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百度COO,前微软副总裁—陆奇:给20-40岁年轻人的成长建议

陆奇 技术琐话 2022-07-13

前言

前段时间,在上海交大举办了一场题为“数字化浪潮与创业创新机会”的专场讲座。

 

当天,可容纳上千人的交大文治堂座无虚席,众多创业者、投资人、交大校友、知名媒体记者们济济一堂,聚神聆听。

 

而这场专题讲座的主角,正是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

01 陆奇是谁?

陆奇,曾被誉为硅谷科技圈最有权势的华人”。

 

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职场上的被动是在40多年前,源于体力上的弱小。当时他因为身子骨弱,连进造船厂打铁的机会都没有得到,不过上帝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聪明的他凭借着求知的渴望坚持学习,终于等来了1978年恢复高考,由此考进了上海复旦大学,并在硕士毕业之后,马上留校任教,抱上了铁饭碗。


在那个年代,猪肉还是很贵的(虽然今年的猪肉也很贵,但跟当时还是不能比),即使是大学老师也只能一周才能吃上一次。


为了温饱,陆奇选择成为了大学老师。


在大学做了2年的老师,他又被命运垂青,偶然去听了一次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埃德蒙.克拉克在复旦的演讲,并提了几个这位教授印象深刻的问题,陆奇受邀赴美留学,不仅成为了美漂,还和李开复成了师兄弟。


不过陆奇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时,他的师兄李开复当时已经博士毕业,并在苹果公司工作2年时间了。


陆奇的学业也很顺利,毕业时他还曾去咨询李开复,未来的人生路怎么走。李开复给他指了一条路:去硅谷吧!


就这样,陆奇加入了IBM艾曼登研究中心做研究员,开启了他在硅谷的职业生涯。2年后,他又“半推半就”的加盟了雅虎,一呆就是10年,最高做到了雅虎执行副总裁。


对于陆奇1998年加盟雅虎的经历,有两种传闻,一种是说他在与朋友在一家餐厅聊天时,被雅虎的高管听到了聊天内容,然后就邀请他去一趟雅虎公司,结果一去,雅虎这边把聘用合同都准备好了,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另外一种传闻是说陆奇当时陪朋友去雅虎面试,然后被发现他自己也很了解互联网,于是被邀请改天再来雅虎一趟,等陆奇一过去,对方已经给他准备好合同,同样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当然,这两个故事无论哪个是真实的,都指向同一个结果:陆奇是个人才。


2018年8月,他出任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C中国创始人、首席执行官、YC全球研究院院长;

 

YC撤出中国后,陆奇成立了新基金——奇绩创坛(MiraclePlus),由他所带领的原 YC 中国团队独立运营,继续作为一名投资者。

 

成为投资人之后,陆奇依旧很抢手!


陆奇有多牛?

每次辞职,都是一场地震

可能有人,觉得“地震”也太夸张了吧!

 

此前,陆奇在宣布从百度离职当日,百度股价跌幅达9.54%,市值一下蒸发了94亿美元。陆奇的离职,对百度来说,实在是“人财两失”!


2008年,当陆奇从雅虎辞职时,杨致远泪洒当场,在其告别会上,所有的工程师都身穿统一的T恤,上面印有“我曾与陆奇一起工作,你呢?”字样,以此纪念陆奇在雅虎的日子。

 

2016年9月,陆奇从微软离职时,比尔盖茨极力挽留甚至承诺:“你想要做什么业务,我们去搞个业务给你。或者你先休假一年两年,然后再回来当首席技术官,我们等着你就是了。”

 

现任微软CEO纳德拉曾对微软员工说:“五个人,对微软贡献巨大。一是创始人比尔·盖茨,二是CEO史蒂夫·鲍尔默,三是董事会主席约翰·汤普森,四是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最后一个就是陆奇。”

 

而当陆奇就职YC时,有圈内大咖为其抱憾:“陆奇这次是屈就了。”


这就是陆奇的分量!


人生不是线性的

不断“换车”才能到达所期望的位置

而陆奇,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有着清醒的认识:

“人生不是线性的,不要以为一班车就能把你从现在的位置带到你自己所期望的位置。

 

是的,就像学姐之前报道过的那些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CFA、FRM持证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更换自己的“班车”,最终才到达自己所期望的位置。不给人生设限,从而实现华丽转身,就像上海某私募基金的经理赵然,在进入金融圈之前,他是名医生。



毕业西安某大学医学院的赵然,他的前三十年基本都是和医学有关,父母都是医生、大学读了五年医学、毕业做了医生,但随着工作的增加,他越发觉得自己似乎选错了行业,他真正想做的是金融。

 

放弃熟悉且稳定的工作去涉足陌生的金融圈,这一想法当然也得到了家人的反对,而最开始的赵然也没有叶翔的勇气,所以中间也曾犹豫过,但直到他看到了南方新兴消费增长分级基金经理杜冬松的事例,动摇他心中的犹豫便彻底消散了。


提起杜冬松,很多圈内人都知道他的“离经叛道”,毕竟曾经他的职业可是和金融隔了十万八千里,在成为现在的基金经理之前,他是第三军医大学硕士、也曾担任天津272医院外科主治医生,每天的工作是拿着手术刀和病患打交道。

 

后来脱去白大衣,他开始在金融圈披荆斩棘,2002年之后,先后在平安证券、南方基金等金融公司任职,从基层研究员开始做起,最终一步步完成了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分析师——消费基金经理的转变。

 

同样是医生,杜冬松的事例成为促使赵然踏进金融圈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辞去稳定的医生工作,他开始了和前辈一样的金融生活,从医药行业研究员开始做起,一步步,最终也成为了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


在网上,曾有一篇文章总结了基金界的十大励志人物,他们的职位都是基金经理,但在成为手握几亿甚至几十亿资金在资本市场冲锋陷阵之前,他的身份可是五花八门,有医生、有记者、有老师、有地震研究员等等。

59岁的陆奇

战斗不停

陆奇自身是个极其优秀的人,同时也是个非常有斗志的人。他最爱的一本小说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人生是一场不停的,无情的战斗。”“向前,向前,永远不要停。”

 

优秀和斗志还不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成功的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让人舒服。

 

越是成功的老总在与其交往中越会让你感觉到舒服。跟千万年薪的老总谈上两三个小时,无论你问的话是酸甜苦辣,他们都能把每一句话平缓地接起来回答,从不让一句话落地或碰,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就像打太极,无论什么招式,全部是以柔克刚。这就是高手过招,化解问题于无形之处,于无声之中。

 

这是为什么?这是长期职场修炼的结果。在职场上行走,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面对不顺心的事怎么办?大吵大闹,摔摔打打,使坏报复都不是办法。环境你改变不了,他人你改变不了,唯能改变的就是你自己,所以面对不顺心如意的事情,只能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先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0多岁多学多做多试,30多岁搭建系统,正是为了40岁以后真正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如今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奇绩创坛,也真的“属于自己”。

最后,以陆奇的的签名是:“Do more, know more, be more”,自勉!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往期推荐:


技术琐话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