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探展 | 逐·物:李正文、李原、李纯三个展
展览名称:逐·物——李正文、李原、李纯三个展
展览时间:2023年3月3日-2023年3月21日
展览地点:汤湖美术馆1/2号厅
策展人:王心耀 王志新
学术主持:柳国良
主办单位:湖北省美术家协会 汤湖美术馆
承办单位:汤湖美术馆
本次展览通过对李正文、李原、李纯(一父二子)艺术创作脉络的归纳和展示,向我们呈现家族谱系的艺术传承和创新。李正文先生从参与湖北省第一批城市雕塑的设计与制作,到悄然转向内省、恬淡的陶艺创作。李原采用油画传递现实中悲观、失望和不安的情绪,逐渐在创作中找到纯粹和宁静。李纯深耕父亲的陶艺创作之路,采用夸张、模糊、组合的方式来塑造其对“艺术之物”的理解,以青年一代的视角传递城市生活的生存压力。
1
李正文
李正文,湖北武汉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73年起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第一届中国美协陶艺艺委会委员,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武汉理工学院教授,2013年获陶艺终身成就奖,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体积与空间》《即将消逝的文明》。
李正文 《夏天的故事》 瓷、釉 30×14×46cm 2006年
作品赏析
李正文老师善于运用巧思,将寻常生活的所见所感融入陶艺创作中。如《夏日的故事》,小人在山谷溪流边喝茶阅读小憩,身边则聚集了大自然的所有灵动元素。昆虫和鸟儿隐匿于小人头顶的绿荫,蛙儿和小鱼在溪流里游动,小人垂下的鱼竿搁置在一旁。艺术家运用片状和条状的泥土来寓意荷叶和树木的枝干,青绿的釉色随意地泼洒其上,尽显山中野趣。整件作品以泥为胚,塑造成一个圆融的闭环,间以大小不一的细密小孔,仿佛山风可以从这些孔隙中吹拂而过。
生平摘录
“正文君,楚人也。以才思闻名,数十年泛舟艺海,成绩斐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有目共睹。人谓,如君者,鲜矣。诚然也。”
——李正文
作为一位雕塑家,先生极为推崇集大成的纪念碑雕塑。从埃及方尖碑、法老像,到古罗马记功碑,到他的老师们制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都是他经常与我们解析的案例。他曾主持、参与过相当数量的重要城市雕塑,如为华中理工大学所塑《毛主席纪念像》、黄鹤楼前《黄鹤归来》、宜昌三峡大坝《三峡截留纪念碑》等。有感于上世纪末城市雕塑跨越式的发展,加之长官意志介入雕塑家创作,清高的正文先生逐渐退出了城市雕塑建设的阵地,进而转向自省内心的个人化雕塑创作之路。
正文先生的作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脉。只不过,他的表达技巧不再泥于古法,娴熟的雕塑技巧融汇于陶艺造型,也从个人的感受发掘古老传统的洪荒生命力,借陶,将其所思所想外化于形。
2
李原
李原,1974年生于湖北武汉。199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2002年就读于德国卡尔·冯奥西埃兹基奥尔登堡大学日耳曼文学专业。2002年-2003年就读于德国威廉港·东佛里兰·奥尔登堡应用科技大学建筑系。2003年-2005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ARTINCONTEXT研究院。2005年获得柏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
李原 《城市建筑—春》 布面油画 30×40cm 2005年
李原 《战争幽默—停止前进》 布面油画 30×30cm 2007年
作品赏析
越赤诚的艺术家越显童真,李原便是其中之一。冰冷拥挤的城市在他眼中有着某种温度,低空滑行而过的粉色飞机、行走在高架桥之间的长颈鹿,奶油咖色的公寓房间和绿色的草坪,还有第一抹春意出现后的城市天空。似乎在李原的视角里,万物都有了鲜活的生机。就算对这个世界有过不满,也最终在一次次自洽式的画面表达中得到了治愈。
生平摘录
有些人害怕被遗忘,有些人练习遗忘。我相信李原临走前已经在练习遗忘了,他将他的纯真、才情和理想藏在日渐佝偻的躯壳之下,神志恍惚、自言自语的将这个世界遗忘了好几年。
听说他是在睡梦中走的。他曾用画笔将自己胸前插刀躺在马路上流血的样子留在了画布上,发表画作时作者照选用的是熟睡的模样,这都好像某种征兆。或许,他一直都在努力忘记这个不堪的世界。
李原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直发及肩,细长的眼睛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和纯真,皮肤很白。他的每次出现好像都在阳光下:三五人聚在美术系楼前聊天时,他找我借日语歌曲打口光碟,阳光照在台阶上;他说我设计的雨花石配饰做得很好,借机调皮的把石头弹在我身上,石头上有阳光;九十年代初,他胸前的长焦镜头在阳光下闪耀得很,时刻提醒我们他去过远方,包括新疆那个叫喀什的地方。
(摘录自172克之思《藏着——谨以此文纪念李原以及他与我们相伴的时光》)
3
李纯
李纯,197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现为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2022年
2015年
作品赏析
李纯延续并深入拓展其父的创作领域,在当代陶艺的语境之下,表达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与感受。《岛》系列在用陶土探索陶艺外在形式表现的基础上,挖掘现代人的精神焦虑与环境危机。漂浮的岛屿上站着一个个接近原始形态的小人,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存,镜面的球状体也给他们以反馈,两者互相影响,逼真地还原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艺术家自述
当开始思考如何创作时,必然会想到自己去创作怎样的一个形体。除了自然形成的形体能够打动我们之外,恐怕就是人工之形体。就像我们看到风化的山石与陶塑的动物;圆月与古璧;曲折的树根与抽象的人物,这些自然之中的形体给人的感受与人们加工而形成的形体,都能打动人,而且能给人以种种联想。“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追求形体材质与心的结合,空间的变幻,时间的风化,人的生存心理,是我创作的最大来源。
这些人物生活中似乎曾经离我们很近,在我们的历史中留下痕迹。现在又似乎很远,人已经难觅,这些生活中的陶塑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符号留在记忆中。对于我来说就是发掘一种痕迹,这种痕迹留下了读不完的乐趣,每一笔划过坯体都是用心在创作,无论人物或花鸟,是对于生活的感悟。痕迹——需要去发掘、去感受、去再现。
此系列作品,是我对于器的思考,我所感受的人物是一种能够去让人思考,细细体会的形体,“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容器,可以承载各种物体、思想的东西,也是一个世界。可以想象人物生活在一个容器之中会是怎样,对于世界又是如何看。
《人物·器》系列正是对于人和器物关系的思考。
——李纯
(摘录自汤湖美术馆《艺术家推介·李纯[器·气‖十人陶艺展]》)
观其创作,感悟其心。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无不在一毫一厘中传递他们对生活的赤诚热爱与深沉哲思。阅读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既有对他们崇高人格的钦佩,也有对英才早逝的痛惜。也许,真诚地活着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才是对家人、朋友,乃至世人最大的慰藉与贡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