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把手教你辨识CT/MRI上脑结构之一:一秒钟识别中央沟

鼎湖影像 2020-0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医脉通神经科 Author 李凯

↑↑ 点击上方“医脉通神经科”关注我们 ↑↑

作者: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李凯医生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转载请务必于文首注明作者和来源“医脉通”。


神经解剖之难,让每一个新入科的童鞋都叫苦连连。当年自己也是看了就忘,经过这么多年,才算打下了一点点基础。但光是背过那些生硬的解剖知识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融汇贯通的应用于定位诊断,眼明手快的在CT/MRI上准确的辨识还需要不断的实践。这两天我们就再回归下基础,让你可以一下子就信心满满的说出哪里是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岛叶,以及上面最主要的脑沟回。

 

我知道很多同学当然不满足于此,区区脑叶哪里能体现水平,还有那么多精细结构,什么永远分不清的海马、齿状回、海马旁回还有一堆读都很拗口的东东何时才能记住,不要急,我们一步一步慢慢来,饭总要一口一口吃不是?

 

这准确辨识脑叶,看似简单,但我在临床上观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眼精准识别的,特别是在半卵圆中心层面,经常有人额叶、顶叶分不清,有时角度一歪,枕叶也混了起来。不少人似乎是凭感觉,觉得这块靠前,应该是额叶吧,那个如此靠后,应该是枕叶吧,这种感觉哪里靠的住?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分清额叶、顶叶的边界——中央沟

 

先上图。



点击可查看大图

 

如果您能轻轻松松的说出沟一、二、三,和回一、二的名字,说明辨识额叶、顶叶,中央前沟、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这几个关键结构是没问题的。

 

谈到这,感谢一下大学里面的断层解剖这门课。虽然当时的知识学过即忘,但书还在。日后进了临床,每有困惑,拿出来求助,必有满意答案(当然里面的脑血管分段还是要吐槽的)。

 

辨认中央沟是分辨脑叶的第一要务。书中列了八条大法,到现在我都不能背全。但最关键的三条基本上就足够了:


➤ 1. 中央沟(沟二)较深(轴位上看就是比较长),前有中央前沟(沟一),后有中央后沟(沟三)与之伴行。

➤ 2. 中央沟与中央前沟间为中央前回(回一),中央沟与中央后沟间为中央后回(回二),通常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
➤ 3. 中央前沟与额上沟形成倒T形,顶内沟与中央后沟形成J字形(其实是个扁扁的J [左半球像J,右半球的J钩的方向要镜像的看],或者说是歪了腿的T)。


倒T和J似乎有点抽象,我们来两个图展示一下(谢谢小编建议)。


这个是倒T,左边是原始图,右边用大大的黄色标识描了下: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下面这个是J形,左边是原始图,右边同样黄色标记:


点击可查看大图


额叶是半球最大和最前面的部分,最前面的额极、底部的眶回这些自然不会与其他脑叶相混淆,但后部和顶叶关系密切,特别是各个医院扫描倾斜角度(学名叫解剖基线)不一样,如果凭感觉经常会在上图中的沟一二三、回一二的附近出错。

 

下面随手给个图(重点看左侧半球吧),大家练成一秒钟识别沟一、二、三,回一二的火眼金睛了吗?特别是B层面,沟X是不是很像中央沟?



点击可查看大图

 

即便把上面三条背的滚瓜烂熟,也难以说随便给张图就可以一眼识别。免不了要参照旁边的层面,甚至有时候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片相互比对。

 

就拿这个图来说吧,之所以连给三个层面,是因为A层面虽然依稀也能看出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三沟并行,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但终究觉得不是百分百保险。然而C层面,那个左半球倒立的不完整的T赫然把答案扎扎实实的告诉了我们,病变老老实实的依中央沟为界,主要累及的顶叶。可是B层面,说实话,单看确实不太好定。

 

沟X那么长,会不会中央沟就是它了?不要急,一般医院影像科都会同时扫个矢状位,我们拉个帮手再看看。矢状位如下:



点击可查看大图

 

大家可以看出,矢状位上,病灶里最高的地方,没有越过中央前沟(轴位告诉我们最高层面病灶精准的守在中央沟的后面),那病灶在更低层面也就没有机会侵犯中央前回了。这就可以验证我们对上面轴位A层面的判断。同时,沟X也不是X了,它是中央后沟。

 

PS:今天的计划一变再变,我也是醉了。先是想雄心勃勃一口气把五个脑叶全搞定。后来发现有难度啊,那好我分两弹先写三个吧。然后痛苦的认识到,就一个额叶居然也可以这么啰嗦。哎,没办法,先搞定中央沟好了。我们一起慢工出细活把这个事彻底解决。大家以后就不用一看到网上又有讲解剖的文章,哇,干货!兴冲冲去看,当时觉得真清楚啊!哦耶!我就要变成神经解剖小能手了!可是,过了几天,知识都去哪了?你快回来!

 

PPS:因此我想要把这个系列写成每看一篇,就能帮助大家今后一辈子都不用看这个知识点了。欢迎大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人体断层解剖学. 刘树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6.



|| 投稿吧 ||

医脉通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温馨提示


我们已经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通过评论提出观点,一起开心讨论学术问题~

关注医脉通神经科|随时随地看学术新闻

微信ID:medlive-neurology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医脉通官网,

查看更多学术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