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江苏镇江市总工会三次“首发”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瓶颈”
辽宁沈阳市总工会深化校企合作 健全产业工人培养激励机制
江西吉安市总工会实施“十百千万”竞赛工程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建立“新八级工”体系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浙江温州市总工会打造“产业工人成长在线” 构建技能人才全周期培育平台
吉林长春市总工会建立“留、识、育、用”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工作体系
江西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工匠学院聚焦首位产业 深化产教融合
湖北咸宁赤壁市全域化、体系化推进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
山东济宁邹城市总工会实施“金蓝领”工程培育产业工人
北京经开区推动企业建立年金机制 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力度
江苏镇江市总工会三次“首发”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瓶颈”
江苏镇江市总工会推动主管的市职工技术协会抓住政府“放管服”改革契机,主动作为,承接政府下放的相关职能,于2021年、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了“技能等级证书、一赛双证、职称证书”在工会系统的三次“首发”,填补了政府“放管服”后技能竞赛评价的“真空带”,开辟了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新通道”。镇江市总工会成为全省工会系统首家既拥有技能等级认证权限又拥有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审权限的单位,为产改赋能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镇江经验。
镇江市总工会通过这些职能的加持,推动了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的培养。截至目前,已有1650名产业工人通过竞赛获得工会核发的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620名职工在网上平台工会端口申报了职称,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证书和职称证书的一赛双证核发工作被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采用推广,影响广泛。
镇江市总工会的三次“首发”,推动了镇江产改政策落实落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仅提高了基层工会的工作地位,还扩大了工会的影响力,拉近了工会与职工的距离,更让产业工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辽宁沈阳市总工会深化校企合作 健全产业工人培养激励机制辽宁沈阳市总工会聚焦汽车、航空、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推进“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4个,确定高技能人才基地3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69个,在中职学校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8个,通过完善技能提升机制、强化技能导向激励机制等举措,形成“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着力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目前,全市中、高职在校生规模近20万人,每年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
一是以紧缺目录为导向,推动各中、高职院校调整设置培训方向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二是每年举办20个工种以上的市级技能竞赛,推动培训、竞赛、晋级、激励一体化,完善技能提升机制。通过竞赛共有475人晋升高级工、426人晋升技师、68人晋升高级技师,畅通了职业晋升通道。三是推动构建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向195家企业、25家院所授予人才自主认定权,并开展产业链企业工程系列技能工人职称评审。四是指导企业完善技能大师带徒补贴、技能人才奖励津贴等制度,强化技能导向激励机制。
江西吉安市总工会大力开展“十百千万”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即十项以上引领性职业技能竞赛、百个工种比武、千家企业和十万职工参与),全力推动产改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全域推进。
一是在健全竞赛体系上下功夫。围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擦亮“天工杯”电子信息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品牌,成功承办全国电子信息行业首届职工技能竞赛,连续五年承办全省“天工杯”竞赛,示范带动全市岗位练兵20万余人次,构建具有吉安特色的竞赛体系。
二是在深化产教融合上下功夫。开展“师带兵、匠带徒”活动和“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构建了以中高职院校为龙头、头部企业为主体的“校中厂、厂中校”产教融合新模式,成立了市域产教联合体,校企合作企业达435家,每年培养产业工人近1.2万人。
三是在健全创新平台上下功夫。成立中国电子学会吉安创新服务基地、吉安市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打造电子信息产业联盟、电子信息研究院、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三驾马车”。打造专家工作站19家,国家级、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152家,劳模和人才创新工作室297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8家,应用产业工人创新成果4.6万余项,直接转化经济效益30.2亿元。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建立“新八级工”体系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建立“新八级工”体系,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一是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引领,加快高层次技能人才引进办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办法、技能人才薪酬差异化分配意见、“万千百”素质提升工程等政策供给,破除体制障碍,优化技能成才环境。
二是职业技能等级与职业发展协同推进。在技能序列设立了见习工到首席技师的八个岗位职级,对应专业技术序列和管理序列相应岗位职级,被聘为首席技师的职工即可享受所属企业班子副职待遇,实现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纵向可晋升、横向可贯通。
三是突出业绩导向聚焦领军型技能人才培养。在陕西省内开展特级技师认定工作,26人通过考评取得特级技师技能等级,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待遇。
近年来,陕煤集团年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超1万人,累计新增高技能人才1.08万人,每年组织技能提升培训超30万人次;培养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全国技术能手16人、陕西省首席技师18人、陕西省“三秦工匠”15人、陕西省技术能手173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86人。
浙江温州市总工会打造“产业工人成长在线” 构建技能人才全周期培育平台浙江温州市总工会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构建职工能力数字画像,围绕产业工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场景打造多元评价、跨场景应用的数字服务平台。平台已成功应用于全国、长三角、省、市各级大赛,服务参与企业513家、职工31115人次;编制、发布企业内训师能力评价温州市地方标准,培养企业内训师600余人,辐射职工13万人。
一是探索技能人才数字化评价新方式。研发“数字评判+互动展示+多元评价”一体化成长平台,创新提出“1+N+1”标准体系,有效推动多元评价。
二是创新数字化技能竞赛新模式。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以电子竞技形式低延时、全方位展示竞赛全过程,推动竞赛向智能化、跨区域、交互式转型。
三是重构职业培训新生态。成立市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联盟,聚焦企业内训师的培育、评价、使用和激励,打造“双循环、双驱动”培训新生态。
吉林长春市总工会建立“留、识、育、用”四位一体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吉林长春市总工会聚焦“留、识、育、用”四个关键环节,建立全链条技能人才工作体系。
一是千方百计“留”才。开展“十万学子看长春”研学行动,组织高校学生进企业看生产车间、进景区看优美风光、进乡村看“三农”发展等“六进六看”活动,引导青年学子感受长春、留在长春。
二是精准科学“识”才。从价值观、个性特质、素质能力及关键经历四个维度构建“工匠型人才成长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标准,利用数字化平台建立工匠型人才成长档案,将技能人才评价“可视化”,开展针对性培训,推动人岗精准匹配。
三是多措并举“育”才。打造长春红旗工匠人才培育体系,对优秀技能人才精确画像、精准培训、精细考核、精心礼遇,依托工匠学院将“赋能续航”线下培训与“百万职工进课堂”线上培训同步推进。目前正在推进81个班次的培训。
四是搭建平台“用”才。围绕全市“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设置竞赛项目145个。开展劳模工匠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系列活动,解决技术和种养殖难题80余项,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
江西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工匠学院聚焦首位产业 深化产教融合江西宜春建设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工匠学院,聚焦宜春锂电新能源首位产业,深化产教融合,致力培养工匠人才。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办学模式。采用“工会+部门+院校+企业”的模式,依托宜春经开区“5+2就业之家”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搭建教学培训主阵地。与省内高校以及宜春时代、江西国轩等锂电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聘请高校教师、劳模工匠、技能大师、行业专家组成教师团队。在园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中心、先进制造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设立实践合作基地。二是强化用户思维,开展定制服务。根据企业需求,因企施策、量身定制培训方案,重点对产业工人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技能培训。针对企业生产特点,大力推进“送教下企业”“送技下车间”等活动,为宜春时代、江西国轩、六和电子等多家企业培养输送了一批技能人才。三是坚持育训并举,打造产改品牌。注重实操实训,通过师徒结对、技术攻关、技能大赛、实践工坊、线上直播、录制课程视频等多种形式,培育特色工种品牌。2024年以来,开展24班次线下培训和185小时线上课程,为30余家锂电企业培训学员850人次。
湖北咸宁赤壁市全域化、体系化推进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湖北咸宁赤壁市探索形成全域化、体系化推进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模式。
一是党政主要领导挂帅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全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亲自研究部署,市长带队深入基层调研,将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内容,建立1名市领导和1个市直部门“1+1”对口服务推进机制。
二是市直部门紧密协作合力推进。市直相关部门成立业务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三个专班。人社部门加快实施“新八级工”制度、高技能等级评定、209个工种技能培训,工会组织大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及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发改、教育、科信、国资、商务等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全力指导并推动,形成有力有序有效的联动机制。
三是完善政策激励引导整体推进。出台系列激励政策措施,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对企业的政策激励评价要素,集成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激励企业大力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同等享受住房、子女入学、就业创业、健康服务等优惠政策,形成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全链条、体系化推动机制。
山东济宁邹城市总工会实施“金蓝领”工程培育产业工人山东济宁邹城市总工会实施“金蓝领”工程,采取集中培训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形式,推动零门槛、梯次化培养技能人才。
一是搭建平台。打造邹鲁工匠学院,将技能培训与职工成长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内训师、师带徒、产学研融合等活动,推动企业面向职工选聘“教授”“讲师”“助教”,开展“从精兵到强将—金牌班组长”培养和“新技能青年”培养项目,建立技工、员工、技术、管理“四维”晋升通道。
二是赋能增效。推行零门槛、梯次化培育产业工人,构建“培训环境+竞赛环境+成长环境+激励环境”技能成长周期,激励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打造“参与—评价—转化—奖励”闭环机制,推动人才成长阶梯式发展。鼓励企业建立职工职业晋级“多通道”机制,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实现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
三是完善制度。制定细则,构建全市“一盘棋”战略,从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优质服务等方面构建制度体系,用机制保障“金蓝领”工程长效开展。截至目前,邹城已培育“金蓝领”职工5000余人、“金蓝领”技师448人。
北京经开区推动企业建立年金机制 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力度北京经开区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域人才工作,工会培育选树的亦城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等可申报亦城领军人才,在专项奖励资金、创业支持、住房落户、子女入学、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享受领军人才的政策和待遇。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年金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推动用人单位优先为人才建立企业年金,进一步优化辖区人才环境,实现人才中长期激励。
一是纳入年金机制。经认定的亦城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优秀人才所属用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的可申请最高每人每年1.5万元的人才年金专项补贴。
二是拓宽领取条件。《办法》明确已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如符合“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伤残一级至四级退出工作岗位的”和“职工本人及配偶、子女住院费超过医保报销限额标准的”两种情况之一,可提前领取企业年金。
三是灵活兑现补贴。人才年金专项补贴每年兑现一次。用人单位出现经营亏损、重组并购等当期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经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中止缴费,相应人才年金专项补贴同时中止。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消失后,用人单位恢复缴费并进行补缴的,按照实际补缴金额和期限补发人才年金专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