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穿越在中世纪的时光隧道里|遛娃英伦行,约克篇
约克郡(York)导读:
约克郡是英国东北部一个行政区域,我们所到的“约克”其实是它的首府所在地古城,是伦敦到爱丁堡的交通枢纽,也是仅次于伦敦的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
它凭什么超越了“爱丁堡”呢?
伊丽莎白女王的老爸说过:约克的历史就是英格兰的历史。
荷兰人在美洲开辟殖民地,以自己国家首都命名为“阿姆斯特丹”,后来英国人把荷兰人打败,地盘抢过来后改名,据说大伙们因为思念家乡,改名"New York",直译“新约克”,它就是今天的纽约。
不得不承认,约克的江湖地位。
约克古城,曾经是英国的首都,拥有着2000年历史的一座城池。
它的建城可以追溯到公元71年,经历盖尔人、罗马人、央格鲁人、丹麦人、诺曼底人的管辖,它也曾经是罗马在大不列颠的首府所在。它现存千年历史的城墙,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中古街道,中世纪的建筑群,罗马人浴室遗址,维京人生活过的遗址。
可见,约克是一部浓缩的大不列颠历史宝典。
好比一本“英国简史”的城市,带孩子怎样游历才轻松愉快呢?
对我们来说,都是早早起床,都从步行开始,一步一步去读。
早晨的窗外,湛蓝的天空下一层一层的云霞,连孩子都心动,拿起相机去捕捉。
但是他说:不看霞光,只看树影。
摸着黑出门,是弥补孩子早早睡觉的光景。而那时的城市,刚刚从黑暗中走出来。
上图是登城口,这个称为“Walmgate Bar",是统治者进入城内的主要入口。还有五个的入口分布在其他位置。
约克古城,原是一个四方城,周长5公里,现在遗留下来的城墙已经不成四方,历代管辖变更,城池也在改变。
随着天越来越亮,眼前的景象越来越亲近。
在不同角度去看,远远,近近,前前,后后。
用步行丈量着这个老城,让我想起《丈量世界》里的洪堡,他用实地考察去认识世界。
几公里的城墙上,就只有我们母子俩。洒脱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唱着,时而说着。亲密的时光里,我们相互分享着,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里的一切。
身临城墙,孩子首先体会防御功能,他一路跑一路演,怎样发射弓箭,怎样使用投石器。
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要防御”,“怎样防御最好”,“罗马人为什么跑来这里”,“维京人怎样打败罗马人”。
离开时,发现这个牌子。狗狗可以坐火车,为什么被禁止上城墙呢?
最后,我们相互认同的想法:城墙上没有厕所,遛狗存在卫生问题。不知是否?
常说“遛娃”,其实常常是孩子“遛我”。我总是不认路,总是没有方向感。两人出门,指定一个目标后,大多数是二毛看着地图来带路,当然孩子带路常常也是会走错。走错就走错,错的路上也是各种好风光。
约克古城,才5公里的围墙,可想而知多么小一个地方,可我们到的景点不多。
我们反反复复,在城墙上、在街道上走啊走啊,路过教堂,路过立艺廊,路过那些著名的街道。然后,孩子却带着我,一次又一次,回到他所喜欢所关注的地方。
就是这样漫步,围城之内那属于中世纪的灵魂,教堂、堡垒、老宅,老街,老店,深深打动着我们。
最震撼的是:约克大教堂,欧洲现存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和德国科隆大教堂齐名,耗时200年建成。
站在教堂门前,面临70米高的双尖塔、尖拱型窗户、飞梁扶壁、复杂的雕刻、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宏伟庄严又华丽优美。
那天,我们先偶遇了一场盛大的圣诞圣诗排演,一场动人的音乐会,圣诗声悠扬,管风琴回响。
宗教的仪式很神圣,尽管没有看懂,但是能感受现场的场域。每一个孩子手上都拿着流程表,在老师和牧师的指导下,一首一首演唱着,独唱、合唱、和音,歌曲结束后读一段圣经。比较有趣是一段鼓乐和舞蹈,大概是冲破恶魔阻挠,最后胜利的情节。
孩子们,有小学生和中学生,纪律不算严格,也不算松散。中学生们,发型和穿衣服打扮,风格各异。
除了排练的老师和学生,现场就只有四五个游客坐在下面欣赏,我和二毛是唯一从头看到结束的观众,前后超过2小时。
结束时,牧师走过来向我们点头问好,二毛害羞的微笑,这样的相遇对于在异乡的我们来说,格外温暖。
我自己经验是:让孩子自然发展,他能主动向你表达。
一, 孩子是否能理解和接纳会场规则?
二, 孩子是否愿意安静待在特定环境里?
有这两点足够,有机会就带上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
无需过多考虑他懂不懂?规则是否压抑了孩子?他是否能吸收其中音乐元素?他有没有反馈?怎样好好引导?
二毛很小就开始听音乐会,都不是特意为他而去。因工作便利,我们有机会去看很多演出,正式和非正式(大剧院、小剧场、餐厅、机构年终汇报演出等等),传统和流行(歌剧、交响乐、独奏会、话剧、粤剧、杂技、爵士和摇滚)。孩子从小能接纳规则,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会沉默地从头看到结束,但几乎都是毫无表情和毫无反应。
身边朋友常提出很多质疑:
太枯燥,太压抑!
孩子一点都不懂!
现场太喧闹,会干扰内在发展。
倒不如带去外面跑跑步。
但是,对孩子和我们而言,这只是家庭相聚的时光,并不是音乐时间。
为什么呢?
演出都是周末和晚上,是爸爸工作或工作拓展的范围,毛爸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陪伴孩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孩子还常常陪爸爸去加班,也是个不错的话题,下次谈谈)
我想,孩子的成长首先需要“认识父母的世界”,吸收力量后,才能开始自己的选择。尤其全职妈妈主导的亲子关系,爸爸和孩子之间出现疏离和不信任,不可推卸必定是妈妈的责任。
吸收艺术环境的力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反馈出来。在六岁的时候,孩子已经很明确要学习管乐,而我,直到7岁半才帮他实现学习的愿望。
作为我,高兴在于他自己懂得选择而不是被父母安排。至于他学成怎样,是他和父母继续共同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了。
我们在教堂里,静静坐着,用两小时看一场排练,看到什么、收获什么,我都无从考究。
我不认为孩子只是享受音乐,我更相信他在观察教堂里的一切一切,都无妨。
接着,“罗马人在约克的历史,据说都埋在这下面”,这话引领着孩子,向地下室继续探索去。
让我们触目惊心是,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还有一排一排的石棺。
石棺大小不一,有不同的雕刻,也有一些有彩绘,十分精美,也十分惊悚和诡异。
石棺里,装着谁呢?为什么要装在石棺里呢?这样越堆越多怎办呢?什么时候装进去的?这样有什么用途?
和孩子参观,我从不必急于寻找答案,讨论会更有趣(我确实没有能力随口回答孩子的发问)
一、讨论的指引和方式,寻求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都重要。
二、关于历史的很多问题和解析本身,都存在很多种可能,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其中一个被普遍认可的,但是被普遍认为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出行前,我会提前阅读大量书籍。在行程中,以自己理解的能力,向孩子介绍一些历史、文化、宗教的背景,同时一起回忆同样形式在其他地区、其他宗教里的不同方式。
石棺之后,木乃伊、兵马俑都成为了近段时间最喜欢的话题,孩子梦想着去盗墓。
老城里,对我而言最惬意的其实是老街,狭窄街道,纵错交杂却成体系的老房子,貌似老店的商家,大大小小的橱窗,还有络绎络绎不绝游人。
著名的咖啡店,门前排着长队,我们会透过橱窗去看看热闹。
路边,很多卖艺人,唱着各种歌。
临近圣诞,整个城市也渐渐进入状态,花环是最优雅的存在。圣诞花环会挂在家门上,用冬青树树枝编织而成,据说它能辟邪,还有树枝上红红的小果实,竟然是真的。果实红得很剔透,却很脆弱,不敢用手去摸。而像南瓜灯笼的大红果,也是真的,它皱着皮,幽默地混进队伍里。
市集中段,架起圆锥帐篷,供走累的游人歇脚、烤火,还可以来一杯啤酒。
一群不认识的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自己的咖啡啤酒,咬着面包和香肠,暖烘烘的帐篷内十分有趣。
结束
我们的约克,只有三天,很多错过,也很多收获。
即使在大农村里迷失,在马路边拦车,都是如常的心情。
两次错过约克市立艺廊,无缘城堡博物馆和约维克维京中心,没有到克利福德塔。
在偶遇的周杰伦结婚古堡里,我们穿梭在古典艺术的殿堂,新古典主义的壁画、肖像画、风景画、宗教画、雕刻、塑像,目不暇接。
入住的酒店是老宅,和孩子好好吃了一次晚餐,除了食物做得不好吃之外,那里一切都很完美。
整个城市的屋顶都停留着鸽子,公园里跑到身边的松鼠,都是我们每天快乐的源泉。
我们的约克,只有三天,匆匆,也漫漫,错过和收获一样珍贵!
一样的行走,有不一样的节奏。
这么值得期待的城市,长久的历史,多样景致,好像一本厚厚的书。我们的游历,就是轻轻翻开几页,看个前言,看个目录,找出其中一章能读懂的,然后好好读读而已。由表及内,从城墙到中心教堂,又从教堂走上城墙,重重复复走了许多路。我总是相信,日后会再来,所以不赶路,也无须不赶点。
离开约克,我们将继续北上。
到达爱丁堡时,好比另一段文化之旅的开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