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任总统日:看纳扎尔巴耶夫从炼钢工人到哈萨克斯坦“国父”

今天,12月1日,是哈萨克斯坦全国性节日——首任总统日。


2011年12月,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了对哈萨克斯坦《节日法》进行修改的法案,将12月1日设立为全国性的节日——首任总统日。


1991年12月1日,哈萨克斯坦举行了首次全民选举,纳扎尔巴耶夫成功当选哈第一任总统,领导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及内政外交上取得巨大成果,赢得了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尊重。


从1989年6月当上哈萨克斯坦第一书记,到1991年底成为总统,最终于2019年3月19日宣布卸下总统职务,纳扎尔巴耶夫掌管了祖国30年。从苏联独立出来的中亚各国里,他的国家最稳定、经济发展最好,堪称奇迹。


哈萨克斯坦是重要产油气国,邻居中国是它的重要出口对象,而这一世界第9大国家又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之上。中国社会对纳扎尔巴耶夫不陌生,亲切称呼他“老纳”。“老纳”深知这一巨人邻居的重要性,在独立后的第一个10年就与中国解决好边界、资源、民族等潜在分歧的问题。两国领导人还曾一起唱过哈萨克民歌《都达尔与玛利亚》,歌曲的中文版便是《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在外交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2011年4月8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在独立宫举行的总统就职典礼上亲吻国旗。这是他第四次当选哈萨克斯坦总统。


从边疆农庄到现代化大工厂


法国战役落幕不久,1940年7月6日,哈萨克斯坦乌什克尼尔阿拉套山高原牧场的一间小屋里,降生了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这是哈萨克斯坦的边疆地区,紧挨着中国新疆。这个家庭住在山下的切莫尔甘村,但全村人夏季都上山放牧。


父亲阿比什·纳扎尔巴耶夫曾在富农家当过长工,勤奋又手巧,但东家人财皆毁于集体化。阿比什只好回山地牧场,当时有超过50万只牛羊,一概属于集体农庄。“我是牧羊人的儿子、孙子和重孙子。”纳扎尔巴耶夫长大成名后从不回避贫穷家世。


一年后爆发惨烈至极的苏德战争,未给过于年幼的纳扎尔巴耶夫留下什么印象。他对故乡最深的感触,这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因为斯大林让哈萨克斯坦成为流放之地。


1940年代,全村900多个居民里仅有200余人是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族人,其余是乌克兰人、波兰人、车臣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巴尔卡尔人、德国人、俄罗斯人。


1953年为了播放斯大林去世的消息,村里安装了大喇叭;1954年,村子通了电。大字不识一个、勉强维持贫困生计的父母生活在帝国的蛮荒之地,却支持成绩优异、酷爱阅读的长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当然,牧民夫妇还不敢奢想大学教育。


中苏蜜月期间的1957年,一封交笔友的信件从北京寄到了纳扎尔巴耶夫就读的学校。


经组织上政审,校长将信件翻译稿钉在布告栏上,纳扎尔巴耶夫自告奋勇回信,此后与北京的笔友通信若干次。“因为我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这么向校领导解释。


后来,纳扎尔巴耶夫在首都阿拉木图报考了莫斯科的喀山大学化学系,优异的成绩让他胸有成竹。然而,腐败丛生的录取制度击碎了他的大学梦,父母在阿拉木图没有关系,也拿不出行贿资金。“父亲总对我们说:不要爬!不要动!不要说反对!不许批评领导!”他终于明白,自己接受的教育是无条件顺从政治力量,而父亲是目睹过大清洗是如何蔓延到边疆农村的。


阶层跃升的机会还是来了,那便是进国企当工人。由于二战初期的大溃败,苏联将西部工业地带的工厂紧急动迁,许多厂在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哈萨克斯坦落户,由此诞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卡拉干达州的铁米尔套便是其中之一。18岁的纳扎尔巴耶夫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工信息,铁米尔套正在建设一座全新的巨型钢铁厂,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它的技术学校可为年轻人免费培训冶金技术。


苏联钢铁工人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但被国家捧为工人阶级的“精英”,招工信息一句话更是深深吸引了这位年轻人:“冶金专家是高尚和令人自豪的职业,它是真正的男人的工作,并可获得最优厚的薪酬。”


他去报名了,负责人看到成绩单大吃一惊,这位年轻人是够资格去莫斯科上大学的,当产业工人太屈才了。纳扎尔巴耶夫引用共青团文宣里的一条著名格言回复说:“如果你是一名共青团员,你就应该第一个面对前线的挑战,最后一个享受安逸生活的红利和特殊待遇。”


与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他深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对于无私奉献自身有着宗教般的狂热。此时已处赫鲁晓夫解冻时期,这本畅销小说是斯大林主义的典型产物,但一个外省青年在信息接收更新速度上哪能跟莫斯科的高知家庭孩子比。就这样,他顺利进入兴建中的钢铁厂,并跻身最优先的培养对象行列。


在钢铁厂短暂体验了建筑工人的工作后,他被派去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钢铁厂学习。参与这趟远行的一共有300名年轻人,其中有71名哈萨克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是乌克兰的冶金中心,也是勃列日涅夫的出生地和发迹地。


在这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现代化的工厂:“可以设想一下,一个草原小伙子第一次置身于钢铁厂。周围机器轰鸣,火花像雨一样四溅,好像在朝你身上飞来,落到了你的身上。熔化的铁水在流动,就像灌溉沟渠的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这批年轻人每周学习6天,每天花5小时在课堂学习冶金理论,再耗5小时在车间实习。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18个月。


咱们工人有力量


1959年8月,铁米尔套的钢铁厂工地发生骚乱,建筑工人抗议物质短缺、生活环境恶劣,这些工人继而洗劫了商店,最终遭到苏军的镇压。消息传到远在乌克兰的学员耳中,大家对前途忧心忡忡,流血之地正是他们将要返回的工作单位。1960年的五一劳动节,纳扎尔巴耶夫回到了铁米尔套。


钢铁厂的全称是“马格尼托卡拉干达钢铁厂”,“马格尼托”来自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苏联最大的钢铁厂,位于南乌拉尔山东侧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直到今日,这两家工厂依然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大的钢铁厂。


不过,铁米尔套的居住环境比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粗糙太多,同归来的学员里有人受不了,干脆回到原先的集体农庄。1960年7月2日,中亚地区最大的钢铁厂开工了。20岁的纳扎尔巴耶夫成为了第一批的当班工人,他在开工典礼上向各级领导表演了鼓风炉的点火仪式。


这份工作看似光荣,但工作环境温度超过40度,工人需要在工作时间内穿着厚重防护服,不停地喝补充盐分的饮料。当他用重重的工具引导从鼓风炉口流出的钢水时,他意识到,自己正在亲身经历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读到的艰难与痛苦。


无论在学校还是工厂里,纳扎尔巴耶夫都是做得最好的。一年内他的岗位经历了迅速升级。伴随职位的晋升,工资也在提升,他在1961年已有400卢布的月薪,这在莫斯科都算高收入了。厂区商店的货品丰富度远在全国平均线上,这份福利算是中央政府对1959年不幸事件的弥补。


工作之余他还不忘深造专业技能,参加了卡拉干达综合技术学校的夜间课程,下班后去7英里外的学校继续学习。聪明与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但在苏联要让事业更上一个台阶,还需要一些特殊因素。默默无闻的牧民父母不能给长子带来权力的庇护,却给了他另一样法宝——英俊的外表。


1960年9月,纳扎尔巴耶夫的靓照登载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上:他身穿工作服,头戴宽边毛毡帽。“帽檐之下那英俊的外表、洋溢的笑容、活力四射的目光和洁白闪烁的牙齿,让人联想起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模特,而不是炙热的铁矿熔炉旁挥汗如雨的钢铁工人。”英国传记作家乔纳森·艾特肯如此形容。照片主角也承认:“那张照片让我一举成名。”


照片中的人正以坚毅、乐观的眼神注视着钢铁厂,这篇报道号召青年们奔赴前来。工厂当时的发展也很顺利,开工时只有不到2000名员工,三年内超过3万人。至于这位风度翩翩的男子,在照片发表后不久就成为了全厂的团委书记。没有背景的他,只有以更大干劲、更聪明谨慎的做法来承担新职务。


作为哈萨克斯坦最大钢铁厂的青年领袖,他顺势成为当地的政治明星,入党是水到渠成的事。1962年,他在哈萨克共青团第10次大会进行发言,让台下1000多名代表印象深刻——除了外表与口才,他还敢于批评钢铁工人的生活条件,住房、车辆、医院的资源短缺。


1990年7月2日至13日,苏联共产党第28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图为纳扎尔巴耶夫(右二)作为国会代表进行投票。


1962年,纳扎尔巴耶夫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第8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这是苏东阵营创办的国际综合性青年活动,主要用来宣传其意识形态。有美国左派质疑他不是货真价实的钢铁工人,而是依靠高官父亲才享有了出国福利。对此,他豪情万丈地宣布:“我没有那样的父亲。我只是一名在钢铁厂鼓风炉前工作的普通工人。请看看我的双手吧!”


那长满老茧的手指、伤痕累累的手掌征服了现场所有人,也让他成为大会上的明星。因此,他有幸跟当时全球最大的明星、俄罗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合影。就在一年前,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合影的照片上了《共青团真理报》,他回国后趁热打铁开始在《铁米尔套工人报》和《卡拉干达工业报》上发表杂记文章。


也是在这一年,纳扎尔巴耶夫收获了爱情,与当地供电站的萨拉·阿尔贝索芙娜·库那卡叶娃结婚。萨拉的父亲是一名当地做生活消费品生意的商人,母亲在她5岁就去世了。12岁萨拉就辍学去了当地一个家电厂工作,最终在卡拉干达钢铁厂成为一名电器技师。婚后他们育有三个女儿,分别是达利加、吉娜拉和阿利娅。


当上祖国第一书记


更宽广的仕途降临,上级要求纳扎尔巴耶夫担任铁米尔套市的团委书记,但他却不识相地拒绝了。苦寒之地铁米尔套市因钢铁工业而兴起,钢铁工人在当地有着让人羡慕的超高福利。刚取得的冶金工程师资格让他在炼钢行业有着辉煌前途,更何况新职务的工资还不到当前月薪的一半。


三次受到市委的召见时,他都明确表示不想当官,这让市委书记恼羞成怒。最终,市团委书记将职务给了别人,并对他发了一封记入档案的斥责信。所幸他在政治明星的路上认识了更多高级官员,并寻求到了一位省委领导的支持。该省委领导将市委书记训斥一顿,3个月后这位书记就被调去别省了。


这一风波过去不到一年,新的市委书记上任后,又要求纳扎尔巴耶夫担任市委第二书记,主管重工业。已经谙熟苏联政治游戏规则的他,再不敢抱着侥幸心理抗拒不从了。新工作很忙碌,事无巨细都要管,从批准车间扩建,到训诫酒鬼工人们戒酒。纳扎尔巴耶夫的能力和干劲给上级留下深刻印象,他很快开始担任起原本拒绝的职位——团委书记。


没想到,铁米尔套的团委书记在政治道路上是块极佳的跳板—1963年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这里是全国出生率最高的城市、年轻工人涌入率最高的工业中心。1972年,他成为钢铁厂的党委书记。处在工厂“一把手”的位置上,他看到了苏式工业生产中的诸多弊端:管理混乱、工程师缺乏培训、生产事故极多、生产效率低、职工流动率高……最可怕的是来自莫斯科的“少发工资、多生产”政策。他当时还不知道,这家代表苏联骄傲的工厂在建成之际就遥遥落后于西方了。


纳扎尔巴耶夫熟练运用苏联大法宝——党员带头突击,但这只能在士气和纪律上起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不是工厂自身能解决的,得依赖中央政府的拨款和政策倾斜。他唯有出奇招,才能让工厂疾呼声穿透层层僵硬官僚制度,进入克里姆林宫。1973年6月8日,《真理报》刊登负面报道《一家工厂的真相》,这是他跟一位《真理报》记者合作的结果。这篇文章在铁米尔套领导层遭到激烈批评,但深获工厂基层党组织的欢迎。


克里姆林宫成立以重工业部部长弗拉基米尔·多尔吉赫为首的调查团,浩浩荡荡奔赴铁米尔套。多尔吉赫刚见到纳扎尔巴耶夫,严厉追问他为什么在报纸上写这些事。好在多尔吉赫也是搞冶金出身,对钢铁厂情况烂熟于胸,很快知道纳扎尔巴耶夫所言属实。几个月后,调查委员会发布报告,赞扬了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党委会,承认工厂存在的缺陷来自中央决策失误。


按惯例,苏共中央委员会要对这份调查报道举行听证会,由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主持。苏斯洛夫在会前接见了纳扎尔巴耶夫,鼓励他畅所欲言,结果纳扎尔巴耶夫滔滔不绝汇报了1小时。这次发言触犯了多个部门的利益,他们群起攻击这位不知好歹的年轻人。苏斯洛夫则立即表态支持,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那几位部长。


紧接着,纳扎尔巴耶夫在全苏联走红,他的工厂获得一项庞大的4年建设规划,拨款3亿卢布。谙熟权力游戏规则,加上遇到多尔吉赫和苏斯洛夫两位贵人,他声名鹊起。但这当中的每一步都充满危机,一步不慎就被官僚机器碾成齑粉。


1977年,苏斯洛夫再次召见纳扎尔巴耶夫,把他推荐给了哈萨克斯坦第一书记丁穆罕默德·库纳耶夫,后者为他打开了走向最高权力中枢的通道。纳扎尔巴耶夫先当上了卡拉干达州党委书记,接着在1979年任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1984年,44岁的他开始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政府总理一职。他也成为苏联所有共和国里最年轻的总理。


纳扎尔巴耶夫与库纳耶夫原本情同父子,但在其总理任上,两人产生嫌隙,最终变得水火不容。这期间,他看到沉疴遍地的苏联模式难以为继,但改革意味着触犯库纳耶夫集团。时代变了,库纳耶夫代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老人政治集团,纳扎尔巴耶夫代表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少壮派集团。在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下,纳扎尔巴耶夫一方胜出,库纳耶夫于1987年1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被解除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同年6月被解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职务,彻底退休。


然而,等来的接班人却不是纳扎尔巴耶夫,而是从莫斯科空降来的俄罗斯人科尔宾。此时的苏联境内,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正在兴起,哈萨克人被克里姆林宫的这一人事任免激怒了。1986年12月17日,人们在阿拉木图集会抗议,结果遭到内务部和克格勃部队清场,史称“12月事件”。抗议被压制下去,但科尔宾在阿拉木图越来越不得人心,各种政策进入死胡同。戈尔巴乔夫终于意识到,这次任命是个错误。


由谁掌管哈萨克斯坦,决定权破天荒交给了哈共中央全会选举。1989年6月,牧民之子纳扎尔巴耶夫不出意料当上了祖国的“一把手”,即哈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时值苏联末期,他在这多事之秋带领哈萨克斯坦走向独立,走向重建,前途凶险,任务很重。


来源:哈通社、凤凰周刊


往 期 推 荐就这些?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总理资产大公开
因为这个国家迅速崛起,哈萨克斯坦正渐失中亚区域经济领导地位
好消息!中国游客赴哈过境签时间延长至120小时
索马里还是新加坡?吉尔吉斯斯坦的未来仍是个变数


温馨提示

凡转载本账号文章,请在明显位置标注:转载自“丝路新观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与本账号联系。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

新浪微博:丝路新观察官微

监制:张兴鼎  责编:叶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