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没有预习,孩子这一趟是白来了|逛卢浮宫前准备点什么

杨二妈 游乐学团
2024-08-04

八月的巴黎之行,所见所想还在消化中,动笔写过几篇感受,都是花絮而已。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获,是我们此行中最大的惊喜,回来两个月依然在日常中发酵着。


逛卢浮宫的那天,前后超过8小时大人小孩都累瘫了。这几天看照片,却感触良多——逛卢浮宫的时光里,实在太惬意了。我想,除了掌握逛展策略之外,更感激孩子和我出发前的大量阅读,我们才能像“预习后才去听课”一样逛着博物馆。当孩子走到一幅一幅熟悉的作品前,那种愉悦和兴奋是过去努力最好的回报。


此文分享:出发前巴黎,我们做了些什么?



卢浮宫博物馆


卢浮宫是巴黎不容错过的景点,每年超过850万名参观者。几次路过,我们都看到长长排队入内的游客,无论早上还是下午。

提前网上购票,能省下很多时间无论入馆还是展厅,都成功躲开最高峰时段。


我问过一些逛过卢浮宫的朋友:“最深印象是什么?”

无独有偶的回答都是:“蒙娜丽莎呀,那人多啊!”

朝拜《蒙娜丽莎》的人潮为了近距离看一眼,我们三次溜进来


从弗朗西斯一世到拿破仑、密特朗和贝聿铭,这座兴建于800多年前宏伟建筑,随着法兰西的命运经历多次演变,如今它汇集成一万一千年的文明和艺术的宝库。无论怎样,去一次都不可能全看完。所以,参观卢浮宫一定有所取舍

开始之前,要做好时间安排孩子拿着免费的中文地图,为两个妈妈开路


问题来了,孩子怎带路?知道看什么吗?

出发前,和孩子一起预习成为“逛伟大博物馆的必修课”。

出发前,连续两周的亲子阅读时间我和孩子面对面,一起看书、一起讨论……


关于卢浮宫的阅读资料和介绍很多,确实需要提前筛选和了解。幸运是去年《卢浮宫的创想》展览中,我们便开始对这个博物馆有所了解。而卢浮宫馆内的导览器,没有中文音频,也为“看得懂”带来更大难度。


我们提前阅读,成为必要之选。

卢浮宫|孩子爱看展,妈妈做准备(戳入看)


入门版阅读推荐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

只看一本,我推荐这一本。

图文并茂,文字段落简单明晰,是轻阅读

内容:卢浮宫各馆建造和发展;

选了31幅最经典的作品来介绍;

馆内服务指引、常见问题解答……



艺术爱好者阅读推荐

《初见卢浮宫》

这是艺术爱好者中野京子的作品,她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分享了17幅作品。出彩之处是,她不是单独分享一幅画,而是从一幅作品中延伸作品历史背景、相关作品和作者生平的故事。对于不了解绘画历史的参观者来说,作品能变得更丰富立体,可观性更强。


大龄儿童阅读推荐

《疯狂艺术史》两册

即便这是一本漫画书,但是孩子不容易完全读懂,其原因是涉及专业术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作者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和我们进行一场艺术探险之旅,有耐心的孩子可以跟着他们脚步去了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鲁本斯、伦勃朗、华托……还可以溜进卢浮宫、看看路易十四的生活和讨论一下《蒙娜丽莎》失窃一事……换一种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谈谈艺术,这本书真是不错选择。


儿童艺术启蒙推荐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故事》

此书以时间为轴来介绍西方艺术,从最早绘本《野牛图》开始,到哥特式、文艺复兴、印象派、二十世纪的各个流派,图文并茂、专业名词、分类清晰,这是很好的启蒙读物和很好的艺术工具书。书中的几十幅作品,也能在卢浮宫看到真品。


逛展之后,爱上绘画,推荐看专业画册:

伟大博物馆系列之一《巴黎卢浮宫》

这是《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之一,高清大图+精要点评。卢浮宫实在太大,别说看完作品,连走完所有展厅都不容易。即便像我们一天走了八小时,看得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们都爱上卢浮宫了。回来以后,阅读就作为消闲,我们一家人常常坐在一边翻翻画册,继续聊聊关于卢浮宫的那些事。


必须了解的一个人:

贝聿铭

他是中国人,他出生在广州;他是苏州名门望族之后,他是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他是一位美籍华人。去年台湾之旅,我们也带着孩子看他的作品,也是我们旅程的重头戏。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他和他的团队花了9年时间,把卢浮宫40公顷的区域重新划分空间: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的使用面积增加5倍;向游客开放空间增加13倍;利用通道和玻璃幕墙让地下采光得到改善,他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成为博物馆主入口和新的象征……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讲述华人奋斗的故事。


贝聿铭在国内及港澳台作品: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新馆、香港中银大厦、澳门科学馆、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


如果很累,不想读书,推荐看一部记录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共12集,每集40分钟,分别从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和演进出的历史事件,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分享讲解,同时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


不难发现,预习并不限于孩子,家长的预习显得更重要。


你会说:“没有时间看书……旅行就是轻松溜达。”

然而,去过卢浮宫的朋友都清楚,去逛卢浮宫根本不是轻松的选择。


一是人多;

二是地大;

三是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什么都不研究,走一圈就足够孩子累瘫了。

情绪不好,孩子会因此讨厌逛博物馆这样的体验。

这样一来,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就是受罪


我们说预习,其实是有所准备,不是什么书单。家长们应该从自身出发,为更有意思的旅行做出准备。


学美术的潼妈,她出发前的“预习”和我家阅读不一样:以画册临摹素描,她在画笔下“游历”巴黎,又一笔一笔溜达了卢浮宫的一个又一个雕像。


立足在自己的兴趣点和能力之上

为孩子出门做好准备

孩子看见自己妈妈的参与方式不一样,也能有效激发内在认同感,愿意更多参与和发掘自己的兴趣。潼妈所准备的,是她感兴趣的、和学习工作相关的、有个人优势的知识范畴。


听听,她们在聊:

这雕塑是谁做的?

这人头是谁?

光从哪里射过来?

影子投射在哪里?

正面和侧面那个好看?……


半年前,她开始学习临摹,定下巴黎之行时,她开始密集画画……出发前,她把自己的素描作品用手机一一拍下。到了卢浮宫后,她和潼潼把自己画过的原版作品一个一个找出来,然后合照打卡。


这打卡法,从她们身边走过的游客都羡慕不已。


妈妈带着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所谓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熏陶,大概也如此!

无论阅读、绘画、音乐、文学、数学、运动……


养育孩子,其实是:

八仙过海,各施各法,各显神通!

潼妈和我是好朋友,也是出行的好伙伴,她喜欢听我讲故事。其实,我常常在她们身边听她和孩子聊作品,我也收获颇丰。她总是从孩子喜欢的作品入手,和孩子玩“看图说话”“猜一猜”“想一想”的游戏,接着又和孩子聊聊构图、谈谈笔触、说说自己喜欢画家和作品……


我很感激同行的伙伴们,我们总能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和缺点,也带着善学的态度从对方身上收获知识和视觉。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喋喋不休地说教,而应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如此重量级的博物馆之中游荡,孩子容易走神、迷失、乏力、不惑、厌恶……都是正常,除非我们提早给他们准备好养分,帮助他们内在的小宇宙激发出来!


卢浮宫官网:https://www.louvre.fr 更多了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游乐学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