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远离别人的嘴,找到自己的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十点读书 Author 十点微微
点击上方蓝字
请关注早安鹤城
前段时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官网宣布,要为一个中国学生追授建筑学学位。
在国内引起了轰动。
宾夕法尼亚大学要追授的学生不是别人,正是林徽因。
这是一个迟到了一百年的认可与正名。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众对于林徽因的认识一直聚焦于:
一个游走于三个男人之间的美貌才女。
林徽因之女梁再冰也曾评价过这一现象:
“现在的人看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
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她和我的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的共同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开元寺考察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的虚名,而是坚持自己的路。
比起美貌与才名,林徽因的能力与见识更值得被人关注。
不论外界多么津津乐道她的情感故事,她始终“不慌不忙的坚强”。
将温柔内化成勇气与毅力。
今天是林徽因逝世69周年,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林徽因。
亦舒在《喜宝》中借女主角喜宝之口,传递了现代女性的一种婚姻观: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我要很多很多的钱。”
钱和爱,成了婚恋市场上的硬通货。
考察一个人值不值得结婚,大多数女性的想法都是:
他爱不爱我?
他家庭条件怎么样?
撇去“已为人夫”“已为人父”的大问题,单看这样的硬性指标,徐志摩的条件并不差。
尤其他格外爱着林徽因,真情传遍整个民国时代,流传了几十年。
被这样的大才子所钟情,就算接受似乎也很合理。
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着。
但林徽因没有。
面对徐志摩的火热追求,年仅16岁的她通过父亲委婉拒绝了: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耳。”
感悚、惶恐,是林徽因面对这段感情的真实感受。
她不会回应对方的爱,因为她的母亲便是另一个“张幼仪”。
通过封建包办婚姻,经历过丧子之痛,见证新人进门,最终仍是一个丈夫不喜的女人。
她看过母亲的凋零,也不想成为三人感情中的“赢家”。
更何况,她早已知道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她:
“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象出来的那样一个人。”
她的豆蔻年华,不是拿来与谁相会,和谁结婚。
她是来解放自己,接受教育的。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在英国的一年里,大众知晓的是林徐二人相遇了。
却鲜有人知,同样也是在这一年里,林徽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她在国外认识了不少同龄女孩子。
和女孩们的交往中,她从一位学建筑的女孩那里第一次得知:
建筑在西方不仅仅是“盖房子”,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艺术。
看着别人作建筑绘图,她萌发了一个荒诞的梦想:
成为一个女建筑师。
在实现建筑理想这条路上,她获得了梁思成的支持。
在梁思成迷茫人生方向之际,是林徽因启发了他对建筑学的兴趣。
他也从不否认林徽因的建筑成就,更没有把林徽因束缚在家里。
“我要感谢自己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
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
192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
热情总会散去,人品与共同的理想才能支撑一段婚姻走到最后。
与其选择一个爱你的人,不如爱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人。
事业比爱情长久,人品比热情重要。
林徽因成为建筑师的经历并不顺利。
和梁思成一起报考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梁思成被顺利录取。
而她则被建筑学专业拒之门外。
原因正是前文所说的女性身份,校方认为:
“建筑系学生经常要整夜画图,女生无人陪伴无法适应。”
和一大群男生长期共处一室,有失女性的体面。
对女性先入为主的观念,成为了林徽因被拒收的理由。
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自己争取。
1925年,林徽因宾大学生证照片
根据调查显示,从1923年11月至1924年3月,林徽因一直想办法与校方沟通。
即使无法就读建筑系,她也希望获得一个建筑旁听生的资格。
或许是被林徽因的诚心打动,校方最终允许林徽因入读艺术学系。
在满足本学科要求的情况下,超额选修其他建筑课。
林徽因答应了。
就读于宾大时期的林徽因
她以疯狂的学习强度,用一年的时间跳级到大三。
两年半的时间,她完成了入学到本科毕业的过程。
甚至可以辅助主讲教授工作,给低年级学生授课。
在女儿梁再冰的文章《我的妈妈林徽因》中,展现了林徽因求学时期的经历。
一边上学,一边到附近餐馆洗碗打工补贴生活开支。
常常在夜间跟同学一起赶图,回到宿舍饿得受不了的时候,便喝自来水充饥。
1927年,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留学期间,她曾接受媒体采访,透露了她坚持学习的动力所在:
“看到这些本国独有的原创艺术正在‘紧随世界潮流’这一狂潮中遭到蹂躏,这令我们感到痛心。”
林觉民对于女儿的培养目标,一直是让她从家庭琐事中解脱出来。
林徽因也从不希望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家庭,依附于婚姻。
她想寻求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建筑矗立数世。
即使结婚生子,这个理想依旧不曾改变。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
回国之后,林徽因面临着更大的动荡。
在外,因为战争,他们在东北的家被战火吞没,两人的资料书籍、笔记全都散失;
在内,她要忙着处理一家老小的生活琐事,为家人缝补补得不能再补的衣服。
在写给朋友费慰梅的信中,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务生活:
“我一起床就是洒扫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购和做饭,然后是收拾和洗刷。
然后就跟见了鬼一样,在困难的三餐中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
最后我浑身痛着呻吟着上床,我奇怪自己干嘛还活着。”
成为主妇的经历是难熬的。
生活中不乏看到一部分女性,艰难周转于家庭与事业之间。
或许因为精力不济,舍弃了事业。
或许因为家人的劝说,含恨离开职场。
林徽因却不一样,她始终没有放弃考察古迹。
走遍了15个省、近200个县,实地勘测超过2700个古代建筑遗迹。
待在蛇虫出没的屋子里,和床上的臭虫相伴。
然后给桌上的陶罐,插上大把采来的野花。
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用力生活的人,生活最后都会给予足够的回报。
1933年,冰心写了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
她在文章中写:
“我们的太太虽然是个女性,但却并不喜欢女人。”
“太太”是一个游走于男人之间的交际花。
拿着文化艺术作遮羞布,实则喜欢被男人围绕,被男人追捧。
这篇文章一出,很多人怀疑“太太”的原型便是林徽因。
即使冰心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否认,但时至今日,仍有人坚信不疑。
无外乎,那一段时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俩的住所,是各界知识分子聚会畅谈的有名场所。
他们聚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
林徽因在这其中,是难得能“说得上话”的女性。
很多人觉得她伤风败俗,求的是男人们的众星捧月。
倘若林徽因识时务些,就该自惭形秽,立刻进厨房洗手作羹汤。
流言,向来是击碎一个女人的最佳利器。
打扮时髦漂亮一些,说她搔首弄姿,吸引异性眼球。
跟异性说上几句话,便可断定其意图红杏出墙,不守妇道。
成为“良家妇女”,便是紧守这些条条框框。
在这样的标准下,林徽因自然不算一个“好女人”。
她被说成女性公敌,被定义为“民国绿茶”。
但这又怎么样?
作家萧乾说她是一个思维敏捷的知识分子:
“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
脱离了世俗的枷锁,是获得掌握人生自主权的开始。
1934年,林徽因在山西汾阳小阳村考察
她的所思所想,能够光明正大展现于世人眼前。
她能自在地举办文化沙龙,分享自己不输于任何人的见解。
忍受着病痛,完成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50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承担起清华营的初创工作。
培育学生,不吝啬指导。
做过的事情,最终会成为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无关容貌。
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
人生只有一种活法,那就是沉浸式做自己,走自己的路。
好比如面对友人“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夸赞,林徽因的回答直白又务实:
“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
卢梭曾经说过:
“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使她出一出风头,但是获得别人的喜爱,还要依赖她的人品和处事手段。”
再注重皮相外貌,终究会迎来色衰爱弛。
过度在意外界流言,迟早失去目标方向。
人生就是如此,远离别人的嘴,找到自己的路。
只有精神的丰盈才能让一个人变得优雅从容。
点个【在看】,愿每个人都能像林徽因一样温柔强大,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你们了解林徽因吗?最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什么?对她之前又有什么误解呢?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作者 | 微微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