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川为世界贡献的三代核电优选方案: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我国历经30多年研发而成的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核岛模型亮相四川展区,备受瞩目。
这是四川为世界打开的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新窗口: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记录下人类在浩瀚星空中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
这是四川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提供的稳定支撑:2021年11月,由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S形试件检测方法及加工精度提升技术”,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小小的S形机床精度检测试件,解决了“工业母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精度检测的国际难题。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科创版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四川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巩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站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交汇点上,四川有基础、有责任乘势而上推进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月7日,甘孜州稻城县境内,已完成全部313根天线立柱的子午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吴俊伟 摄
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在川的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是C919大飞机的机头唯一供应商。 这是四川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的缩影。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四川是科教大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发挥四川优势展现新担当。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赋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开了四川发展新空间。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四川,肩负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决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十年来,四川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创新成为核心战略,引领发展方向。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创新发展作了专门部署;省政府配套制定真金白银的“科创十条”政策。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350.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14.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47%增长到2.26%;2021年度四川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9,区域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十年来,四川创新迸发出澎湃力量,一大批原创成果喷薄而出。组织实施了航空与燃机、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生物育种等15个重大科技专项。研制交付大型涡扇航空发动机反推装置、进入挂机验证阶段;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可集成频域宣布式单光子源、实现我国量子互联网基础研究“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十年来,四川加强科技创新供给,科技成果惠及民生。选育农畜新品种1000余个。育成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猪父本新品种“川乡黑猪”;选育的优质抗病超级稻“宜香优2115”,成为我国长江上游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过去十年,是四川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十年”。在层出不穷的“国之重器”上,都可以看到鲜明的“四川印记”。涌现了翼龙-Ⅱ无人机、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成果。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领跑全国,重型燃机、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随着在创新领域由“追赶”逐渐变为“领跑”,四川科技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金秋时节,波光潋滟的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水天一色。环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正“拔节生长”。
2021年6月7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同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揭牌,这是四川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征途中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从兴隆湖向北160多公里,是去年3月挂牌的绵阳科技城新区,这是我省设立的第4个省级新区。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此次设立新区,旨在探索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新路径、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绿色智慧新家园、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在乐山,今年8月,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揭牌。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球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的重要供应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持续推进区域创新布局,从更大空间尺度配置创新资源要素、优化生产力布局,以高能级载体、平台集聚高水平创新力量。
面向科技新基建,打造创新推进器。2021年6月,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排名进入全球前十的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自2020年投运以来,成都超算中心“立足成都、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先后为北京、上海、重庆等35个城市的760余个用户提供算力服务,服务领域涵盖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30个领域,包括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课题;完成用户计算任务数超1900万个。
在科研领域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在蒸汽机时代,马力就是国力;在信息时代,算力就是国力。”成都超算中心,正是代表着“超算国家队”的西部力量。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创新策源地。在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记录下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的同时,在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里,正在寻找宇宙中最“弱”的光——暗物质。
这些“为国铸剑”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的跃升,共有10个大科学装置落地,数量居全国第3位。
创新的力量,不断积蓄。2021年,四川成立天府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挂牌运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获批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以及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7个。组建碳中和、稀土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个、双创示范基地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26家;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83家……
创新的种子,育成科技雨林。截至2021年,四川集聚各类研发机构3500个,较2012年翻一番。建成各类创新平台2300余个,是2012年的5.7倍,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89个。
瞄准科创大趋势,四川正逐步构建起成体系的战略科技力量,夯实原始创新的根基,让科技创新走得更远、更稳。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四川展区中,有一份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三张手续证书被精细装裱,一字排开,足足用了一个展柜。 2016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拉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这份全国首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书,见证了“科技小岗村”实践在四川的诞生。 随着改革的“破题”,一项项诞生在高校院所里的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改革的冲击波也走出高校,在四川各科技领域持续扩散。 巩固深化自主创新改革成果,四川主动再进“深水区”。2021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从制度层面解决科研人员面临的“不愿转”“不敢转”问题。当年7月,四川省委深改委印发《推进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工作安排》,对7项持续深化的改革和新谋划启动的7项改革作出安排部署。 一系列组合拳接续实施:科研减负行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开展科技项目“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从某种程度上说,四川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正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的结果。 改革动能,数字为证。截至2021年末,四川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是2012年的7.4倍,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万亿元、是2012年的2.8倍。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一系列改革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汇聚四川。自2012年以来,依托天府峨眉计划,引进超过2000名高端人才和超过140个创新创业团队,促成一大批海内外青年学者和超过8万名名校毕业生落户四川;依托天府青城计划,先后培养支持超过1000名本土高层次人才。从全省来看,截至2021年,四川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3万人,是2012年的1.6倍,拥有“两院”院士65人。 先行探索,创新示范。近年来,四川在科技领域探索的《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多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在科技体制改革领域,四川还承担着更大的使命。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关键要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学界称其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划时代的文件”。 2021年12月,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四川成为4个综合试点省之一。今年7月,四川8家单位联合发布《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涵盖九大方面任务、约40家单位参与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为国探路”,四川不仅将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式,更将试点任务作为四川创新驱动战略的机遇,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 风高浪急,成之惟艰。四川厚植创新沃土,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必将产生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