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讲历史故事,孩子越听越想深入?继而还会主动查阅书籍

杨二妈 游乐学团
2024-08-04

出发时,我们在机场玩的第一个游戏就是:


“  联  想  ”


听到“澳大利亚”,你联想到什么?

考拉、袋鼠

鸭嘴兽、针鼹

鸵鸟、鸸鹋、鹦鹉


蓝山

大堡礁

十二门徒

歌剧院

联邦广场

街头涂鸦

羊毛鞋、羊毛被

牛肉、生蚝、龙虾

蜂蜜、木瓜膏


孩子们的大部分联想来自动物百科,妈妈们的联想来自淘宝、代购和经历,这些都是具体的内容。



喜欢看历史百科的二毛,突然提到:

“英国殖民地”

英国和澳洲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殖民地?

为什么要殖民?

澳洲国旗上有🇬🇧标志?

澳洲硬币上有英女王头像?

澳洲现在归英国管吗?

因为被英国管,所以澳洲讲英文?

……

轻松并低入门的联想游戏,让孩子在熟悉的领域中开始,勇于涉猎全新的话题。他们滔滔不绝,发表着各种见解和提出许多疑问。

向七八岁的孩子讲述历史,

我试着换一种方式。


特别声明:

故事是自编,选取内容是节选,并根据孩子的理解力有所筛选、过滤。

仅供大家参考!


大约在250年前,英国库克船长发现了澳大利亚的东海岸,他登陆后宣布这片土地是英国的。我们一起看看地图吧。

猜猜,他们大概在现在那个城市登陆呢?

我猜是悉尼,因为它在东海岸。

猜猜,当时这块土地上有没有居住着人类呢?

有有有,《澳洲寻宝记》里面有,他们会用回旋标。

是的,据考察,大概在5万年前,这片土地上就居住着人类,他们就是土著人……


一问一答,

围绕着澳洲联想,

我们讨论着。


提早准备的干货,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


我们看看,这几张当时真实的老照片

土著人


英国人

大家发现没,人与人之间有差别的?


英国人

穿着西装、带着领带,穿着鞋,带着帽子。看起来干净整洁。手里拿着书。他们坐着远洋轮船登岸的。


土著人

没有穿衣服,或穿着草裙。头上很多装饰和带着项链。没有穿鞋。皮肤很黑、感觉很脏。住的是树叶、树皮、树枝做的房子。手里拿着树木做的工具。


先进和落后之间的差异,

显而易见。


250年前,澳大利亚土著人以狩猎为生。而当时的在英伦三岛,却酝酿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着机器设备代替手工劳动的新时代。

同一时期的中国,又是什么情况呢?


猜猜:这块土地,最后由澳洲土著人还是远洋而来的英国人,来管理呢?


关于殖民和独立的解析,我看了大量资料后掌握一些讲故事的元素,但是对孩子来说也是难于理解的。

我推荐下图最左一本《南半球之星澳大利亚》给儿童独立阅读,这是一本针对儿童编写的历史书,文字简洁生动、结构脉络清晰。

关于殖民,一个不算最合适的比拟,但孩子能容易理解:以下干货


自编故事

英国和澳大利亚什么关系?

——干爹和被收养的干儿子


有个大叔叫英国,他有钱有文化。

有一次,大叔去旅行,遇见一个没爹没娘的野孩子。英国大叔帮他改个名字叫Australia,意思是“南方的大陆”,中文名就叫“澳大利亚”。

大叔看他可怜,收他为干儿子。

干爹嘛,自然就得管吃、管住、管学习。于是,英国带了大量的种子、牲口、有才能的人去帮助干儿子建立家园。

干儿子也尽责,帮助干爹管点小业务:主要负责管理流放的囚犯。

后来嘛,就是1901年,干儿子成长得不错,学习好工作好,有了一些自己的物业、资产,他要求成家立业,要独立门户了。

干爹听了,心里不高兴,但是碍于面子还是同意了。

可是,干儿子毕竟是刚成年,很多大事情还是靠干爹出手帮助的。在外面行走江湖自报家门时,总是说:我是英国的干儿子——澳大利亚。

一战期间,干爹跑去和别人打架,干儿子在自己家门口摇旗呐喊来助威。其实只是干着急,却好像真的打了一场架一样!

到了二战,干爹又去打架,火力越用越猛。这一次,干儿子组织了人马奔赴到敌人的队伍里,真枪实弹干了一场,帮了大忙。

这次打架,干爹损失严重,受了重伤。而干儿子呢,突然发现自己有本事了,能在江湖站稳阵脚了。

二战那场架之后,干儿子羽翼丰满,开始不听干爹话了。

此后行走江湖,直接就说:我是澳大利亚。

这么多年过去了,澳大利亚越来越强大,但他不忘本,见了面还是亲热喊声“干爹好”,并且把干爹照片一直挂在自家大厅里。

但大家也懂吧,儿子早就不听老爹的话了。

……,……,……

这个故事,完全把孩子吸引住,并且基本明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

之后,我们开始讲“白澳”的故事。(在此不张罗了)


后来,孩子想了解更多


如果对澳洲历史没有基本了解,孩子在行走中将无法领悟热闹后面的精彩。比如说,在悉尼最后一天,我们一起宅在“澳洲当代艺术博物馆”。

其中有一整层,用现代艺术来表达澳洲历史的血泪和屈辱。

当我们看到这些作品



孩子脚步慢了,目光停留许久。

孩子看懂没?

其实无需根究。


走过后,
自然有走过的痕迹;

思考过,自然有自己的感悟。


其间,我们看了一场动画。


它用幽默、轻松、跳跃、缤纷来表达:登陆、文化侵入、利益冲突、矛盾激化、被驱逐、反击、反思等一系列沉重的话题。


十几分钟,我沉默不言,陪着孩子看动画。

孩子,也沉默不言,静静看着。

看完离开后,我们又在展馆里绕一圈。

突然,孩子拉着我说:

“再看一次那个动画,它们在说英国人。”

我以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明白了。


我把旅途看成一本书,看完书的孩子不一定要写读后感;也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一字一句反复读;即使看完没有读懂的,也是情理中事。

所以,我们的旅途,没有硬性的学习任务。

而喜欢看书(阅读)的孩子,其实能从中体会趣味、看到热闹、也能逐渐摸索出一点门道。

因此,我们只是有迹可寻去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前行的方向、给他们更多元的选择,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成长。

旅行,是一道门。

透过它,我们看世界,并穿越历史。

The travel is over,but not the journey.

旅途中的学习,

在相遇时开始,

在感兴趣之处深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游乐学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