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党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升空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官微平台将持续推出“‘悦’读党史”栏目,选取《中国共产党简史》中的片段,通过微读、微阅、微评方式进行导读,陪伴广大师生一同深学真学党史。










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

一百年风雨兼程

一世纪沧桑巨变

回顾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

坚定理想信念   提升党性修养


音频来源:广兰之声汪煜




图片来源:中共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委员会


背景


航天建设的迫切需要

1957年10月,苏联将一颗名为“斯普特尼克一号”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宣告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来临。紧随其后,1958年1月,美国成功将一颗名为“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地球预定轨道。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

经过


不懈努力 冲破难关

戚发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随着卫星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已经从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不仅如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必须达到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当时,国外严密封锁,研制人员不要说完整的资料,就是卫星样品也没看到过,基本的研制条件更不具备。拿实现“听得到”来说,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很大难度。考虑到地面的元器件没有经过上天考验,研制人员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确保“东方红一号”奏出了《东方红》。我们在地面上直接听不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乐曲,需要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天线发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电台转播。“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后,拉杆式的短波天线必须展开,才能确保《东方红》乐曲信号被地面站接收到。要确保天线在太空高速旋转状态下顺利展开,对于当时的研制团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当时没有计算机来做仿真模拟,只能完全依靠地面试验。多次失败,大家没有气馁,在技术负责人孙家栋的带领下,研制团队对天线结构作了重新设计和改进,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

结果

创造人类航天史上新的纪录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不仅要干出来,更要干好,确保成功”是当时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真实写照。通过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了24天,不仅顺利通过了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更圆满完成了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东方红一号”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的重量总和,中国卫星更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新的纪录。


意义


掀开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东方红一号”卫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称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学百年辉煌党史   

汲取磅礴伟力

作为新青年的你

学完党史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欢迎在留言区告诉小星~




往期精彩回顾

ECUT


2021东华理工大学定向培养海军士官征集令


学校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身怀“五气”,在盛世中奋勇前行——校长孙占学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敦本务实,崇义奉公

做一个一直陪伴你的官微

图片来源/中共东华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委员会

音频来源/广兰之声汪煜

文案来源/学习强国

图文编辑/黄霞

责任编辑/陶小娜 黄南江

欢迎加入大学生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 / ecut_cmzx@163.com

更多精彩,尽在官方QQ、新浪微博@东华理工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