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往事】第一个口罩是中国人在中国发明的!



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召开例行记者会,会上,面对记者提出的“个别西方学者称从中国购买的产品都有新冠病毒,‘呼吁抵制中国制造’”的提问时,耿爽直言:

如果有人说“中国制造有毒”,那么请说这种话的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不要戴中国制造的口罩,不要穿中国生产的防护服,不要用中国出口的呼吸机,以免染上病毒。


耿爽何以如此有自信?


据工信部部长苗圩在2月初调研时提到,我国口罩最大产能是每天2000多万只。我国拥有的口罩及呼吸防护相关企业的数量高达16594家。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世界的50%!


事实上,中国不仅具有口罩等相关防护产品的强大生产力,甚至连口罩都是中国人在中国发明的!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伍连德的华侨为了防止瘟疫发明了口罩。



伍连德,于1903年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他是现代中国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史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著名长篇小说《鼠疫》(La Peste),由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真正体现了不为名利、甘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怀。



其中最著名的名言有:


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每当人类面对如瘟疫这样的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去追溯历史,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要去看看前人可曾面对同样问题?前人又是如何寻求解决的?


那就请跟随小编的脚步,看看100多年前,伍连德是如何带领众人渡过当年那场瘟疫的。



1

瘟疫惊现,临危受命

110年前,也就是1910年11月,当时也正直春节前俄国西伯利亚一带肺鼠疫流行。因为在西伯利亚工作的两名劳工住到哈尔滨傅家甸旅馆暴毙,旅馆主人、和这两人说过话、吃过饭的人陆续死去,瘟疫开始莫名蔓延。


这几个人死亡前的症状都是发烧、咳嗽、咳血,死后全身紫红。


顿时,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傅家甸最严重时每天死亡人数接近200人,5000多人去世了……


1910年12月24日,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来到寒冷而复杂的哈尔滨傅家甸。(为什么复杂?当时哈尔滨有俄国人、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等)


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傅家甸尸横遍地、老百姓惊慌不安的场面……



2

中国历史上第一例尸体解剖

资料介绍说:伍连德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外,还到英国著名的医院实习、到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等欧洲一流的医学院进修。伍连德是当年剑桥医学毕业生第一名,也是同届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他的同学很多已经是大英帝国各地的医学支柱。


他要找出原因。尽管当时俄国、法国等国家的医生都认为,鼠疫是经跳蚤由鼠传染人,人际之间并不传播。他个人不同意。因为当时的死者很多是一人,然后全家得病去世的。他认定是飞沫会传染,这是“肺鼠疫”,并要求医护人员戴口罩避免传染。


可是没人同意。阻力重重。他想方设法对一个日本女人进行尸体解剖(在当时的中国,人死了要解剖绝对不允许的,当时的大清法律也明令禁止。)他用从英国带来的中型显微镜察看,化验结果证实:流行在傅家甸的正是鼠疫。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3

第一个口罩“伍氏口罩”诞生

既然是通过飞沫传播的瘟疫,那么就要人人戴口罩来避免。


伍连德首先需要保护的是医护人员。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然后,再加大生产,在确保了医护人员的口罩后,再提供给平民百姓。当时的老百姓把口罩称作“伍氏口罩”。戴上口罩后,死亡率就大大地降低了。


4

首个因瘟疫而死的法国医生迈斯尼

迈斯尼是当时派到哈尔滨协助伍连德的法国医生。但是他坚信这场瘟疫不是人传人,而是老鼠传染的。只要打死老鼠,鼠疫就自然会消失。于是,他只穿白大褂、戴白帽和橡皮手套,就是不戴口罩,去俄国人居住区内的医院为患者检查。结果他到哈尔滨不到10天就染病身亡。


5

“公筷”和“旋转餐台”也是他发明的

更令人震惊的是,原来我们生活中现在采用的“公筷”和“旋转餐台”也是伍连德100多年前提倡的!


中国人习惯一桌上很多菜,一起吃。但是吐沫会传染。伍连德就提出:用餐时在每道菜肴旁放一勺或筷作为公用,公用筷子把菜取到自己的碗中。有些比较远怎么办?旋转!聪明的伍连德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中国人用餐时传播传染病的问题。 


6

得到朝廷皇帝圣旨允许火葬

因为春节期间,中国人的习惯是要团圆。可是人传人的瘟疫非常厉害。怎么办?暂停铁路运行!1911年1月21日,伍连德向清政府要求下令“将京津火车一律停止,免致蔓延”。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傅家甸;向关内征聘医生……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习惯的是土葬。但是当时由于天气寒冷尸体无法深埋,也就是说,腐尸极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于是,伍连德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圣旨允许火葬!1911年1月31日,2200多具染病尸体焚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火葬。


1911年3月1日,当天死亡人数报告为零。一场百年不遇的鼠疫灾难就此打住。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著名记者莫理循1911年7月9日写给伍连德的信可为佐证:“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7

伍连德是首位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人

1913年,他的文章发布在医学顶级杂志柳叶刀《Lancet》上,成为中国史上首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1935年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尽管当时他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诺贝尔奖候选人表中,其“Country”(国家)一栏是“CHINA”(中国)。伍连德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梁启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生平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家庭。


他自幼聪慧,7岁时在当地“大英义塾”学习,成绩优秀,17岁时获取英国皇家奖学金而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和伦敦获得了各类荣誉。他以其关于破伤风论文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伍连德,剑桥大学毕业后,有一天到林文庆的府上聚会,遇到了黄淑琼。



1905年,伍连德和爱国侨领黄乃裳的23岁女儿黄淑琼结婚。共育有三子:长子伍长庚于1906年出生在槟榔屿;次子伍长福于1909年出生;三子伍长明于1911年出生在天津。


伍连德在东北防疫期间,第二位妻子李淑贞,因伍连德长期在东北工作而结识,1925年结婚,育有3女2男。


1937年日本攻占上海之后,伍连德返回出生地马来西亚,同时开业悬壶济世。


1959年出版的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一书序言中,伍连德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他和王吉民先后花费了16年的时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医史》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与成就,维护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尊严。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逝世,享年82岁。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


《英国医学周刊》的悼词称:“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永远感激他。”


 伍连德纪念馆地址:黑龙江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140号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来源:丝路新观察综合法国侨报、外交部网站、腾讯视频、搜狐网


往期推荐

温馨提示

凡转载本账号文章,请在明显位置标注:转载自“丝路新观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与本账号联系。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

新浪微博:丝路新观察官微

监制:张兴鼎  责编:叶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