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日报】心怀“国之大者” 为铀而生——记东华理工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汤彬团队


编者按:525日,《江西日报》要闻版以“心怀‘国之大者’ 为铀而生——记东华理工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汤彬团队”为题,报道我校汤彬教授及其团队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现将相关内容转载如下:


 

原文如下:

“五一”前夕,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他们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4月29日,省政府主要领导来到东华理工大学,走访慰问这个优秀团队。合影留念时,技术带头人、副校长汤彬教授被请到中间位置,“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您当仁不让是主角。”

打破国外封锁,攻克世界难题,填补国内空白。从满头青丝到雪染双鬓,怀抱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科学志向,三十多年来,汤彬带领团队勇攀一座座险峰,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高性能长寿命中子管研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铀裂变瞬发中子测井与铀定量分层解释的基础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脉冲中子测井与铀定量解释技术”等一个个重要研究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板凳甘坐十年冷 矢志科技报国

巍巍学府,德渥群芳。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的东华理工大学,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两弹一艇”的诞生和核威慑能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于斯工作于斯,1983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前身)的汤彬留校任教,“为铀而生”的使命早已融入他的血脉。铀是一种稀有金属,是国防军工和核能发电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20世纪80年代,地表找铀矿越来越难,给深部铀矿定量就更难了,如何甩掉我国“贫铀少铀”的帽子,实现铀资源的高效勘查与开发,构建核事业的“禾下乘凉梦”,成为汤彬一生的科学“执念”和孜孜追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仅25岁的汤彬带领团队创建了五点式反褶积分层解释技术,由铀矿行业共同攻关的“铀矿伽马测井分层解释方法研究”项目获得1991年度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该项探测技术成为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并面向全国铀矿勘探技术人员推广应用。这一项目的实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创立了我国独有的铀矿定量技术体系,研发的系列核心技术与成套仪器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解决了快速原位探铀和现场定量解析这一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用时也由一两个星期缩短到以分钟计。目前,我国大部分铀资源储量估算都采用了该项方法技术,相关的关键技术与设备还在国防及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的节支总额近百亿元。

科研道路无坦途。“铀”的险,不仅来自于放射性,还在于工作环境的艰苦。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汤彬每年带领团队深入江西、新疆、内蒙古等铀矿勘探地区工作6个月左右,甚至在荒无人烟、岩石嶙峋、天气条件极其恶劣的矿区艰难采集,逐步积累实验数据。2012年,汤彬团队携最新研制的铀矿中子测井仪赴野外测试,因雨天路滑,导致车辆侧翻、人员受伤、仪器损毁。但汤彬并没有被困难击倒,为了尽快取得第一手科研数据,保障国家铀资源供给,他立即赶赴现场,投入到新一轮仪器研制与野外科研工作中。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专攻铀资源科研险峰,汤彬团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没有高光和流量,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些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进行着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持续攀登?汤彬时常感慨,是科技报国的理想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科研是异常枯燥的,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要有钻研技术的恒心,要有敢打硬仗、不怕吃苦的决心,还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继续前行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耐得住寂寞,啃得了硬骨头。”

青蓝相继担使命 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东华理工大学“核”心不变,薪火相传。

据悉,我国早期的核学科专业分类过细,易出现知识老化、教学资源匮乏和学科人才缺失问题,导致该培养模式不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二十余年,我国对核学科专业进行了持续调整,专业目录中汤彬所学的放射性地球物理早已不复存在。为保持核学科专业不断线,让核探测技术成为服务铀矿勘查的有效手段,2001年汤彬在学校主持创办了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进而发展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学科专业创办之初,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路径可依,一切都需要自己动手。汤彬团队弘扬核军工文化,打破思维定式,沿着自主培养道路,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目标、以重大科技平台为依托,汇聚优势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当时,核辐射测量原理及应用方面的教材,国内非常短缺。为此,汤彬结合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国内本科生教学现状,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严谨细致编写教材,办公室的灯光常常陪伴他到天边泛出鱼肚白。历时两年,汤彬编写出《核辐射测量原理》系列国防特色教材,该教材得到原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成都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等的大力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核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获得一致好评。

2018年,我国首个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东华理工大学落地,学校成为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基础研究的“国家队”。现在,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国家“双一流”本科专业,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被打造成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汤彬团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亟需的核学科人才,500多名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跨学科、跨领域的高层次硕博人才,毕业后大多数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创新骨干。在学生眼里,汤彬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学生在他的教导下过得很“辛苦”,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捷的思考能力,让一届又一届学生受益匪浅。

论文写在大地上 聚焦发展战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千百万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人生,早已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融为一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力促科研成果从“纸面”到“地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演绎的是骄人成绩、科学佳话,传承的是民族精神和科技力量。

集智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避免我国在核与辐射探测领域“缺芯少魂”,汤彬带领团队攻克了同位素固体氡源、氘氚中子管可控源、加速器型X射线源、半导体中子探测器等部件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使军民两用核技术产品的国产化水平得以提升。为促进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汤彬带领团队率先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系列40余种民用核辐射仪器,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环保、海关、边检与出入境口岸。中广核贝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无需开箱”通关安检辐射成像设备,就是汤彬团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典案例,现在该公司销售产值和技术服务收益约10亿元/年。这个成功的校企合作产业化模式,在我省掀起了政企民学合力创新的浪潮。

汤彬团队不仅立足于国内国防军工与核能发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科研步伐还踏出了国门。2017年,汤彬了解到我国控股的非洲纳米比亚湖山铀矿的矿石品位贫化度较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研发出一款“门式”卡车扫描站。他带领团队几次远赴纳米比亚,历经四年科研攻关终于成功。2021年9月,“门式”卡车扫描站在纳米比亚湖山铀矿正式投入使用,截至当年11月底的生产数据显示,通过扫描站对车载矿石品位的划分,可提升冶炼矿石铀平均品位约10%。该设备的投入使用,预计每年产生效益6000余万美元,为世界铀矿冶行业提供了经济、高效测定铀矿石品位的解决方案,也保障了我国铀资源供给。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科技自立自强。为铀而生,一生只为一事来,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到如今年近花甲的老将,从20世纪80年代由老前辈们带领着一路摸索到如今自己成为团队的“定海神针”,这是一名教学科研工作者赤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三十多年来,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汤彬作为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正领衔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探索将核辐射探测技术应用到对其他矿产的探测中,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书写新的科技荣光。周友珍 游艺 陶小娜

 

附相关链接:

江西日报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205/25/content_5406_6179568.htm


往期精彩回顾

ECUT


什么?在东华理工最萌的竟是……


【云摄影展】2020级广告学专业“摄影基础”——名画仿拍


哪个瞬间,你感觉夏天来了?


—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敦本务实,崇义奉公
做一个一直陪伴你的官微

图文来源/ 江西日报

图文编辑/葛妍 王瑱

责任编辑/陶小娜 胡佳 汪娜

审核/游艺

欢迎加入大学生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 / ecut_cmzx@163.com

更多精彩,尽在官方QQ、新浪微博@东华理工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