精英学校的师资外,现在合格的教师已经不多见了。

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的误区

1. 低标准低质量的综合中学 [18]

中国自民国起至文革前初中毕业生的出路,或升高中,或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中等师范学校;称为‘三足鼎立’。这一体制,不但为大学输送了生源,而且培养出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和小学教师,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样,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世界各国的高中阶段亦多为双轨制,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分别由两类不同的学校承担。德国实行双轨制至今,其职业教育成就斐然。

北美则将两类学校合二而一,称为综合中学;美国首创,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美国和加拿大推行,成为中等教育的主要结构。美加极少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的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学生不论职业取向如何,原则上均须读完高中(12年义务教育),才能接受职业教育,或加入劳动大军。欧洲国家中,英国的综合中学也占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约80%的份额。

教育综合化是在‘教育民主化’思潮中兴起的一项社会运动,目的在于追求教育的平等。倡导者认为,将学生分配到两类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档次的教育,极不公平。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实力远逊于普通中学的情况下。

综合中学课程种类很多。除必修课外,还有多种选修课,如绘画、打字,烹饪、木工之类。而且同一门课分为多个档次:升学类、应用类、简易类;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同时开设职业预备课,让学生了解各种行业与工作岗位。

然而,以综合中学目标的多重性,分散性,实行起来难度极大。将各类学生混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顾此失彼,为两类学生提供的教育均不成功。

一方面,升学类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尽管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诸如开设选修课,建立精英班,引进国际文凭课程(IB),和大学预修课程(AP)等。然而,升读大学的学生需要更坚实的学业基础;需要循序渐进,积累数理与人文素养。没有一套长期而完整深入的学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十六~十九岁的就业类学生需要更为切实有效的职业技术培训。而综合中学只提供若干选修课,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升学类学生认真读书准备升学的时候,就业类学生却无所事事,虚度光阴。

在中国,升学率是衡量中学质量的指标;这使得中学课程加深变难。而在美加,指挥棒却是毕业率。毕业门槛越低,毕业率自然越高;故拉低学生水平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向。为了多数学生拿到文凭,所谓高中毕业,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只要求初中水平。因此,低标准低质量,乃综合中学的痼疾。

即便如此,美加仍有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学生辍学,有些学区或学校甚至接近三分之一。[19]显然,对某些学生来说,学校提供的教育不是他们所需要,所感兴趣的。何况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未能奠定必要的学业基础,来学习学术性的知识。他们只是被强制留在这类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照,1619岁的青年60-70%接受职业教育。这一数字告诉人们,美加的综合中学(以及中国的很多普通中学),事实上束缚了多大比例的学生。

最后,关于教育平等。社会人群之间的差异乃客观存在,教育平等绝不意味着给不同人群提供相同档次的教育;而是为各类人群提供各种适当的教育机会;因材施教,使学生各种潜能均得以成长和发挥。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先生说,“最公平的教育是能够提供多种类型选择, ......和多种机会选择的教育”。事实上,以追求平等为初衷的综合化运动,由于未能提供多种类型的教育,反而阻断了依赖于公立教育的社会中下层向上攀升的阶梯,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使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20]

综合中学对于教育质量的损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幸的是,国内虽然也曾倡导综合中学,但很快便否定了这一方向;而是反过来取经德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另一部分学生成功的路径。

2. 走班制下的松散管理[18]

国内一些中学在向西方学习,提倡学分制与相应的走班制。

自由选课使班级设置不再可能。学生没有班,也没有固定教室。教室通常属于教师。像大学生一样,中学生背着书包到处跑。各年级只设一、两个咨询教师,供学生咨询选课或其他事宜。此即走班制。

这一改变的结果,是福还是祸?丢掉了班级,学生是否丢掉了一些十分宝贵的东西呢?

事实上,对于处在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班级制是他们学业和人格成长的保证,极为重要。班主任的关怀照顾与管理;班集体的归属感;同学间一起学习切磋;团队合作、榜样、亲密的伙伴,等等;对孩子是宝贵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于其心智成长不可或缺。步入社会之后的成年人,往往最为怀念的,就是中学时代的班级生活与同窗好友。

西方国家只有小学实行班级制,中学生没有这样一份经历与体验。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学生还好;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刚刚升入中学的孩子,则感受孤单与彷徨无助。十几岁的孩子一般缺乏自律能力;这样一种开放松散的组织模式下,学生得不到严格的管教;多数在学业上比较放松,散漫。反智倾向,抽烟、吸毒和校园霸凌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很难避免。

美国高中生约有24.6%使用烟草制品,初中生近8%吸烟;近半数高中学生尝试过吸毒。[21]这些严重的问题与走班制不无关联。可以说,学分制下优秀人才的自由成长乃至脱颖而出,是以牺牲其他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和前途为代价的!美国中学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实行走班制,至今已一百多年。这一制度对于青少年教育及社会成员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

作者认为,引入学分制与走班制,须慎之又慎;初中阶段不宜。生源质量较好的高中,或可试行学分制和走班制,但务必强化学生管理,兼顾自由与严格两个方面。

3. 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低标准和功利化

国内传统的学业管理制度称为学年制。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不及格须补考,考不过则留级。学年制缺少弹性,限制学生自由发展,对两端的学生照顾不足。培养的人才亦过于模式化,个性得不到彰显与发扬。

学分制则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空间。升学类或就业类,成绩好的或学习困难的,各取所需。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以保障人的自由成长,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然而,学分制并非万能灵药;它给西方带来的,也不全是成功的果实。除走班制造成的管理松散外,过分自由的选择是社会科技文化素养低下,理工人才匮乏的一个原因。

以加拿大卑诗省为例,来看一看学分制下的高中毕业标准。学分总数80,从十至十二级的语言文字、社会与人文、数学,科学及数理化、艺术或技术、及体育等五大领域的课程中计入。STEM领域必修课程包括:十年级数学和科学;十一级或十二级数学至少一门;数理化至少一门。故高中毕业的80学分中,必修的STEM课程仅占区区五分之一(16学分),即使不拿12级理科课程,也能够毕业。

卑诗省中学毕业原有全省统一考试,实行了一百余年,效果很好。但在2004年改为选考;2011年大部取消,只留十年级三科;十一、十二年级各一科。至2016年,所有省考竟全部取消,改为数学和英文水平测试。而数学测试仅十年级程度。[22][23]

上述要求,与真正的高中毕业水准相距多远?不难判断。相较于文科,理科较难;而物理又是难中之难。据本人经历,选读12级物理的学生约15%。想想看,日后多大比例学生可能成长为科技人才?

再来看大学选拔。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大学录取,取决于中学选课情况和成绩单,以及申请文书。前面提到,教师在教学中有极大的自主权;在不设统一考试的情况下,高校录取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估十分困难。

申请美国大学,须提交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或者学术能力测试SAT的成绩。ACTSAT I测试基础文化素养,其中的数学和科学推理大致十年级程度;从前为各大学强制要求。SAT Ⅱ为科目测试,选考科目取决于相关院校规定,标准要求为三科。然而近年来,为了非裔和拉丁裔等弱势群体的入学,哈佛、加州大学洛杉矶、伯克利分校等将SAT II从必考改为选考。20112015年间,SAT II的考试人次下降了22.6%。近来更有超过850所学校不再强制要求SAT或者ACT的成绩。[24][25][26]

统一考试之外,优秀生源的选拔还有其它一些渠道:大学先修考试AP和国际文凭课程考试IB,以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西门子数学科技大赛,美国数学邀请赛等,可以为大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以上介绍可知,美加自由选择及毕业升学日益降低的标准,对于不同的人群结果不同。禀赋优异且自律的学生有自由和渠道通过努力成材。但一般学生中,幸运者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大部分却未能获得应有的知识文化教养,作了分母。就行业而言,对STEM造成的冲击最为严重。不但进入该领域的人数占比极低,而且之后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因修课困难而转到其它领域;人才荒从而不可避免。[27]

可见提供‘选择性’的结果也并非都是正面的。

我们承认,传统教育培养目标过于模式化,缺少多样性;因材施教,顾及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是必要的。然而,差异性和相似性,个性和共性,乃一体两面。学校建立的基础是人类的共性;是从儿童到成人成长过程中共同的规律;是某种类型的人所共有的资质与特征。统一课程统一授课统一考核的学校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绝非沙滩上的建筑。可以对其调整,改进;却不能推翻。将个性化推向极致,只能是倒退,是灾难。

第二,学校教育,非服务行业;育人圣地,不是商店。必要的统一规定与严格要求乃教书育人的前提。“教育之所以发生,在于学生对教师的敬、畏与爱,依恋与信任,在于师生之间心灵与情感的投契相通,也在于日常的相伴相守。”(刘云杉教授语)[28] 宣称‘为学生提供选择性的教育就是好教育’,这样的极端语言,否定了教育和教师的权威,曲解了教育的性质。西方中学师生之间缺少中国式的亲密关系,学校确实不无课程超市的味道。这绝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既为满足个体的需要,也为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当今风行的重视前者而轻忽后者的思潮,是极为严重的偏差。选择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学生和家庭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国家和社会从全局出发,为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为持续发展所作的选择。个人选择难以避免盲目跟风、避难趋易和金钱至上。以学分制为起点的一系列制度与标准,将个人选择摆在不适当的高位,留给国家与社会的选择空间过小;造成今日理工人才匮乏的局面。

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也曾学习西方,实行学分制;十年后反对声一片,于是终止。此后中国在中学坚持学年制和班级制,保证了大范围内基础教育的质量。尽管有必要引入选修课,把一部分选择权交给学生;更有必要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兴趣专长;但若过度缩减统一课程,将学校办成‘课程超市’,则西方前车可鉴。

近年来国内实行的“3+3”高考改革,类似于SAT I + SAT II。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选学物理的人数大幅下降。[29]必考科目竟无自然科学;两千年来人类积累的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与技术,推动社会自茹毛饮血的蛮荒演进到今天的互联网、宇宙航行和人工智能竟然被忽视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说是重大的决策失误。

国内盲目学习西方的一套低标准加自由选择的制度,匍一实施即尝到了苦果。在考试招生制度早已一改再改,高校录取率已然大幅提升的情况下;高考带来的社会压力何以愈演愈烈?整整一年的复习准备,口号震天的誓师大会,高考工厂对教育生态的破坏,超量的高分甚至满分为高校录取布成的迷阵,......; 如此疯狂的社会现象说明:一方面,高考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来掌舵;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北美以及西方STEM教育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程、教学及师资的问题;又有学校体制,学生管理、培养和选拔等制度层面的弊端。一些因素长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另一些因素——频繁而盲目的‘教育改革’,则伤筋动骨,在短时间内破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

了解了上述情况,便不难想象和理解北美理工教育的衰败。这些弊端或倒行逆施的源头,是西方极端自由主义的左倾思潮。原本正面的观念,如尊重个性,独立创新,人权平等,被推向了极端。这样的思潮中发生的教育改革,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轻率而粗暴的否定,是在改革进步名义下的倒退。思潮背后,是教育领域的各种利益集团。工厂须生产合格产品,医生得治病救人。但教育不同,其实际效果的显现滞后数十上百年;从而给各种理论、思潮和政策留下很大的‘折腾’空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基本功能乃‘传承’,一代代传承数千年来人类创造的辉煌科学文化。中国及西方的传统教育均有改进空间,我们承认创新是必要的。然而‘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另起炉灶;否则不过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以至回头路,很难真正进步。再者,技术可以不断地推陈出新;科学的演进则不同,它艰难而缓慢;以传承科学文化为宗旨的教育,更应当持续稳定,而非频繁地‘创新’。当‘创新’成了教育领域一个时髦的口号;当‘创新’概念被推到极致,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新课堂、新学校、新教育’的大旗被高高举起;当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孩子被当作小白鼠;这样的‘创新’非常可怕!

中国与美国和西方的教育各有优势与弊端。本文前言中所列西方做法,虽有其合理及先进之处,然而糟粕颇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西方教育经验,必须以其实践结果为依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西方教育顶礼膜拜,盲目照搬;这种思路再不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老本会蚀光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数学教学法风靡英国小学”,《中国青年报》,2017.2.13

2.   STEM EDUCATION IN THE U.S.: Where We Are and What We Can Do | 2017”,ACT Report

3.    “StudentsWho Study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Xianglei Chen, ThomasWeko,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CES 2009-161,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9.7

4.             “Bachelor's degrees conferred by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by field of study: Selected years, 1970-71                  through2015-16”, Table 322.10,Digest 2017, NCES

5.             “Master's degrees conferred by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by field ofstudy: Selected years, 1970-71 through          2015-16”,Table 323.10, Digest 2017, NCES

6.             “Doctor's degrees conferred by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by field ofstudy: Selected years, 1970-71 through          2015-16”,Table 324.10, Digest 2017, NCES

7.             “STEMIndex Shows America Will Have to Depend on Foreign Workers to Fill STEM Jobs”, TheU.S.              News/Raytheon,2016.5.17

8.    “What to do aboutCanada’s Declining Math Scores?”, CommentaryNo. 427, C.D. Howe Institute, May    2015, by Anna Stokke,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Winnipeg

9.             “六十年亲历之中西教育”,沈乾若,百度文库,2016.5.6

10.   “是谁夺走了美国人的数学能力?--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莲溪,《皮皮虾》微信公众号,2017. 3-4

11.           发现式课标拖垮小学数学,沈乾若,《数学通报》,2017.11

12.           变中思不变: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百年考,马立平,《小学数学教育》,2013.1-2

13.           “美国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之批评”,马立平,《数学教育学报第21卷第4期,2012.8

14.           综合课程与科学教育的衰落(原题综合理科为科学教育带来了什麽),沈乾若,加拿大博雅教              育学会网站,www.boyaquest.org2015.11.7

15.           博雅教育学会会长致信中国教育部部长:请勿盲目施行综合理科,沈乾若,《万维读者网》, 加拿                        大博雅教育学会博客,2014.5.19

16.           与教育部长讨论课堂革命沈乾若执笔,融汇中西教育研究会&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搜狐教育》,       2017.12.18

17.   “Your college major is a pretty good indicationof how smart you are”, Jonathan Wai, QUARTZ, 2015.2.3

18.           “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我们要不要学?”(原题“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成功麽?”),沈乾若,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21日第12版

19.  “美国高中生辍学的因素分析和对策设计,张宏喜,《上海教育科研》,2007.8

20.           “美国教育改革观察(1):为何美国寒门也无法出贵子?”,《西雅图雷尼尔》微信公众号,2016.11. 20

21. “糜烂青春:美国青少年现状报告”,《腾讯新闻》,2016. 3. 22

22.           遏止卑诗省教育质量下降恢复12级省试乃当务之急,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研究报告[1]2012.9

23.   “Restoring Grade 12 Provincial Examinationsand Stopping the Decline of BC’s Education”EQSCReport                            [1]2012.9

24. “The Slow, Steady Erosion of SAT Subject Tests”,ScottJaschikINSIDE HIGHER ED2017.10.23

25.  “Colleges That Don’t Require the SATor ACT”,Kali Slaymaker, College Raptor,2018.5.21

26. SATSubject Tests See Steep Decline in Participation”, Catherine Gewertz,Education Week, 2016.7.28

27.Beginning College Students Who Change Their Majors Within 3 Yearsof Enrollment”,DATA POINT                NCES 2018-434,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7.12

28.  “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1.28

29.  “失败的浙江高考改革,北大院长怒批‘嗅到危险味道’”,《英语易学会》微信公众号,2017.8.22

30.  “用中国智慧创设顺应时代发展的优质教育,王鹏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12

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沈乾若 博士 

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数学博士

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数十年大、中学教学及办学经验

sharon_q_shen@yahoo.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