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2.12.28-2023.5.31本次“绿色生态”专题展览由盛葳主策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版块,我们将从五大版块中精选十件作品,看看艺术家怎样通过环保主题、生态艺术、生物艺术、绿色科技、艺术乡建等不同的当代艺术方式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金属被塑造成海鸥的样子,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无坚不摧的姿态,它们并置排列,翱翔于光影变幻的海洋之上。
垂坠的丝线卷曲有度,松弛、无拘束,吊起树木后缓缓上升,负重且笔挺。
吴观真《那水—22.5.6》《白日梦境—22.1》《那水—22.5.7》吴观真取麻、天然大漆、金箔、银箔打造出一幅那山、那水的白日梦境,柔软的麻布半透光芒,引导观者视线在植物与水、花木与藤蔓中游走,重重叠叠。晒干的竹枝被打造出均匀的小孔,弯曲有度。艺术家运用“木”这个元素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蕴含着勃勃生长之意的朦胧画卷。
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木皮躺在地上,经过艺术家的巧妙操作生长成一个会呼吸的生命体。丝线缠绕着木皮的边角,设置在空间各处的机械装置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各角度的牵拉,柔软的木皮演变成起伏的海洋。
章燕紫的绢本绘画装置将我们领入水的海洋。全国各地的水域加以古籍的注脚,环绕在展厅上方。在不同的水域中穿梭,寻找着我们的归属地,墨色在灯光中闪烁,长绢在地上投下令人寻味的影子。
任前《取水:从这儿到那儿,为取水所作的计划1999-》系列
装置、行为、影像,综合材料
1999-2022
从1999年开始,任前走遍全球各地,在不同的水源地取水,这项行为艺术一直持续到2022年。香港维多利亚湾的清澈交织着重庆磁器口嘉陵江水域的浑浊,不同地域的水质承载着当地的人文、地理、历史与社会风貌。
取水本身是一个微型的截面,一场场重复的取水行为折射出全球与水域相关的文化语境,以及人类的生存状况。曾健勇《诸野·界》
水墨装置,水墨、皮纸、松木、电子烛光、音效
2019
曾健勇在展览现场搭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水墨装置。以山川泽地中的水、植被、山坡为主题,创作巨幅水墨画。摇曳的烛光和鸟鸣声、水流声、虎啸声则打造了一个以背景中的山水为中心的小世界。站在装置前,所有的感官都沉浸在野外的空灵中,情绪随着火光的冷暖,环境音的高低而起伏。
美国艺术家苏珊·安克将不同色系的日常用品聚集在一处,产生一种醒目的戏剧效果。当橙色的儿童玩具与咖啡豆、小米、冰糖、方便面、柿子并置在一起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不同物件的共同点,所有的具象物件皆由粒子构成。粒子聚合而生万物。
2021年陈焰随杭州西湖史迹考的朋友们,根据元祐五年(1090)三月初二,再次外放杭州的苏轼与三位好友同游西湖周边后,留存的三处题名为主要史实依据,进行了一场实地寻访。与古人神游,浸于苏轼诗词里反复索求的天地恒常与人生无常,黑胶光影中所隐现的,既是默默惛惛记忆,又是黯黯梦云惊断。
李牧为我们呈现了乡村改建项目的详细过程。通过日记、采访、图片与视频展示了联合仇庄村民,将村中旧房改建成图书馆的一系列行为。在不断的改造和迭代中,父老乡亲与周围的景物再次形成一幕幕新的行为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