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为什么“飞”不起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技术领导力 Author Mr.K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在线办公领域,钉钉几乎凭一己之力完成了行业“拓荒”,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无可争议的绝对王者;腾讯企微,凭借巨大的微信流量池加持,也完成了在这一赛道的跑马圈地。
原以为AT两家可以在这个领域二分天下,一统江湖,没想到突如其来的3年疫情,倒逼企业办公管理线上化,极大催化了在线办公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吹动了大厂巨头们加速进场分食蛋糕的小心思。字节飞书就是比较成功的后起之秀,在办公APP领域杀出一片天,站稳了脚跟。在线办公领域从原来的“二人转”,变成了现在的“三国志”,一池春水被搅动,后浪飞书现在还好吗?
01
飞书,处境不妙
1、飞书市场占比落后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QuestMobile的数据,截至2022年11月,协同办公App月活用户数集体达到近两年的峰值,其中钉钉月活用户数2.5亿,企微为1.1亿,而飞书则只有930万。差距之大,肉眼可见,说得直白一点,飞书的月活规模,还不如两位老大哥的零头。
钉钉、企微和飞书,三者从使用体验上来看,钉钉起步最早,有深厚的创新底蕴,也很好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它更侧重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已经形成了丰富完善的硬件和应用生态,而且拥有“云钉一体”的绝招,其定位不再只是简单的线上办公协作系统,而是升华成为企业数字化入口。
企业微信,则胜在功能简洁易用,很多方面几乎和使用微信一样,操作成本很低,根本不用刻意适应或培训。更重要的,它还可以主打一个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SCRM差异化,通过强大的微信流量,帮助做产品营销和客户的精确化运营,这种实打实的“附加价值”,对企业用户是有极大吸引力,也是企微最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而飞书的特点则是强调“组织协作”,鼓励公开化和信息流动,倡导平等与创造,有助于内部高效协同,对引入OKR的企业尤其友好。但话又说回来,OKR更适合一些探索性业务,而不是所有的行业。对于绝大多数工作模式成熟,只需按部就班正常推进的工作岗位和企业来说,飞书的这个产品特点,很容易被无感忽视。
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用户画像也大致能确定下来:希望强管理风格的,选钉钉;侧重业务增长的,选企微;提倡创新探索的,用飞书。企业都是很现实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always day one”的企业文化,尤其在目前这个阶段,花里胡哨的理念,对他们并没有绝对吸引力,让他们有感、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奔赴。而这些,也基本注定了飞书极低市场占比的命运,跟两位老大哥根本不是同一个量级,飞书如果不能提供其他更有意义的增值点,想改变格局,很难。
2、营收规模垫底
再来看看营收。盘子在那里摆着,能切到的蛋糕自然只会与其匹配。和另外两强相比,飞书营收规模垫底,并不意外。据数据显示,飞书2022年营收超过10亿,而这个营收规模,钉钉早在2年前就已实现了。当然,体量不同,单纯比较营收,对飞书来说是不公平。但我们还可以参考另一个数据,团队规模。
据统计,如今飞书团队规模已超过8000人(包括中台、外包),产研人数甚至多于抖音。相比之下,钉钉人数为1500人左右,企业微信则只有数百人规模。如果我们把飞书的团队规模、用户规模、营收规模三者叠加,和钉钉、企微相比,谁头上的压力更大,就显得更直观、更客观了。
3、进入时机最晚
2015年,钉钉开风气之先,最早开始了国内企业协同办公平台的探索。2016年,腾讯跟进,推出企业微信1.0版。2017年,飞书项目组成立,后来开始在字节内部推广使用,直到2019年,字节才决定将飞书对外部客户开放,而且实行的是收费策略,主打中大型企业客户市场。
时间上的差距,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飞书错过了疫情期间,企业远程办公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在这期间,钉钉抓住了“在线教育”的机会,师生使用钉钉上网课,使得“钉钉”成为最热的高频词之一。以至于让钉钉在阿里云上连续扩容10多万台云服务器,才能支持庞大的用户数量。无论对B端,还是对C端,钉钉一下子成了众人皆知的工具和品牌。企业微信,也没有浪费这个爆发期,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用户规模就从6000万狂增至2.5亿,增长了4倍多。
而当时还在主攻大中型企业付费市场的飞书,近乎完美地错过这波增长期。2020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一鸣也表示,飞书没有更好地做足准备,进而错过了很多小企业市场。后来尽管做了策略调整,但很大一部分小企业已经被钉钉和企业微信承接完了。更重要的是,与C端用户相比,B端用户有着更高的忠诚度,因为更换系统,意味着将产生大量的业务迁移成本和学习成本,他们轻易不会替换服务商的。
4、大客户赚不到钱
虽然飞书进场稍晚,但在争取大客户上飞书可以说绞尽脑汁。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字节发动多位高管、频繁出入小米科技园、轮番“拉拢”雷军、王川等十几位关键人物后,最后将小米这个大客户成功拿下。
另外,飞书还不惜各种承诺,从钉钉和企微那里挖墙脚,比如从钉钉手里撬走了小鹏汽车,从企微手里抢走了完美日记。飞书给出的承诺之一,就是可以满足这些用户的定制化需求。
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定制业务”有多坑,周期长、沟通烦,交付难。几个因素叠加起来,就会出现一个结果,业务利润极低,甚至根本赚不到钱。
除此之外,飞书为了稳住这些大客户,为他们提供更极致的用户体验,动辄派出几十上百个实施人员(上面提到飞书团队规模庞大,似乎有答案了),为客户专门解决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小米、华润、新希望、海尔、华住这些客户,都在享受这种“尊崇”的待遇。这种打法,用户体验肯定上去了,雷军还专门在社交软件点名夸了飞书,但赢了面子失了里子,根本没办法立刻从这些大客户身上赚钱,也许飞书只能从“长期价值”的角度来宽慰自己了。
02
飞书未来,凶多吉少
1、来自内部的压力
在2021年底的组织架构调整中,飞书跻身字节六大业务板块,与抖音、TikTok等当红炸子鸡比肩而立。然而,时至今日,飞书仍未能在自己的赛道站稳脚跟,这让飞书业务承受巨大压力,内部地位也每况愈下。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内部的高预期和自身“平淡无奇”的业绩表现。对字节来说,继今日头条和抖音之后,在国内市场并未推出类似量级的爆款产品,这两款现象级产品的领先优势能保持多久,也是字节所担忧的。因此,字节迫切希望推出一款新的重量级产品。尤其在市场和大佬们大喊“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属于2B模式”的氛围下,飞书是绝对被寄予厚望的。
字节董事长梁汝波曾明确表示,公司对飞书的研发投入不低于抖音和tiktok,正如上面提到的,飞书团队的规模比抖音团队都要大,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但从飞书的市场表现和数据呈现上看,其ROI和抖音和tiktok的比,差得可不止几条街。举个简单的例子,2022年,飞书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收入超过1亿美元,但与之对应的飞书一年的总成本,却高达100亿之多。因此,飞书在公司内部会承受什么样的压力,也就不难想象了。
2、出海,分散兵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巨大的企业内部压力,飞书想到了布局海外的出海战略,希望能借此破局。飞书有这种思考很好理解,一是有Tiktok出海的成功经验(当时国内的抖音,在市场中可是有绝对优势的);二是海外用户相对国内市场,更注重使用体验,飞书似乎对此颇为自信,认为自己可以一战。
但其实海外市场的竞争同样很大,微软teams、zoom、slack等同类竞品,也已经圈定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除此之外,别忘了还有海外市场特殊的“信息安全”的问题,懂的都懂,无须多说。因此,飞书能否复制Tiktok出海的辉煌,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相反,飞书由于国内乏力,进军海外,它海外的前途如何,暂时说不准,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一定会造成既有资源和兵力的分散。《清宫外史》有句话:“备多力分,扎营太散,呼应不灵,不能战。” 意思是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会分散,不能互相支援,战斗力就会变差。
飞书出海,会不会出现“备多力分”的情况,我们拭目以待。
3、牺牲利润换规模,还能撑多久
2020年,飞书慷慨宣布,免费向全国所有企业和组织开放,不限规模,也不限使用时长。那个时候的飞书,还不考虑挣钱,更看重的是在优质企业里的渗透率。但此一时彼一时,飞书免费使用的大限已到,“渗透”的程度似乎依然被另外两位大哥甩在后面,它的牺牲利润换规模的策略,在越来越残酷的现实情况下,还能撑多久?
免费撑不下去,那就收费,这是必然,钉钉和企微也同样如此。但飞书又会面临两个特有的问题:第一,飞书用户基数少,国内B端付费习惯还没有大规模形成。去年9月,钉钉总裁叶军说过一句话,“现在企业用钉钉基本是免费的,真正付费的数量可能1%都不到”。飞书的情况应该不会比钉钉的好太多。用户本来就不多,再过滤掉绝大部分不肯付费的,那收费是收了个寂寞吗?第二,从整体功能上看,相较于钉钉和企微,飞书并没有绝对的差异化,反而在不少用户口中却有“生态产品最少”、“价格也没优势”一类的槽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飞书以后的路会怎么走。
4、竞争对手夹击,越来越难
K哥在前文稍微提及了飞书两大竞争对手钉钉和企微的优势,比如钉钉越来越清晰的“云钉一体战略”,让用户“上钉钉就是上云”,既降低了云的使用门槛,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云和钉钉的需求更显著提升,进一步锁死了用户群。而企业微信,依托微信13亿月活,除了能帮助用户做客户营销和客户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企微来做私域流量,而且用企微做私域,可以让企业方实现真正的可管、可控,不用担心被离开的人挖墙脚带走。面对都有杀招和护城河的强大对手的不断挤压,飞书不止想要虎口夺食难,就连守住基本盘可能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属实不容易。
03
飞书,为什么“飞”不起来?
说了那么多,飞书为什么如此“卷无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没有to B基因
我们的互联网企业,比较喜欢强调“基因”,比如大家常说阿里没有社交基因,腾讯缺乏电商基因。和阿里、腾讯相比,字节则缺少toB的基因。显而易见,这三家当中阿里to B基因最强,毕竟它是靠B2B起家的;而腾讯则是依托云业务,后来在to B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相较之下,字节就显得很不to B了,虽然它非常渴望改善这一局面,但这家估值2200亿美元(2023年3月估值)的巨头,其主要营收依然是靠to C市场创造的。这一先天性缺陷,让飞书的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抓手和着力点。换句话说,飞书输在了起跑线上。
2、缺乏领军人才
上面我们提到了飞书团队规模高达8000人之多,但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似乎缺乏领军人物。什么才算领军人物?这么说吧,提到微信,我们会想到张小龙;提到阿里云,我们会想到王坚。毫无疑问,张小龙和王坚就是领军人物。但提到飞书,你又能想到谁呢?以to C业务起家的字节,曾试图利用“钞能力”找来能人补齐toB的短板。
从2018年开始,就将多位有to B专长的大咖招致麾下,包括朝夕日历创始人程昊、黑帕云创始人陈金洲、ONES创始人沈学良、蓝猫微会创始人邓昀泽等,让他们作为飞书重要业务板块的负责人。但遗憾的是,这些人都非但没能扛起飞书to B的大旗,反而很多人待了不久就离职了。
不得不说,无论从品牌宣传还是稳定人心上,飞书迫切需要一个有影响力、压得住场面的领军人物。
3、缺乏战略定力
通常来说,行业老大的战略,是往产业上下游发展,寻找第二曲线,保持高增长。
行业老二的战略,是攻击老大优势中的薄弱之处。以电商行业为例,京东作为行业老二,他就建仓、建物流,而物流和仓储正是老大淘宝天猫最薄弱的环节,京东选对了战略,这些年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行业的老三战略,是找到老大老二忽略或还没来得及进入的大市场,all in 进去,快速建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相对优势。就像当初的拼多多,面对看似不可撼动的淘宝、京东,不与其正面硬钢,而是从淘宝、京东还没来得及深度布局的下沉市场切入,从朋友圈微商、拼团切入,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慢慢做大,不断蚕食电商市场份额,规模很快赶超京东,直逼淘宝天猫。
讲完了战略,我们来看看飞书,同样作为老三的飞书,其战略定位好像就没那么清晰,在短短3年左右的时间内,一会搞大企业,一会收拢中小企业,一会出海开拓海外企业,是不是太飘忽了一些?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断试错,不断调试,但还是难免给人留下缺乏战略定力的印象。毕竟,现在的字节,不是当初的字节,作为一个行业巨头,作为投入了资源且被寄予厚望的大项目、战略型产品,没有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战略主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点不那么合适。
04
斗胆给飞书提建议
气氛都烘托到这里,K哥就顺势斗胆给飞书提几点建议,纯属个人之见:
1、深耕中小型制造企业
飞书需要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老三战略”,比如,持续深耕中小制造企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制造业是所有行业中,数字化程度最低的行业,而且中小型制造企业数量庞大,这里面必定有钉钉、企微未曾染指的领域。可以抓住他们对价格敏感,不舍得多花钱的特点。再搞个3-5年的免费计划,在用户量规模上先和前面的两位大哥缩小一下差距,同时也和后面的追赶者,拉开更大的差距。
2、all in AIGC
4月中旬,飞书宣布将推出AI助手“My AI”,以对话形式提供多种功能,包括优化和续写文字内容、创建日程、自动汇总会议纪要、搜索公司内部知识库等。这说明一点,多处承压的飞书,感受了趋势之手伸来的“救命稻草”,并及时作出了积极回应。K哥觉得这样是对的,因为企业里藏着丰富多样的AIGC场景,把他们发掘出来,梳理痛点,加以解决,就极有可能成为占领市场的一级火箭。
My AI从产品形态和功能来看,与微软365 Copilot、阿里通义千问在钉钉上的应用,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都是朝着办公场景和生成式AI相融合的方向发展。
3、品牌人格化
好的产品一定要有灵魂,产品灵魂的最好载体就是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就像乔布斯之于苹果,马斯克之于特斯拉。国内许多超级品牌也是走的这个路线,如雷军、李想、余承东等等。
总之一句话,飞书如果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增加市场记忆点,就必须要走品牌人格化路线,一旦成功了,其品牌放大效应将是极其巨大的。至于飞书可以推谁,字节的高层可以翻翻花名册,盘算一下。
4、办公平台生态化
协同办公,永远不可能是头部大厂产品的终极目标,那样就太没有追求了。从SaaS到PaaS才是他们该有的格局。2022年,美国研究机构Productiv调查发现,美国企业平均要购买40-60个SaaS软件,相信国内的企业也不遑多让。要管理、集成这些软件,就需要平台软件具有协同办公、软件开发、应用集成、数据分析等等能力。而这个方向绝对是飞书值得投入的发力点,尤其是拥有了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后,大力发展生态化平台,让ISV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拥有多样化工具,形成健康的行业生态,才是配得上飞书的最佳终局。
5、独立上市,资本化运作
企业巨头之间的竞争,从来都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拼的既是耐力也是实力。这个实力当然包括资本实力,比如有钱可以支持长期战略,支持免费服务。但在字节旗下各个项目加速商业化的背景和趋势下,飞书再任性“啃老”总会背负巨大压力,也不具备长期的可行性。
但,如果飞书能独立上市,自我造血,是不是就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呢?飞书上市具有可行性吗,K哥觉得还是很有可能的,首先“背景出身”在那摆着,再加上老三战略中提到的,体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用户群,稍微用点心,给资本讲讲故事,画画蓝图,多大点事啊?有了钱,能造血,飞书再烧它100年,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后,希望飞书越来越好,中国toB软件市场百花齐放。
号主简介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关注:科技趋势、商业、个体成长。
可以加入技术琐话读者群,请后台回复:读者群
往期推荐:
技术琐话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