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橡树 | 在军事细节上,反思南京大屠杀

2017-12-05 稻草人视界

 

来源:流浪的橡树(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发布)

欢迎关注、支持、转发。以橡树视角看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


每次写完关于抗战的文章,都很累心。尤其,写南京会战和南京大屠杀。


这段历史的感念、记忆、沉思,对于正常人的感情,是纯粹的负累。


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写完《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后,持续深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调查、研究。


很快,随着南京大屠杀调查、研究的深入,她困惑淤积,竟以自杀告终。


南京大屠杀暴露抗战时期日本人的人性黑暗,也折射了当时中国人人性的悲哀。


南京大屠杀,人人皆知,但很多人却并不知情。这段断阻在现今文明之外的历史惨案,有的战争隐私,无法探讨究竟,尤其让人唏嘘。


一、我原本想拿大刀砍向鬼子,可是发现需要砍的,还有自己的同胞。


淞沪会战战至1937年9月21日,顾祝同和何应钦往来电文即有“伪满抽调驻扎营口、凤城一带最精锐之‘芷山部’警备队一万二千人来沪”一说。


一些资料调查显示,何应钦曾经在“沪战1120号密电”中,也提到“伪满于‘芷山部’四千余人,昨晚在杨林口、狮林登陆”。


日本侵略东北,大量的伪满少年经过6年的奴化教育,热血冲头,成为当时伪满国军的中坚。


这部伪满国军曾经参加了淞沪会战,以及会战之后向南京的攻击。


战后,日酋松井石根(左二)被审判后,处死。


张纯如厌世前,情绪失控向亲友表示,我原本想拿大刀砍向鬼子,可是发现需要砍的,还有自己的同胞。


可见,在当时,她已经了解到很多不为人知的战争私隐。


我素来要求尽量理性去回望历史,即便如我这样尽量沉稳地回望,在可能触及一些战争私隐时,也不免感到撕心惊悸。


1937年11月,伪满国军“于佳芷山部”(旅团编制)混编加入日军18师团作战序列。


于芷山,东北军阀。早年追随张学良,任东北军第30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投靠日本,1937年任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


1949年,此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逮捕归案。1951年在狱中病死。


正是于芷山嫡系主力混编加强,瞬间,日军三流的第18师团便爆发了强劲的战力。


该部日军长途迂回、奔袭,于12月8日攻陷芜湖,截断了南京守军的战略退路。


随后,该部混编了伪满军的日军实施强行军。在12日后,赶到南京城下,汇同日军第6师团,第16师团,向南京中华门殊死抵抗的国军发起了猛攻。


写到这里,发苦,发涩。


上个世纪早些年间,因为军阀争雄,混战不已,人心离散,引发家国祸乱,其苦其痛,今人知道有几。


后来,审判日本战犯时,谷寿夫为推卸责任,诡称,进入南京后,是满洲国军人首先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表现了“极端的集体仇恨”。


谷寿夫甚至无耻埋怨、诡称,正是满洲国军人积极地屠城,错误引导了日军对平民的杀害。


隐藏在真实的角落的往事,可能就在我们认知的底线之下。


二、朝鲜人联队和台湾人支队,以及日本人的不留战俘。


在12月14日, 日酋松井石根下达“分区扫荡败残兵”命令后,朝香宫鸠彦王则对日军上海派遣军全军,下达了臭名昭著的命令:“不留战俘。”


这段历史,确凿地证实了日军确实是实施的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血腥屠城杀戮。


但是,目前却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当年嗷嗷叫着,与日军并肩作战的伪满洲国军愤青们,在冲进南京后,没有参与这次惨绝人寰的杀戮。


反之,松井石根15师团的朝鲜联队,以及台湾“波田支队”参与南京大屠杀说法,却泛滥网络。


实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才开始征召台湾土著民从军。所以,逻辑上说,台湾原住民加入日军,成建制参加南京大屠杀实属无理。


松井石根15师团的朝鲜联队的提法,便是无知当时日军军制,以及南京会战战况的无稽之谈。


正本清源,没有清源,何来正本。


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调查,以及罪恶证据的收集,应该学习以色列为二战犹太人灭绝事件负责的态度。


这是中国人文进化的需要,也是养育国民精神的需要。


南京城外日军重炮阵地。


三、纪念那些于大屠杀中死难的中国战俘,更要敬畏他们当年的壮烈。


从南京大屠杀事件惊爆为世人知晓,至今,近四十年了。由此,南京大屠杀,留给我们太多的悲伤、沉重。


我们联想到的案件大屠杀,是军人懦弱无能,望风而逃,束手就擒,麻木等死,引颈就戮。然后,就是兽性的日军对不争气的国军战俘的屠杀。


愤怒,恼怒。甚至到一年之前,我还这样在想。


然而,改变这个想法,在我较为系统分析了南京会战作战史料,南京屠杀资料,以及比较参战国军在后来的抗战中作战资料后。


我为我的无知,感到万分羞愧


在数百公里战区,日军以8个野战师团,至少不少于15万兵力参加会战。


值得一提的是,这8个野战师团中的6个,均是日军最王牌的野战师团。日军主力虽然取得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的战役胜利,但也遭遇挫折。


这些师团后来轮番休整、补充,其中4个,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离中国。


由此可见,南京会战中,国军正面日军,实属日本侵华战争中罕见的,几乎举国陆军主力。


此外,日军以2个野战重炮旅团为主,集中了野战重炮,野战炮,高射炮,速射炮、步兵炮等,至少700门-800门参加会战。


当时,这是中国所有军队火炮数量的10倍以上的数字。


南京城郊,等待发起步坦协同冲锋的日军。


在南京会战中,日军还首次投入中型战车。其各类战车,及装甲车为300多辆。


反之,在南京攻防战中,国军各部多由淞沪会战战场退下,并没有完全休整,新补充的没有经过战训,甚至不会开枪的兵员,以桂永清部、宋希濂部等为例,新兵比列高达60%。


这些昨天还在四川、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种田、上班、读书的年轻人们,遑论开枪杀人,可能多数杀鸡、杀猪都会哆嗦。


即便如此,参考国军番号,客观估算南京守备战中,国军守备部队不过10来万。


事实上,日军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记载,战后统计,国军阵亡3万多,突围4万多,被俘4万多(最多不超过5万人)。


抛开南京外围早早卖阵转移的徐源泉第二军团,资料显示的各部国军突围战损比列,非常接近60%。——即,各部战前补充的没有经过战训,甚至不会开枪的新兵比例。


突然走向战场,昨天为人子,为人夫的新兵,他们能够在火海弹雨中熬过来,就已经是英雄了。


可以推测,被俘的国军,新兵占了绝大多数。


此外,没有资料显示淞沪会战、南京会战转移到南京的伤病军人的数字。更没有南京撤退伤病军人的信息。所以,他们也是凶多吉少。


四、扪心自问!


大部战俘,均是发生在13日到15日。


我们都应该考虑到,南京城防攻守战打响,国军官兵激战数日,体能消耗极大。


13日,南京陷落,滞留城内的国军多是坚守最后作战的官兵。


被俘之前,血战守卫南京的国军多数人是在饥渴交加中,与日军搏杀。


正逢寒冬。被俘之后,他们缺衣少食,不能休息,身心备受折磨,正常体能消耗殆尽,或者本来就为战斗负伤。


他们往屠杀刑场的路上,虽然由寥寥无几的日军士兵押送,但是,按照日军当时作战素质,四周高地,日军必然戒备,部署了机动部队和机枪火力监视。


文学家的文笔,难免愤怒有余,而忽视一些战争逻辑。


所以,当我观念改变后,再看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们,自以为是,把“昆明暴恐”事件,挂钩南京大屠杀事件后,心里满是悲凉。


当年,国军不及突围官兵,他们激战数日之后,或者东奔西跑,或者东躲西藏,体力耗尽后一旦被俘,没有武器,没有体力。


一张张年轻的、疲乏的脸庞上,写满了有心无力的无助,绝望,愤懑。其情其景,完全可以想象。


实际上在当时环境下,无论是谁,均可扪心自问。除非超人,否则,以地球人正常的精神、体力,均不可能爆发激烈抵抗。


虽然,血勇的战俘在屠杀中,确实也偶尔发起了反抗。在饥寒交迫和精疲力竭中,他们的反抗犹如昙花,随即枯萎,凋零。


他们终于无奈走向死亡,他们仅有恐惧,悲伤、愤怒,以及饥渴、寒冷、伤痛。


假设,如今人们不能够理解这点,而在愤青文人缺乏逻辑的文字引导下,颐指气使批评当年的战俘“懦弱”、“麻木”,这才堪为是今天人们的“懦弱”和“麻木”。


南京持续近两个月的大屠杀中,被俘军人几乎被日军屠杀殆尽。


南京会战的日军集结。


五、他们不是懦夫,是当年抗日民族英雄。


截止12月15日,南京城内零星抵抗消失。


南京会战中,国军在日军绝对控制战场的飞机、军舰、重炮的轮番轰炸下,面对发起人海战术,蜂蛹冲锋的日军,击毙日军超过7000人。


千万不要以为,像横店神剧那样,只要有了“亮剑精神”,就可以旱涝保收,用步枪打败飞机大炮。


所以,客观分析当时中日战力,南京会战参战官兵确实打得顽强、惨烈、勇敢。


除却排兵布阵的草率,撤退变溃退的渎职等决策错误之外,南京会战中,按照击毙日军数字推断,是役,国军给日军精锐造成的伤亡,可能超过三万以上。


为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质疑那些为最高指挥官抛弃的参战军人,去颠三倒四指责他们,不够血勇,不够坚强呢?!


今天的人,无论再自问怎么品德高洁,真的都没有资格。


在敌我力量巨大悬殊态势下,南京会战参战官兵取得如此战绩,足以与平型关战役、台儿庄会战、昆仑关会战、豫南会战、滇缅攻势取得的胜利交相辉映。


他们,同样是我们民族杰出的抗日英雄。


可惜,他们大多年轻,大多初次摸枪,参战,仅仅打了抗战的上半场,便含恨死难。


战争,不是政治,不是隐私。除却生与死的当事人之外,南京在那里。


南京会战参战军队番号、人员、武器、攻防、伤亡、日期、战法等等参数、数据、解说、自传等史料,永远都在。


南京会战战场和屠杀刑场等图片、地图,谁也无法藏私。


由此,每每按照资料推演,倍感当年惨绝人寰的杀戮之惨,之痛。


南京会战和南京大屠杀已然流逝八十周年,南京大屠杀固然家喻户晓。


然而,即便到现在又有几人知道,或者愿意知道,南京大屠杀名词后面,有更多的,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怀念,去敬重和祭奠的人文遗产。


敬畏历史。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稿酬,谢谢!

颠覆!

德国人用一把自带菜板的剪刀征服了万千家庭

赶紧给家里备一把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