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历史】历史上最触犯皇权,而不被灭族销姓的姓氏——王姓
往期推荐:【阅读悦读丨历史】不可复制的帝国(上)
文/石中华
古人多信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结果很多人的名字由于和尊者、亲者、贤者相冲,而不得不改名。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蒯彻先生,因为和后来的汉武帝刘彻重名,结果死了很久之后,被剥夺了姓名权,在史册中被改为了蒯通。
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死了之后,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的了。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的区别之一就是,我们死了之后,名字还是自己的,而古代人未必。
这汉武帝刘彻可是刘邦的重孙,而蒯通先生和乃祖刘邦是一个时代的人,蒯通是刘邦手下第一大将韩信的重要谋士,因劝韩信谋反,差点被刘邦砍了脑袋。结果刘邦没有杀掉蒯彻,刘邦的重孙却剥夺了蒯彻先生的名字。
真是苦大仇深啊。
(被汉武帝剥夺了名字的了蒯彻。蒯彻的京剧形象)
当然这事不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亲手操作的。给蒯通改名的人,却是秉笔直书的司马迁。
司马迁老人家,可是个实诚人,他撰写的《史记》号称“信史”,结果他连人家的名都改掉了,恐怕有点名不副实。蒯彻死了那么些年,尚且被改名,更不用说同时代的人了。司马迁的老子叫司马谈,因为“为亲者讳”,于是,他把《史记》中所有言及“谈”字的地方,都统统讳饰掉了。
可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在古代,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名字冒犯了天颜,若不更改,在古代可是要杀头的。
(司马迁)
但是,在百家姓中,有那么一个姓,非常严重地触犯了帝王的权威和尊严,但是历代君王,都不曾让这个姓改为他姓,也没有诛他们九族。这个特牛的姓,就是“王”姓。王姓人,不仅没有被皇权践踏,反而世代延用“王”姓。这里,需要解读一下“王”字。
——“王”字解读
孔夫子曾说,一贯三为王。汉代大儒董仲舒说,上中下三个横表示天、地、人,中间一坚表示上天入地的人。古时皇帝,又称天子,为地上的王,管理居于地上的人。因此“王”字,贵不可言。甲骨文中,“王”字呈斧钺之形,为两面双刃。斧钺乃上古兵器,象征着征伐杀戮,后用于仪仗,代表庄重的军权,意味着谁拥有至高的军权,谁就是人间的王者。
“王”字既然如此尊贵,为什么还有人不讳帝王之尊,敢以“王”为姓?因为王姓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多是“王”的子孙。
——王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太丁次子王子比干后裔。殷商之祖生于殷水,便以殷为姓。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赐姓子。商朝皇族,或以殷为姓,或以子为姓。商朝末年,纣王无道,作为辅政大臣的比干多次直谏纣王,结果触犯了王威,被处剖心之刑。比干的子孙,为纪念他,便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比干葬在国都朝歌附近(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因为卫辉一带起初由汲郡管辖,因此起于子姓的王姓人,又被称为汲郡王氏,历经先秦、汉唐,乃为望族,后散播至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子姓王氏,约有3100年历史。
(比干)
源流二
源于姬姓。姬姓王氏,是王姓主体。据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绝大部分出自姬姓王氏。
一源自春秋时期东周平王之后。周平王的太子过早去世,周平王死后,便由他的孙子姬赤继位为王。但是姬赤的胞弟姬林野心勃勃,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逃至晋国,他的子孙因为姬赤曾经为王,而改姓为王,直至唐代,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发展成为河东王姓望族。此支姬姓王,约有2700年的历史。
(山西临猗的苹果可是很出名的)
二起自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后裔。姬晋,出生于洛阳。流经洛阳的谷水和洛水,经常泛滥,威胁洛阳安全。周灵王命人采取堵塞河道的方法治水,太子姬晋力谏,主张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因直言强谏,冒犯了周灵王,被废为庶民,他的儿子宗敬仍在朝为官,当时的人因他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后来这支族人,即以王为氏。后人迁居于山东琅琊,亦以“王”为姓。第八代孙王错,拜为魏国将军,后因魏国生乱,逃至韩国。这支王姓,一直活跃在洛阳一带。后来,此支王姓崛起了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剪。秦末汉初,王剪的孙子武城侯王离,在巨鹿被项羽大军所败,生死不明。他的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避难于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扬名天下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即源于此,他们的始祖便是王翦。此支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王翦)
三起源自东周考王胞弟桓公揭的后裔。桓公揭被周考王封于河南,封地虽然小,但在东周王城西部,史称其为西周国。西国国灭亡后,恒公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等地,因曾居王城,改姓为王,后被称为王城王氏。此支姬姓王氏,约有2400年历史。
(今日伊川)
四起自周文王十五子姬高后裔。姬高封于毕国,其后以毕为姓。毕国亡后,毕万投奔到晋国,当时的晋献公让他做了大夫。毕万因军功卓著,被晋献公封于魏,其后代以魏为氏。魏氏后裔中的显著人物魏文侯,与赵国、韩国两国瓜分了晋国,建立了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魏氏子孙最有声威的,当属信陵君魏无忌,乃“战国四君子”之一。魏国被秦灭亡后,魏无忌的孙子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一代。西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魏氏子孙因自己出身于王族显贵之家,便号为王家,易姓为王。这支姬姓王氏,约有2200年历史。
(魏文侯)
源流三
源于姚姓,出自帝舜之后裔。舜出生在姚地,便以姚为姓。帝尧将两个女儿娥黄与女英,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在妫汭河居住。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后裔,便以妫为姓。舜的后人,遏父是一名制陶专家,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其子妫满德才兼备,周武王便将长女嫁给了他,封地于陈,谥号“胡公”,其后裔中,有以陈为姓,亦有以胡为姓的。陈厉公时,陈国暴发内乱,其子陈完逃至齐国做官,改为田姓。第九代田和,夺取了姜姓齐国的政权,史称“田氏代齐”。后来,田氏齐国被秦国所灭,田氏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易田姓为王姓。西汉皇太后王政君、新朝皇帝王莽,都出于田氏后裔王姓一脉。此支王姓,一直居住在山东,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约有2300年历史。
(王莽)
源流四
出自改姓或赐姓。
1、刘氏改王
西汉末,王莽夺刘氏天下,建立新朝,对主动献媚的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人,皆赐姓为王。
五代时,李存勖灭梁,幽州人刘去非跟随上司高季兴一起归顺后唐,但是高季兴与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也和李存勖作过对,于是,刘去非便改姓为王。
2、支氏改王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不久死去。其妻带儿子支收改嫁北周王粲,支收因此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末群雄起义中的王世充。
(王世充的影视形象)
3、谢氏改王
明朝吴兴谢氏,因谢讳贵受建文帝密诏,负责监视燕王朱棣,被出卖而遇害。后来,朱棣得天下,谢讳贵幼子谢公权为躲避夷族之险,冒姓王氏。
(吴兴西塞山)
4、孙氏改王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均改为王姓。
源流五
少数民族改姓王
1、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改易汉俗,下令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易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
2、羌族钳耳氏
隋炀帝皇后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为妻,羌族人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与萧皇后同辈,以王后兄弟故,改姓王氏。
(羌族)
3、高丽人
北朝至隋唐,营州地区的高丽人,很多改姓王。
4、回纥人
公元668年,唐高宗设置安东都护府,辖区中有回纥人,其中一支姓阿布思的。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被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因而改姓王。
5、匈奴族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的匈奴人南迁中原,并建立多个政权,与汉族交往日益增多,并被汉化,有不少匈奴族人将原先姓氏改成了王姓。
(高丽人)
6、契丹族
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汉化较早,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在两宋时期,建立了金朝。金朝完颜氏,在金朝灭亡后,为避难,又因曾经为皇族,也有改姓王的。
8、蒙古族和满族
蒙古族和满族,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因长期与汉人接触,被汉化,很多蒙古族人和满族人改姓王。
(蒙古族)
王姓人源流如此之广,改姓王者如此之众,自然是名人辈出。且看王姓名人那些事儿——
王姓名人
历代王姓人,广为繁衍,久为兴旺,人才辈出,如:
战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鬼谷先生一生见闻广博,知阴阳,晓地理,通算术,会八卦,简直是一个活生生的百科全书。他门子知名弟子众多,统领千军的帅才:孙膑、庞涓、乐毅、司马错、李牧、尉僚;权倾朝野的相才:商鞅、甘茂、范雎、蔡泽、邹忌、李斯;纵横捭阖的辩才:苏秦、张仪、毛遂、公孙衍、郦食其;机变聪慧的谋才:蒯通、黄石等等。每名弟子要么变幻当时的历史风云,要么推波助澜历史的进程,有的甚至以一人之力左右历史的方向。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而为秦王赢政扫荡天下的,正是王剪和王贲父子。六国之中,除了实力弱暴的韩国,其余五国都由他们父子二人统兵扫平。这样的父子,简直超赞了。王剪以他卓越的军事才干,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和白起同为秦国人,但是他与白起的残暴不同,不嗜杀戮,因而为史家称道。而且他为人机警,善于揣度上意,功成后,主动弃兵权,引退下野,得以安养晚年。
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与春秋末年的西施、东汉时的貂蝉、唐朝的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东汉元帝时,王昭君出落得如花似玉,被其父送入掖庭,成为一名宫女,当真是有貌难伸啊。汉元帝后宫美女众多,恩宠不及,便命画师依真人绘制美人图,入眼者,即可接受龙宠。有心眼的美女,主动贿赂画师,而得受一夜之泽。但是,王昭君清高自许,竟视画师为无物,结果被败了丹青,不能入了君王法眼。王昭君在宫中度日如年,更看透了尔虞我诈的宫闱生活。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要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出宫,嫁于了单于,为汉匈和平作了杰出贡献。
(王昭君)
思想家——王充:自幼家贫的王充,嗜书如命,而且博闻强记,结果诸子百家,无不精通,因此学问大成。后来了做了小官,但因才学过人,善于看透世事根本,为长官不喜,结果一言不合就辞职。他认为平常的读书人,务虚者多,求实者少,但合门闭户,埋头于学问,结果著成《论衡》一书,攻击了当时腐儒们的唯心主义邪说,一时为世人称道。汉肃宗时,专门派遣公车让他入朝为官,可是王充尚未出世,身体却生病了,真是让人满面泪流。
建安七子之冠——王粲: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的王粲,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蔡邕所称许。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他见到王粲后,甚至想把家中的所有藏书都送给王粲。可惜,王粲虽然有才,但是相貌不扬,结果为达官贵人不喜。他投奔身为荆州牧的同乡刘表,也不受重用。后来,刘表死后,王粲力劝干了荆州牧没几天的刘琮投靠了曹操,他也投入了不以貌取人的曹氏父子的怀抱,并深得信赖,被赐爵关内侯。王粲的诗赋誉为建安七子之冠,与曹植并称“曹王”。
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指的就是王祥。王祥生母早亡,父亲娶朱氏为妻。朱氏生了儿子王览,经常让王祥干种重活,还让他吃不好。但是,王祥诚孝,对继母的虐待,一一承受,而且不敢丝毫怠慢。后来继线生了病,需要喝鲤鱼汤调养身体,少时的王祥竟然跑到结冰的河面上,脱下衣服,赤身暖化了寒冰,取出了两尾鲤鱼,也因此暖化了继母。继母朱氏死后,王祥十分爱护弟弟王览。王祥的孝悌,得到了厚报。他后来成为了曹魏及西晋时的重要大臣,屡被重用,他的后世子孙出了名垂千古的一代书圣王羲之。
(卧冰求鲤)
一代书圣——王羲之:家学渊源的王羲之,幼时偷学《笔论》,少从卫烁习书,得授钟繇书法精要,及卫氏数世书法妙义,又转益多师,内自醒悟,敢于创新,得兼隶、草、楷、行之长,自成一体,成为一代书圣。王羲之最值得世人称道的是,不拘泥于古法,大胆革新,运用于心,而后人多习王羲之书法,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代表王羲之书法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和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传世书法)
智胜诸葛——王猛:南北朝时期,国无宁日,百姓流离。王猛起于寒门,却博学多才,受到当时东晋实力人物恒温的重视。但王猛善于相人,又敏于察势。他知晓恒温野心勃勃,绝非善类,而且刚愎自用,因此王猛依然选择归隐,以待明主。后来,王猛效力前秦皇帝符坚,使一身抱负得以施展。符坚如同当年的刘备遇到了诸葛亮,对王猛言听计从,而且极为尊重,结果很快统一了北方。但是,王猛临行前之前,劝谏符坚不要南征晋国。符坚志在统一中华,忘掉了王猛遗言,结果身死国灭,悔之晚矣。
天才诗人——王勃:出身儒学世家的王勃,六岁即能撰写诗文,而且构思精巧,气廓雄伟,被世人誉为“神童”。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广为传唱,并流传后世。王勃作《乾元殿颂》,以华章丽彩,被唐高宗赞为“天下奇才”。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且冠甲四杰。可惜,他自恃其才,不疏世情,结果仕途坎坷,始终不受重用。而且天妒奇才,王勃在省亲途中,遭遇海难。主要文学成为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上忆王勃)
卓越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唐朝是诗歌繁盛的时代,在灿若星河的诗人群体中,王姓诗人,异军突起,稳居诗坛要位。王维参悟佛教禅机,敏悟道家学说,诗、书、画、音乐皆精通,是不可多得的全才,有“诗佛”之称,并被后人推为“山水画南宗之祖”。边塞诗人在盛唐诗坛,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群体。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的诗,皆气高千古。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诗作《出塞》被推为唐代七绝作品中的压卷之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唐诗排行榜》中排名第四位。王翰的作品多散失,但是《凉州词》久负盛名。
(王翰的《凉州词》)
北宋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政治上,王安石两次拜相,主持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文学上,王安石以其文榜身“唐宋八大家”,以其诗创建“王荆公体”,死后获谥“文”。在学问上,王安石钻研经学,被誉为“通儒”,并创立“荆公新学”。在哲学上,王安石的“五行说”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推动中国古代辩证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
道教创始人——王重阳:在金庸的如椽巨笔下,王重阳是华山论剑中天下五绝之首的“中神通”。《射雕三部曲》被连番不断地翻拍,王重阳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历史上的王重阳,幼而好学,成年后,文中进士,武得甲科。后厌弃世俗,愤而离职,栖归山林。据传遇纯阳真人——吕洞宾,于是便悟道出家。学成后,于山东传教,门下成名弟子有七人,在金庸武侠小说中誉为“全真七子”。
(王重阳)
一代戏曲家——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的王实甫,早年也曾作官,但是仕途坎坷,虽有政绩,却不得重用,不惑之年便摒弃官职。但是,他的父亲王逖勋,儿子王结,都是官场中的显赫人物。多是文人个性耿介,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王实甫扎身于关汉卿的“玉京书会”,恋身于“歌吹之所”,纵情风月,创作了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与孔子、孟子、朱熹齐名的四圣之一——王阳明:曾国藩深为敬服王阳明。王阳明一生“立德、立功、立言”,真正做到了“三不朽”。可惜在中国,真正知晓和研究王阳明的人,却不多。但是,王阳明在日本却广为人知,尤其是稻盛和夫,一生研习王阳明心学,并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结果打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自己也成为了日本的“经营之圣”。
诗坛盟主——王士祯:清初杰出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诗与朱彝尊齐名,并称“南朱北王”。继钱谦益后主盟诗坛,诗论独创“神韵说”说,泽惠后世。著作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王士祯行书)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王懿荣,自幼聪颖,勤奋刻苦,学猎广泛。成人后,潜心于金石之学,并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1899年(,他成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推断年代为商代,一时轰动了整个中外学术界,并开创了中国古文字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王懿荣崇敬戚继光扫荡倭寇之志,主动办团练准备抗日,可惜壮志未酬。八国联军侵华时,他又率团练英勇抵抗,终因寡难敌众,与家人投井殉国。
除此之外,王姓人中,荣登帝王宝座的就有三位——王莽、王建和王审知。
王姓人口
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2016年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中,王姓居于第二位,王姓人口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有88,900,000人。王姓在长江以北地区,为第一大姓;在南方地区,为第四大姓。
(青州)
王姓分布
王姓开枝在中国,遍布于华夏大地。散枝于欧美、东南亚,并漫延于朝鲜、韩国。
王姓郡望
1、太原郡
战国秦庄王置郡。太原郡王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
三国魏时置郡。京兆郡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
西汉置郡。天水郡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斧钺,王的象征)
4、中山郡
汉置郡。中山郡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
西汉置郡。陈留郡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
秦置郡。河东郡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
汉置郡。河南郡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青州)
王姓迁徙
王姓在秦汉时期,主要居住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子姓为王的后裔,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两汉时期,出现了因新朝皇帝王莽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
琅琊王姓,开基始祖为西汉谏议大夫王吉。
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开基始祖为三国魏司空王昶),祁县支(开基始祖为东汉王允)。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后裔王导、王敦兄弟,辅佐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执掌东晋大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太原祁县支的王姓,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了灭族之灾。
隋灭陈后,仕宦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至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王审知因而被誉为“开闽第一人”。
北宋亡后,三槐王姓(开基始祖为唐末黎阳令王言),有很多人迁至江浙一带,尤其是江苏昆山的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明代时,集结于洪洞大槐树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甘肃等地。因此,太原王姓和三槐王姓,在中原地区分布更加广泛。
史上最强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自秦汉起,就是一支幻变中国政坛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琅琊王氏,出皇后36人,驸马35人,官居宰相或权似宰相的,有186人,占中国封建社会宰相数量的十分之一。
从王氏起源来看,王姓多出自皇族之家,享有独特的政治资源,并拥有较好的家族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让王氏得以海纳百川,吐纳风云。琅琊王氏以王剪为始祖,王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功高震主,而得以善终的名将。王剪的处世哲学,泽惠后世。据记载,秦末大将王离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在巨鹿之战中兵败被俘,有传被项羽砍杀的,有传下落不明的。因为项羽的祖父项燕,是被王剪打败杀死的。项家和王家有世仇,因此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与王威,为躲避项羽的追杀,因此逃离关中,来到了山东琅郡,为存身而不敢展露羽翼,算是寂寂无名。西汉时,王元、王威的后代——王吉,做了两品大员,从此,琅琊王氏开始活跃于政坛。此后,琅琊王氏在至西晋末年的500年间,不断地休养生息,广交联纳,成为豪门大族。“卧病求鲤”中的孝子王祥,其弟王览都官居宰相之职。王家的势力,到了王览的孙子王导这一代,达到了顶峰。
(新安琅琊王氏祭祖大典)
由于两汉及魏晋时期采取的“容胡”、“用胡”之策,致使中原胡人日渐增多。晋武帝为防地方势力崛起,威胁中央安全,又采取了减撤郡兵的策略,结果地方连治安也成为了问题。为使晋室江山永固,又遍封司马氏为王。至惠帝时,朝廷暗弱,又加值天灾,于是暴发了八王之乱。州郡无兵可用,不能镇压反王。各地的胡人,久受欺压,也浑水摸鱼,起兵造反,自然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匈奴贵族刘渊率先起兵,建国称汉。因匈奴单于与两汉联姻,单于多是两汉皇帝的女婿,因此很多匈奴贵族入中原后,多改姓为刘,建国也多以汉为号。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派遣大将石勒与攻打西晋,结果歼晋军十余万,并杀死了太尉王衍等人。另一员大将呼延晏攻破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并杀死太子司马诠,屠城洛阳,杀死三万多人,而且司马氏的皇陵尽挖,宫殿焚毁。
北方的士族、百姓,为躲避中原战乱,便大举南迁,因为北方的豪门士族约有90多万人迁到南方,史称“衣冠南渡”。
西晋宗室司马睿,曾被封为琅琊王,与地方势力琅琊王家多有交集,尤其和王导友善。王家观仰天下大势,也需要扶植一位皇族宗室,耀眼于政坛。由于北方战乱不休,而且胡人较多,司马睿又兵弱将寡,王家便建议司马睿南渡,在南方重建晋室,徐图再取天下。司马睿坐上皇帝宝座后,极为善待王家。一时间,王侯将相,尽出王家。王敦拜为大将,王导封为宰相,王含为卫将军,王廙为荆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王邃为徐州刺史。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王”字招牌。朝廷大臣十之有七都与王家有牵连,一时间王家成为江南第一名门望族,被世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王敦甚至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幸亏他死的早,否则也许没有后来的宋齐梁陈了。
(新安琅琊王氏祭祖大典)
琅琊王氏作为望族,不只在东晋一时无两,而且在南北朝时期也是风光无限。这与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多有关系。当时选拔人才,主要看门第出身,也就是从官二代中选拔人才当官。东汉以来门阀士族崛起,威胁中央政权,连司马睿想当皇帝也得借助王家势力。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为避免大权旁落,主动与王氏联姻,借助外戚势力,制衡并抑制其他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并巩固既得利益,结果南朝四国,琅琊王氏先后出了8位皇后。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兴起,门阀士族受到了弹压,寒门士族开始崛起。但是,数百年的望族,不是弹指间就能沦落的。百年名门之所以能成为名门,在于良好的家教传统。琅琊王氏,在唐代,出了王方庆,王同皎、王搏等宰相。至宋代,出了王安石、王旦,王淮、王火仑等宰相。元代,出了王毅、王文统两个宰相。明代虽然废丞相,权分六部,但是也出了权力相当于宰相的王鏊、王锡爵、王铎等人。清代延用明制,也不设置宰相一职,王永吉、王熙、王文韶等人都担任一品大员的军机大臣,俗称宰相。
琅琊王氏出了如此多的宰相,也因此被公推为史上最强的名门望族。
(琅琊王氏)
【作者简介】石中华,在各类刊物发表作品百余篇,入选诗文集多部,撰写长篇小说多部,获得各级奖项多次,禀持“以道家的心情,做儒家的事情”,以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人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洪与、姚小红
编辑:邹舟、于伟
更多精彩,请点击“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