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海外|奇玛曼达:一个快乐的非洲女权主义者

Dana GPTE殊途同行 2022-06-08

如果不想让我们淹没在你的列表里

请把我们添加★星标

共同持续关注全球性别平等实践

我们是谁

GPTE殊途同行(Global Practice towards Equality)是国际女性领导力发展项目下的性别平等实践平台。我们面向所有对性别议题感兴趣的朋友,分享全球平权实践,带着性别视角观察世界


2020年3月起,GPTE殊途同行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线伙伴与大家分享她们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性别平等实践。






乘风破浪的姐姐今夏来势汹汹,扬言以一档综艺节目打破社会对30岁以上女性的偏见。成团开唱,一曲《兰花草》没有华丽炫技的高难度舞蹈动作和炸裂的高音,三位姐姐同唱“风雪点过妆,岁月方留香。无需谁在旁,裙裳亦飘扬。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将不惧年龄,破除偏见,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立在了舞台上。

此后却急转直下,再难有专属成熟女性的作品输出。让人不免遗憾,节目展现成熟女性魅力和突破传统女团路线的立意依然免不了落入了偶像工业的窠臼。直到节目请来了杨澜……

她一出场,弹幕纷纷惊呼节目的专业度、质感和档次瞬间提升,杨澜姐姐点亮了整个舞台,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名副其实的“反客为主”了。

她亮相第一句话就是“要让世界看到我们姐姐妹妹的力量”,为女性正名。紧接着温柔地“质问”黄晓明作为陪伴姐姐一路成长的男性“是否真的懂得姐姐们的心”,直言“这个世界评价男人和女人的标准是不一致的”,直击性别议题的痛点。最后,她反问黄晓明“女人味由谁来定义”,宣告女性的身体自主权。短短几分钟,一气呵成,让性别议题重回舞台的焦点,让女孩们惊呼“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姐姐”!

微博@婉司姬

「尼日利亚姐姐来了」

是的,乘风破浪的路途上,女性不仅需要姐妹,还需要榜样带给我们力量。今天我们就要介绍一位在全世界乘风破浪的尼日利亚姐姐,看看她何以成为万千女性的榜样?


Adichie(澎湃新闻)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当今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一名极具人格魅力和影响力的演说家。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南部城市埃努古(Enugu)。在尼日利亚大学学习药学一段时间后,她离开尼日利亚赴美学习传播学和政治学,后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并在耶鲁大学学习非洲历史。



她的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还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讲,这其中也包括韦尔斯利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毕业典礼。她的TED Talk《单一叙事的危险》是有史以来被观看次数最多的TED Talk之一,讲述了多元叙事的重要性,及其对于对抗刻板印象的重要作用。

她2012年的演讲《我们都应该成为女权主义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掀起了一场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女权主义的探讨。这些演讲视频在中文网络世界也被广泛传播。

Steff Yotka(Vogue)

受到奇玛曼达的影响,作为迪奥创立以来第一位女性设计师,Maria Grazia Chiuri在其掌舵后的第一场时装秀发布会就将“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这句标语印在了新品T恤上。该发布会上的背景音乐还是碧昂斯的《完美无瑕》(***Flawless),这首歌采样了“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演讲的原声。奇玛曼达本人也受邀出席了发布会。



2017年1月,怀孕中的娜塔丽·波特曼(Natalia Portman)穿着这件T恤在洛杉矶的Women's March女性游行活动时发表演讲,呼吁好莱坞男女演员同薪同酬。瑞典妇女游说组织还把演讲文字整理成册印发给全国所有16岁的青少年。


Natalia Portman (Pop Sugar)

奇玛曼达生于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有在发达国家美国学习传播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经历,她的小说和演讲的中心思想常常与发展研究和性别研究息息相关但她从不用专家、学者或女权主义者常常使用的术语,像“结构性压迫”等来解释性别平等的重要性。而是用她作为一个作家,最擅长的——身边朋友的故事,她的亲身经历以及她在成长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过程中的挣扎,娓娓道来——生活在一个父权制的社会对于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人人都为什么人人都该成为女权主义者,一个父权社会为什么也会给男性带来伤害……


奇玛曼达的祖母就是一名女权主义者,虽然她可能都不知道女权主义是什么。祖母早年就因拒绝包办婚姻而离开家,最后得偿所愿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每当遭受不公,被剥夺了土地权,祖母都会站出来反抗、示威和发声。她的母亲则是尼日利亚大学首位女性教务主任。而她自己,逃离了学医的宿命,转而赴美国攻读传播学和创意写作,勇敢追梦。


 Addichie(Ted.com)


是的,她很幸运,出生在尼日利亚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而拥有做选择的自由与勇气。但她也是自省的,时刻清晰地意识到不论是阶级的特权还是性别的特权,人们都不应该被特权蒙蔽了双眼。她在女校韦尔斯利学院的毕业典礼演讲中提醒手握名校证书的毕业生们作为知识分子精英也享有着特权带来的红利。但特权也意味着你已经拥有了去创造一个理想世界的资本。


有了这样的资本,就应该去创造一个女性不再是二等公民的世界,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在什么样的岗位,都可以践行性别平等,为性别平等发声:在电视剧创作女性角色,告诉观众女性的力量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非同寻常的;在课堂上教导学生脆弱的是人性而不是女性;在杂志上“教导男性如何取悦女性”,让杂志上不再只有“教导女性如何迎合男性”的文章;在媒体工作,不仅要问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也需要常常问身为父亲的公众人物同样的问题;作为员工和管理者,都可以宣传和呼吁父亲和母亲同样需要带薪产假;作为HR,在招聘女性时不再要求她们要格外优秀,只需要跟被聘用的男性一样优秀就可以了……


「生而为女性,我从不感到抱歉」

奇玛曼达坚定地认为,女性不应该为自己漂亮的高跟鞋、美丽的连衣裙和精致的妆容而感到抱歉……更不应该避讳展现“女性气质”。在毕业典礼上,她还讲述自己是如何喜欢上化妆的,谈论自己纠结是否要用黄色的眼影但最后还是选了黄色头巾来配合当届毕业生的专属颜色。她调侃毕业是买口红的绝佳契机,一个美丽的妆容能够给黑暗的生活平添一抹靓丽的色彩。她在正式场合大方谈论“美”的话题,让这些所谓的“女性话题”不再 “上不了台面”。


Adichie(Wellesley.edu)


虽然曾经,她也为此妥协过、挣扎过。在她即将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第一堂课前,奇玛曼达准备地相当充分,对于讲课内容她非常自信。但是却一直纠结第一次以老师身份出现的她,应该穿什么。她想要穿一条颜色艳丽的裙子,却担心穿得过于“女性化”而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性。最后她选择了一件毫无时尚感可言的西装外套。


这样的挣扎,似乎很小但却很真实。正是这样的小小的挣扎构成了女性不被认可、不被平等对待的点点滴滴。这样小小的挣扎,几乎贯穿在每个女性的一生,很多时候倾其一生也无法摆脱。所有的女性都有一个愿望,就像奇玛曼达说的那样,“我希望我的女性气质能得到尊重,而不用再为我的女人味而感到抱歉”。


奇玛曼达不仅要为女性气质和女人味证明,她还要为女权主义者正名。为了驳斥那些认为女权主义是西方才有的,女权主义者是一群得不到男人的爱、生活处处不如意、讨厌男人的女性等可笑的观点和误解,她戏谑地称自己为:不为取悦男人而涂口红、穿高跟鞋,也不讨厌男人的,快乐的非洲女权主义者。


「创造一个让女人和男人都更快乐的世界」


奇玛曼达倡导性别平等和培养女权主义者应该从娃娃抓起。养育子女应该依据兴趣而不是性别。


不论是在西方、东方还是非洲,现今几乎所有的主流文化都教导男孩都必须成为男子汉,但这样养育男孩的方式实际上却伤害了他们。我们的社会将男性气质等同于“阳刚”的定义太狭隘。这样的教育理念下,男孩都被期望能够成长为坚强、不惧风雨的家中顶梁柱,以至于男孩们常常羞于承认自己的弱点,害怕自己表现出软弱和恐惧,而这恰恰也掩盖了他们真实的自我。只有男性被鼓励追求梦想和职业上成就。我们的社会在教导男孩必须彪悍的同时,也养成了他们极为脆弱的自尊。


但同时,我们的社会女性从出生以来就开始教导她们以嫁得如意郎君为人生目标,将其他的女性视为这一目标的竞争者,并乐于看到女性为此相争。没有自我的女性遇上低自尊的男性,只能去迎合男性脆弱的自尊,而将虚伪矫饰发挥到极致



对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女性来说,单单只是找到自己,忠于自己,做自己可谓是难上加难。那么如何性别平等的观念贯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将女孩们解放出来(同时也是解放男孩)?


奇玛曼达在《亲爱的安吉维拉》一书中,给她好友写下了15条如何教养女儿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建议。她写道,包括烹饪在内的所有家务活“不是阴道附带的预设功能”,如果我们不给年幼的孩子穿上性别角色的紧身衣,就给了他们空间发挥他们全部的潜能。我们应该将每一个女孩和成熟女性当成独立的个体,不要让她们仅仅“因为你是女孩”所以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


我们不仅要把女孩培养成女权主义者,也应该把男孩也培养成女权主义者。就像奇玛曼达呼吁的那样,人人都应该成为女权主义者,创造让女人和男人都更快乐,更忠于自己的世界。把女权变成一场盛大的、喧闹的、包容一切的聚会!



「姐姐其人」

Adichie(Chimamanda.com)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作家,她的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并常在《纽约客》、《欧亨利奖小说集》、《金融时报》、《Zoetrope》、《Granta》等刊物发表作品。


2003年,她的首部长篇小说《紫木槿》(Purple Hibiscus)通过一个十五岁少女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表面和谐、敬虔的尼日利亚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压抑和纷乱,也勾勒了尼日利亚政变背景下社会的困顿和躁动,获英联邦图书奖。


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半轮黄日》(Half of a Yellow Sun)通过几对普通男女在尼日利亚内战中经历的变迁,去拷问在荒诞残暴的战争面前,身份、国界、爱情、友谊这些坚固的概念如何幸存,获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橘子小说奖(Orange Prize for Fiction),入选《纽约时报》优秀图书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2013年,她第三部长篇小说《美国佬》(Americanah)写尽了移民的憧憬、激情、失落和勇气,摘得2013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并被《纽约时报》评为2013年十佳图书之一。另一部小说《绕颈之物》(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也获得多个奖项。她最新的著作《亲爱的安吉维拉》于2017年出版。



 <END>

▽ 看海外回顾 

在线约会APP:婚恋禁忌的打破到性别平等


▽ 速览回顾 ▽

参考 | 微博@字幕少女《阿迪契2015韦尔斯利学院毕业致辞》/ 微博@TrevorNoahChina《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人人都该是女性主义者 中字》/《亲爱的安吉维拉》
文字|Dana
排版|Dana
图片|见备注



点赞+在看,

分享女性榜样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