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三点原因,制约中国与中亚“民心相通”


【原标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以中亚国家为例



作者 | 张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学院教授


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支撑,其指在多边合作和国际交往中,每个参与合作的国家和组织都要坚守自己的各项承诺,履行各自的职责,并把本国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学理上,可以把“民心相通”理解为认同、互信。长期以来,中国与中亚各国保持良好的状态,但是我们与中亚的社会基层或者它的底层之间的心灵相通(交流)亟待提升。


中国周边的国际局势变化的迅猛性与复杂性前所未有,如何与中亚国家民心相通越来越成为保护中国利益的关键。这一方面取决于中亚国家本身的做法和态度,另一方面需要优化我国与中亚社会民心相通的路径,尤其要与中亚青年社会的民心相通。


对此,我们要了解中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诉求与担忧。一方面,中亚国家看见中国经济日益增长,希望利用中国的经济活力和地缘战略影响本国经济,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出口、政府收入及社区项目和技能培训的支持。另一方面,中亚国家的公民多数以怀疑的态度看待中国企业,担忧他们的人口结构和文化受到冲击。


优化沟通路径,提升认知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应在充分考量对方深层次社会矛盾的基础上,采取多元的沟通、交流路径,全面提升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机制的构建。中亚国家的不同社会阶层对华态度不同,部分公众持有偏见,认为中国把中亚当作“倾销场、自然资源来源”;商业群体对中国企业采取竞争关系视角;知识群体中少部分将中国视为中亚安全的参与者,但是他们认为中国在短期内不会有干预能力。


中国与中亚民众之间民心相通尚不足、信任度有下降的潜在风险和感情疏离的风险,其中有多重原因。一是历史原因,如苏联时期遗留的问题;二是对现实的担忧,民粹主义有兴起苗头;三是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外国媒体,对我国了解不够充分。


重塑民心相通之路对我国与周边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十分必要。互信的前提是沟通,而沟通的方式包括语言、文化、经济、现代化生活方式等。穷尽一切手段,利用好中国的优势,提高中国对中亚人民的吸引力。


【注】本文系作者在大外交智库主办的“国际政治中的战略环境塑造与反塑造”高端研讨会上的发言,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期推荐8月8日新疆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46例
80名中方专家抵达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吉乌铁路
行程公布!新疆乌鲁木齐、哈密发公告寻人

温馨提示

凡转载本账号文章,请在明显位置标注:转载自“丝路新观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系网络资料,无法联系版权所有人,如文章文字、图片存在侵权行为,烦请联系公众号运营人员。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联系微信:z13565801531。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

新浪微博:丝路新观察官微

监制:张兴鼎  编辑:宋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