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春期孩子怎样看我们的游学|他说:最有趣的是人
“澳洲游学”静悄悄出发了。
出发那天,很多朋友问:你们团队有多少人?
弱弱来一句:我们三大和三小,其中包括一个成人全陪、一个青少年哥哥作为助手,另外两个妈妈和两个孩子(其中包括二毛和我)。
就这几个人吗?
其实,这里是我们精选的团队,每个人都带着不同任务来“游学”。至于,怎样游、怎样学、怎样玩,之后我们将慢慢分享。
这一期,是承担助手任务的哥哥,他对此行的第一印象:
澳洲之旅说开始就开始了,虽然之前对此次旅程没有很多的幻想,但来到之后还是和之前想象的有所不同,下面就是一些在旅程前三天的感想。
首先是环境,第一次来到一个比较纯正的西方国家,所有的事物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惊喜与新鲜感,路边的广告牌、街边咖啡店、拐角的红绿灯柱,吸引我的往往不是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而是咖啡店里“to go”比在店里喝更便宜的细节。
旅程中的收获,不只是走过、看过、听过,更有价值的是发现和思考——各种细节。
鸦雀无声的公共图书馆
需要投币才能使用的购物车
一个路牌也会引起我们的讨论
发现一栋种满绿植的房子,还发现转动的太阳板,也会引起孩子们兴趣
……
我们的旅途里,太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然而这次旅程最特别的,并不是悉尼的每个街道都多么漂亮或者人们都多么悠闲自在,而是和我同团的有趣的人们。
不同角度看成长
哥哥和弟弟妹妹的年龄相差接近十年,属于两个不同年代的孩子。弟弟妹妹以偶像的心态看待哥哥,哥哥却从弟弟妹妹身上看到过去的自己和父母眼中的自己。
和我一起游历悉尼的有两对小朋友年纪约为八岁的母子和一位和我妈年纪相当的aunt,刚到悉尼的时候,我们住在一间在郊区的家庭旅馆,当作休息,之后又来到了城区的一间公寓。
那么有趣的地方是什么呢,如果你有边走路边看手机的习惯的话,每次当你想起来抬头的时候,总会发现你是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回头找他们找了大半天终于找到了之后,他们肯定在某个地方对某个街边招牌或者地面标志高谈阔论,一小时的路往往要走一个下午,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旅行团赶鸭子式地参观景点确实有点不习惯。
哥哥,有时沉默,有时偷笑,有时无奈,有时苦笑,有时思考。让他最崩溃的是每一个街角都需要等待等蜗牛一样的孩子和妈妈。然而,他依然每天抽出时间陪着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当然这是他的工作任务之一。
整整五天,我看到这个十五岁孩子看我们这群妈妈和孩子的无奈眼神,“我们”在他眼里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他总是在傍边看我们讨论问题和处理问题——讨论,是各种发现和好奇;处理,是各种摩擦和情绪。
但后来,我发现悠闲也有悠闲的好。每当他们在聊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时,我就会用心观察路上的人或建筑,留心倾听街角人们的几句寒暄,有时还会参与进去,不仅提升英语水平,更有助于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方式,这也是种感受风土的方式吧。
我很感激这个孩子,他一直用接纳的方式和我们一起行走,用自己的方式享受同行。
青春期的孩子,这么懂事和理解长辈,其实很难得!
一路上,虽然Anna aunt的英文比我好很多,但还是坚持把问路点菜等一系列需要与当地人交流的事情交给我,一开始我还是有点不适应,但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从前我在国内也不是很愿意和陌生人交流,更不要说黑不溜秋或者白不溜秋的歪果仁了,但经过这几天的问路与点餐,我发现我以前缺少的就是开口的勇气,总怕自己说的不够好,其实只要用心去表达,别人懂了我的意思,就足够了。我的英文并不算好,只能很基本地和当地人交流,但每次我迫不得已硬着头皮上后完成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开始回味交流的过程,到后来便开始享受这个交流过程了。
anna阿姨,就是我们的全陪,用她的话:我没有当他是孩子,这次旅程中我把他作为同伴。
被平等看待的孩子,就是得到尊重和理解。
我们旅程继续中,怎样行走,怎样发现,我们将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