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开始?要这样牵手看博物馆|看展览入门攻略不容错过
几个月前,接受南方都市报一次采访,问及:如何带孩子看人文历史景区?几岁开始最合适呢?
我的观点:孩子对人文历史的喜爱,或许是受到家庭影响。二三岁时,感觉舒服、能安静就可以;年长一点,需要有自然、人文、历史知识来支撑,行走和参观更有滋有味。在我看来,以博物馆作为人文历史的认知启蒙,是最简单、最随性的方法。当家长准备好,孩子随时就可以出发。
所谓时机,究竟是何时何地?
一、年龄时机:
二毛第一次去博物馆是一岁十个月,地点是北京动物博物馆,一去就是连续去了两天。
翻出当时一些纪录,回味一下:
第二天,我再次带孩子去看动物——国家动物博物馆,收获很大。
和动物公园对比,“动物博物馆”为什么更适合年幼的孩子呢?
1,参观范围相对小点,很合适二毛和我的体力需求;
2,在场馆里,能集中看到“天空、陆地、海洋”各个领域的动物,无论模型或动物标本都可以近距离观察,对胆子有点小的孩子来说,观察静态更能关注细节、更有亲近感。
3,对于外行的我来说,可以一边看分类和解说,一边慢慢向孩子转述。我没有提前备课,却能从看热闹后面发现很多值得探究的内容。
4,大多数时间,孩子是沉默着,专注地看着标本,偶尔蹦出一个简单的名词:鲨鱼,猎豹……
5,今天整个博物馆内,连我们一共只有5位游客,成功避开密集恐惧症。
二毛喜欢的大象、长颈鹿、马、乌龟,一次性看完。大象有多大、乌龟有多小?什么脖子才算长?乌龟有很多种……世界变得更好奇了。
因为人少,观光电梯随便坐。离开时,还坚持跳台阶和翻铁栏。(现在看来,孩子有点违反纪律了。)
所谓年龄时机,不是孩子的年龄,而是家长是否准备好,孩子是随时起行的。
所以,没有所谓“年龄时机”。
对二岁孩子的而言,根本无需探究他学会什么。在连续两天的参观里,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孩子知道控制:在场馆里应该慢慢走;不发出声音。
坦白讲,家长自身不太喜欢逛博物馆,并没有必要刻意带孩子逛博物馆。回头看我们这伙文艺中年,小时候根本没有机会被启蒙、也没有被家长和老师指引过。而逛博物馆,也不必追求看得懂和看明白,先走进去,看看再说吧。
二、兴趣点的时机:
找到孩子的认知点、兴趣点而开启、接触、深入,并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
上面这句话每个家长都懂,
实现起来却很难。
每个孩子都怀抱着大量的好奇心、兴趣点,但是自发兴致来得快、走得也快。没有建立习惯和保护系统,家长往往就错过以“好奇心”入手,深挖学习动力的机会。基于好奇心的专注力,也会瞬间消失。好比音乐、阅读,都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把“天分”巩固下来。
走进去、慢下来,
互相约定一些规则,
边看,边学吧!
这些年里,我们坚持在做:
以本地博物馆作为基地,多多走动;
出发前,适当向孩子发问;
进行时,和孩子一起做记录;
回家后,提供大量外延的学习材料。
孩子从四岁起,我们常常去广东省博物馆,高峰期一周去三次。
入馆后,孩子直奔感兴趣的地方,然后就是安静模式——起初只看标本,后来开始看说明,熟悉后在馆内各种找碴(真假辨别)。
通常,我们在恐龙大厅逗留一两个小时,之后到楼下“学而优”书店看书。看累了,就到花城广场撒野去。
所谓的参观,其实是一两个小时的内容,却用一整天来储备。
然而,即使短短时间里,环境力量、视觉冲击、体系完整......对孩子都是启蒙。
无一例外,每次省博物馆回家后,开始大量绘本、百科阅读,自己动手画恐龙,要求妈妈讲关于恐龙的故事,主动的“学习需求”进入大爆发的状态。
模糊认知——具象感知——再从书本里获得理性新的认知,这样可以启发更多思考和好奇,孩子继而会不断提出新的认知需求。后来,到哪里旅行,孩子都会主动提出:去博物馆看看。
原因简单:博物馆里,能满足孩子认知上的需求,他在其中享受舒适感和满足感。
回过头看,省博的参观仅限“动物”这个主题开展,好像错过了很多。但是,孩子因此喜欢阅读动物百科、动物题材的文学作品、并逐渐关心动物和生态关系、物种起源等等话题……有迹可寻、循序渐进的发展着兴趣,更深更广。
如果说,“上学”是孩子“学习”的中轴,那么旅行和参观博物馆必定能够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它在欧美国家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博识课。
孩子在博物馆里受熏陶,触摸和感受自然、人文、历史、美学、科技和我们生活的之间的关系,让学习变得更宽、更深,这些经历润物细无声滋养着我们。
这里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尤其对低龄儿童而言,每一次参观能关注看一件展品、听一个故事,就足够了。而大不必要逛个全场“大满贯”,也不必计较错过什么、收获了多少。
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精疲力尽时才愿意离开,往往回家后就发现:什么印象都没有,唯一记忆是——累。
所谓兴趣只是一个点,基础的认知是线,不断深入探索才是面,构成兴趣、学习和探索的层层递进!
三、专注力的时机:
因为年龄、性格、习惯的差异,每个孩子“安静时间”都有很大差异。父母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安静时间”有所掌握、并提前作出合理安排,为孩子预留最好的状态用作“工作”之用。
什么时间段,精神状态最好?早餐后还是午餐后?
参观中途,穿插什么游戏可以提高专注力?专注时间能持续多久?在场馆内,怎样安排动静结合?
看、听、写、讨论的先后安排?时间长短?在参观过程中怎样调配?
午睡时间能否利用?晚上要安排活动,是否需要下午补个觉或留点精力?
一次参观的最长时限?怎样控制时间和状态,能为下一次做好铺垫?……在孩子疲惫时,特别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一次好的参观,不要在乎当次收获多少、学会多少,更重要是:让其成为一次启蒙活动。
某知名人士发表过“如何启蒙孩子艺术素养”: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即使是去睡觉,也很好!
我反对这个观点。
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维护合适的行为准则,是尊重环境最基本的要求。
家长在展览馆中只顾着自拍或自己看自己的,任由孩子吵闹、奔跑、饮食,不约束孩子的高谈阔论,都是粗野不雅的行为。
可以接纳孩子本身不可控性,但掌握分寸的力度、约束手段就在家长手里。以逛游乐场和动物公园的状态去逛博物馆,极不尊重环境和他人。
在公共场所里脱鞋、换尿布、卧躺……实在不雅呀。(行为本身没有错,但……)
专注力,不是自发形成的,有一个不断培养、调整、巩固的过程,因应不同孩子、不同的家长、不同的阶段需要做出不同的安排。
好开始,有秘诀?
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观念“看展览就是安静时间”,先不去管——我们要看到什么。(只有当孩子安静下来,家长才有可能做出适当的指引)
当孩子出现躁动时,尽快把孩子带离现场。孩子或许不理解馆内规则,我这样说:“我们到天空下面跑一跑!但是,有屋顶的地方不可以。”
孩子和家长都不能太劳累;
从已知的、日常生活入手——经历过的、听说过、书上看过……带孩子看看实物和系统;
停下来关注几个细节,并支持孩子反复看一个展品。这样做,比走马看花更有价值;
在博物馆里讲故事,可以延长专注的时间——就眼前的展品,用故事形式向孩子介绍;
动静要结合:当孩子在馆内出现疲态,可以带到户外活动,也可以带孩子到餐厅休息和用餐,到书店看看玩具,进而调整精神状态。
尊重孩子关注的任何细节,用孩子的视觉去感受,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入门石;同时,也让孩子尊重家长的选择,即使孩子不喜欢,也可以陪妈妈去看看。这是相互陪伴、理解的过程。
好好利用博物馆提供的免费资料,留作纪念和学习——票根、宣传单、导览地图。
在馆内给孩子买一点小礼物,对他来说意义深远——相关玩具、文具、小书签、明信片、专题书、纪念品。或去咖啡店享受一个下午茶。
入门前,提出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和目标,比如:分别纪录三种不认识和三种认识的动物名字;寻找三种比大象还巨大的展品;(下一篇,我们细细谈)
离开后,要以阅读、讨论、创作去延续学习。找到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孩子;就孩子关注的问题、细节开展讨论;对大一点孩子,可以设计游戏和作业,和孩子一起完成。这样,以抽象的参观为起点,用具象的成果来提高延续下去的自发性。
综上,入门秘诀:
安静下来,
慢慢走,
细细看,
下期内容,一起探究——如何看?怎样看?看什么?
下一期预告:是什么,让这个孩子着迷?
广州好地推荐: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地址:广州中山大学(海珠区)马文辉堂内
非营利的高校博物馆,建馆超过80年,现在对外开放。主要是动物、昆虫、植物、化石标本,整个场地不大,玻璃柜陈列为主,很适合低幼儿童。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唯一的省级综合博物馆)
地址: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内,周一闭馆
“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展馆是亮点,地质地貌、矿产、宝玉石、中草药、陆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古生物等7个主题展览。临时展览,可关注省博官网和公众号查询
早期文章:
六岁男孩喜欢战争题材,参观后有什么书单:带上男孩,回到1945年那场“反法西斯”战争的“制高点”,体会生命旅程吧! 点开看看
不懂美学的妈妈,怎样和孩子一起看展,点入看看梵高,从爱丁堡到广州|一对母子为印象派着迷上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