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画,是绘本和纯文字阅读之间的那个台阶|让孩子没有压力去享受阅读

杨二妈 游乐学团
2024-08-04

在我们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亲子阅读,他或许什么都不懂,也不回应,但是给孩子读书,就是亲子间亲密的时光。

家里有独立的小空间、随身总是带着小读本、每周都会去图书馆和书店、孩子睡觉前电视机从来都是摆设......即使这样,我的孩子在入学一年级前,还是个“文盲”,他无法独立完整读出一段话来,因为他没有系统学习过汉字。

即使是小“文盲”,他依旧手不释卷,他喜欢一切绘本——图画书,从恐龙到动物世界,从“封神榜”到历史,乃至从文化到科技的百科书。因为阅读习惯很好,我从不强迫孩子去认字。

所谓“不系统”识字就是:简单的字和词有时会不懂,却不影响他理解全文和段落,但让孩子完整读出来就会出现困难,看得懂,读不出。因此,孩子不愿意看字特别密集的书。

小学后,全新的阶段,孩子开始不看绘本了。

有一天,孩子对我说:“我的邻位在看《上下五千年》,我翻了一翻,完全看不懂。”

“哦,很难明白吗?”

孩子接着说:“字太多,又根本没有图画,怎能懂呢?”

我想,“文盲”问题来了:成长让孩子急需摆脱幼儿园的阅读模式,他期待自己像其他同学一样,也能读读只有文字的书。

但是,识字量和段落理解力是他的障碍,那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家长这样做,或许令孩子厌恶阅读——

一、反复考核孩子的阅读能力:“读给妈妈听”“点着字来读书”“这本书讲什么内容”

二、家长指定读物:“必须看注音读物”“必须看有营养的书”“必须看学校指定书”


我家孩子慢,用一年半时间,通过大量看漫画,却轻松跨越了“绘本”到“文本”的那个台阶,孩子之所以能轻松并持续去阅读,关键是阅读本身能带给他无限乐趣和收获。

正文来了

以下阅读推荐,主要针对入小学后还没有建立起独立阅读习惯的孩子,幼儿不大适用。


阅读的大前提:身体和心,要静下来!

愉快的阅读,不应该有压力,不应该计较效益。

《三毛流浪记》《西蒙的猫》,都是黑白线条画的无字书,经典读物,喜怒哀乐都在幽默里,表达很含蓄,篇幅不长,但有别于绘本的表达方式(妈妈无法去讲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无字书的阅读,主要培养耐心,它能打破认字障碍的压力。而独立翻完一本书,对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这类书目可以作为独立阅读的开端。



只认识一丁点字量,就可以读出的乐趣

很多家长认为,绘本不是书,漫画不是书,杂志不是书,这样的观点是狭隘的。

《父与子》《阿达姆松》,同样经典读物,这两本需要懂一点字,看懂题目和简单对话,才是笑点所在。漫画不适合讲故事,这样的引导,必须锻炼孩子自己看故事,自己探索阅读带给他的乐趣。而一年级孩子,这样的字量,也是没有压力的。


字懂得多一点,推荐故事性更强的

经典漫画,也是很有营养的读物。


《大笨熊巴纳比》一套十本,文字精辟,两个版面一个短故事,幽默点和孩子很有共鸣。孩子看懂后会一边看,一边笑,五星推荐!



《多多的笑园生活》,小学生校园题材,一版面一个独立故事,对于安静独处时间不够长的孩子,能减少阅读压力。


《绝对小孩》1和2,这是一套专门“挖讽”父母的漫画,很多画龙点睛之笔,是家长自我娱乐和自我反省的好选择。(五星推荐,家长自己阅读)

这书我一直收起来,并不推荐孩子看,它太损害家长权威。而我孩子,最终自己在书架上搜索出来了。

看冷幽默,人会变得幽默吗?

我的孩子,好像给了肯定的答案。他自己默默阅读完,反复看了几次,常常一边笑一边看,有时也会告诉我逗笑话。孩子没有因此变得反叛和难缠,相反在日常问题的冲突和交流中,越来越幽默应对了。

我想:看漫画书最大的收获,首先是变得幽默,其次是认“字”量快速增大。


如果说,以上是入门,以下就是进阶


对比《丁丁历险记》,我觉得《杰米历险记》(一套18本)内容、情节、逻辑和画面都简单一点,比较容易入门。

一本书讲述一个完整故事,要完整独立阅读需要静下来的时间比较长,要完整阅读后才能找到乐趣,相对上述推荐是提高一个难点。



比利时漫画家的《幸运的卢克》(第一辑十本),美国西部牛仔的侠客故事,充满历险的正义战斗,主角卢克是机智勇敢,反面人物多为历史上真实人物,故事背景是美国各著名地区。有一定历史和地理基础的孩子来说,更有可读性,更有共鸣。(二毛推荐)



全球超过2400种报纸连载过的一套《卡尔文与霍布斯虎》,是四年级的淘姐的推荐,二毛一看就入迷了。

二毛说:卡尔文是个倒霉的小孩,他竟然在家养了一只老虎,一只真的老虎,他们是好朋友。

卡尔文的这个状况,和我家孩子还真像,他把自己心爱的玩偶幻想为富有生命和智慧的动物,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探索宇宙,一起实现暂时不能实现的梦想。

至于,漫画背后深刻的批判精神,我们就不必讨论了。



《丁丁漫画》的作者另一套得意之作《神奇4小侠》,也是一部少年历险漫画,一本一个主题,篇幅比较长。本人觉得画面比丁丁简洁一些,适合七八岁小孩。奇怪的是,和丁丁一样,二毛很不喜欢这套书。

我觉得孩子有自己的喜恶,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尤其在课外兴趣发展方向上。而很多所谓的喜恶也是暂时的,家长不必多虑,而应该多观察,多指引。



韩国人写的漫画,我感觉比较明快,更符合学龄孩子的审美。一套关于历史百科的《啊哈。。。》系列,是兴趣入门的百科书,它编排简单,可以打开厚重话题的兴趣点。(多次推荐了)



各个国家《。。寻宝记》可以根据出行,给孩子选择,让孩子对目的地有更多认知。

国内也出版了中国各省《寻宝记》,可以找找看。



《幻想数学大战》被很多家长批评,但无疑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新思维,这套书在韩国曾经取得极大的成功。涉及《自然数之王和分数封印》《圆周率》《数学的极限》《毕达哥拉斯的定理》等20个话题,适合初中以上的孩子。

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老路,尤其当下面临充满刺激和诱惑的社会风气下。孩子的学习之路,也可以尝试很多新的方式。


法国益智侦探游戏,一套三本。一边陈述故事,一边以破案线索出题,涉及数学、空间、逻辑等游戏,有浅有深。文字不多,推荐给喜欢数学的七八岁孩子的入门小说。



还是不爱看书,通俗文字又何妨

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喜欢打游戏和玩手机,不要错过利用“喜欢”的游戏漫画,建立最初的阅读习惯。

《植物大战僵尸》之科学漫画,这套书不算好书,但至少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没有暴力,没有不雅的语言,比打游戏和看电视一定优选很多。它用轻松的方式讲一点知识,每一个故事都用“知识卡片”总结。

秘诀:千万不要买一套,要一本一本来买,让孩子认真看完一本再接着看一本。说到底,这些书都是个引子而已,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一本阅读带来的兴趣,让孩子愿意接纳去逛书店、逛图书馆、看相同类型的其他书,让完全不主动阅读的孩子找到阅读共鸣。迟延满足,会促进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上觉得幼稚,试试看深一点的题材


法国年轻漫画家和美国退伍老兵阿兰在街头偶遇,一见如故。《阿兰的战争》一套三本,漫画家耗时十四年,用水和中国墨画出老兵关于二战回忆的三部曲。一个十八岁的孩子经历着二战,亲临战场、经历无数次生离死别磨难,卷入战争中的无奈和反思,部队生活的点滴,朴素平淡的第一人称表述着,让读者多一个角度认知二战。书中有涉及一些青春期同性和异性性萌芽的一些认知和探索,家长可以酌情选择。(初中男孩,估计很适合)


开启的桥梁书——有趣,才是根本。

当孩子阅读文字速度和理解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漫画书到桥梁书之间就是一个自然转变的过程,会在一段时间里交替进行着。

桥梁书的选择,要符合孩子的认知和兴趣需求。例如以上两本,都是情节简单和捣蛋搞怪。

孩子不会一下子爱上“成语故事”“古代传说”“品德教育”之类的主流读物。父母的功利心,很容易被孩子洞察。


相信孩子的自主选择

寒假期间,因为老师的推荐,二毛一口气看完郑渊洁的这套童话书,然后对我说:这个人的书以后可以不用看,写得太幼稚了。(连续两小时就能看完一本书)

郑老师的童话,曾指引我走入文字的世界,我看的第一本小说就是《皮皮鲁外传》,那时的我,也是小学一年级,怎会幼稚呢?

于是,我重读一次,才发现:隐喻太露骨,文字功利心太强。(好好学习,互相帮助同学,爱护弟弟妹妹,坦白讲,这是品德课的内容,不是课外书。)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绘本,没有百科书,没有电视电影,没有多媒体,只有在能读懂的小说里找到美好的童话世界。

而不可否认,今天的孩子们,无论视野和认知水平,都大大超越同一年龄阶段当年的我们,阅读的选择,可以从孩子自身的兴趣点和新时代动态中去选择。让一个初中生独立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很为难的事啊!



自由选择下,流行文化向孩子入侵——

反思一下,郑渊洁的皮皮鲁,就是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


而现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几乎人手一本《查理九世》,这就是当下的潮流。我的孩子顺其自然就接触到,它也开启小说人生——合理即存在,存在即合理。

它讲述一只狗和几个小学生的冒险生活,小说穿插光怪陆离和天荒夜谈的情节,每一个人物代表一类孩子的特征:乖学生、成绩差的调皮孩子、脾气古怪的技术控、比较笨性格好的小胖哥,然后由一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狗狗带领着去冒险,一整套二十多本,就是一套连续剧。另外,每个章节有一个小游戏,比较简单,这部分内容可以忽略。

很多家长都严禁孩子看这类型的书,理由是:没有营养。

我认为,《查理九世》堪比琼瑶、金庸小说,只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一个阶段性读物而已。它的营养,就好比快餐,至于吸收情况,就得看各人的体质吧!

我回忆,自己小学六年级那年,得到一个大姐姐的眷顾,获得免费借阅琼瑶小说的途径,沉迷了整整一年。当我看懂言情小说的门道后,就再也不看了。

而那年,大量并集中的阅读量,有效提升了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这之后,才能逐渐接触现代文学。

我环顾身边的朋友,在成年后依然享受阅读的人群里,年轻时都沉迷过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几乎无一例外。

因为文字很浅,可以“泛读”,孩子需要在没有学业压力的时候充分体验泛读的快乐。

这是从浅到深的一个过程。



培养独立思考,经典阅读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中文系毕业的朋友来我家,常批评我:只看一些流行书籍,不能好好读读经典书吗?

作为成年人的自己,十分清楚经典阅读是很吃力的事,除非话题是感兴趣和需要的,否则很难读下去。更何况一个孩子呢?

但是,经典阅读蕴含着智慧和见解,在故事和文字里散发高于生活的优雅、生动和有趣,能读懂经典文学,大概就能读懂生活了。


我认为:孩子的经典阅读,需要陪伴。


同一个寒假里,老师阅读指引的另一本——《牧羊猪》,讲述一只小猪要改变命运的励志奋斗史,文字简洁、有趣、幽默,但孩子阅读理解的能力差,导致不能一气呵成完成阅读。孩子几天里,断断续续在看,看得很慢,总是沉默着,皱着头皮在看。

于是,我把小说也看了一遍。

我说的陪伴,不是读给孩子听,而是能够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

有效的讨论前提:提问,是关键。

在阅读后,孩子拒绝和你讨论问题时,请你反省一下:是否提出太多开放性的问题,导致孩子无法回答:“故事讲了什么?”“看完有什么感受?”

很多十岁左右的孩子,都无法清楚表达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无法在看完电影后清楚讲出电影故事,无从讲起在学校里生活点滴。

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告诉家长,往往是孩子们——不知道怎样表述出来!

有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有很多提问关键和技巧,推荐家长阅读。

对于低龄孩子,有指向性的问题,更容易打开孩子的思路!

农场主人运气太好了,好像中奖一样,是吗?

那小猪刚到家,心里估计很害怕?

交上朋友安心一点,但不会干农活,它还是有焦虑,是吗?

在孩子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没有达到时,太多开放性的问题,增大沟通压力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回答,不愿意交流。

几次讨论和聊故事后,二毛才能清晰小说的脉络,空闲时间又开始自己去看书。

独立看书,睡前讨论,这两个过程交替进行着。直到假期结束时,孩子对我说:妈妈,《牧羊猪》我看了三次,才能看明白了,这本书,很难懂,不过很有意思。

作为妈妈,我当然没有很傻去追问:看明白什么呢?

因为,通过这本书看明白什么都不重要,难得的是孩子坚持并反复去阅读,最后有自己的感概。

我想,培养阅读的兴趣是长远的考虑,不必在意短期收获什么,保持热情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身陷应试教育的漩涡中,同时发展兴趣爱好,这两者并不冲突。漫画和流行书籍,也可以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只要孩子保持着求知的热情。


总结:

1、家长推荐阅读应该:合乎年纪,合乎能力,合乎趣味。

2、漫画和通俗文学,可以是孩子轻松从绘本过渡到文字阅读的台阶之一,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3、精读,应该一步一台阶的推进,陪伴是关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游乐学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