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单身的年轻人,恭喜你!

轻读 轻读实验室 2019-07-03

轻读实验室的第 10 篇文章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选择单身的女孩越来越多了?


2017年起,我国单身成年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单身,其中,单身女性的比例更是逐年上升。


在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终身不婚;2015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单身人数占51%;在美国,单身女性的数量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已婚女性。


可以说,全世界正在迎来属于单身女性的时代,请注意,是剩女,是单身女性


今晚,轻读实验室为大家带来一本书:《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


前些日子,“不老女神”俞飞鸿参加了窦文涛的访谈节目。节目里,窦文涛咄咄逼人地问俞飞鸿,为什么长时间保持单身?


俞飞鸿不急不缓地说:“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啊,单身或者结婚,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选择题,我觉得那个阶段更舒适,就处在哪个阶段。”


俞飞鸿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了大众对于单身女性群体的关注,而且向人们展示了真正独立、优雅的单身女性的魅力。


这段话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不再是女性唯一的归宿,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简言之,单身女性时代即将来临。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里,作者瑞贝卡·特雷斯特从近一百个女性的访谈中,选取了三十位单身女性的故事。她们身份各异,经历迥然,却面临相似的困境:我是否要单身?我将过怎样的单身生活?


曾经,对于大多数的女性来说,婚姻是维持生活的方式,在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性地位极低,各种礼节上的束缚,使得她们只能依附男性。


中国传统有“女主内,男主外”思想,女子在未出阁之前不可以轻易抛头露面。


在这样的境况下,女性自身没有支撑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通过婚姻的方式,“三从四德”的依附于男性,以此来获得男性的照顾得以生存下去。


同样,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美国,婚姻采用制度化的模式。



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成了一张生活延续的通行证。


由于传统的思想和制度的禁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婚姻演化成了人类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单身女性这一个群体成为了异类,并逐渐被妖魔化。


瑞贝卡说,历史上,人们一直过于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身份。


男权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男性统治者不断地宣扬:女性应该“回归家庭”、“为男性提供港湾”。


他们宣称,只有这样,家庭关系才能保持健康,社会才能够稳步发展。很多人认为,假如没有了婚姻制度的牵制,生育率就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对于社会的长久发展是毁灭性的。


同时,社会对女性个人价值的判断,也处处都流露出男权的影子。“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是否嫁得好,成为衡量女性地位的标尺。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35岁的安妮塔·法耶·希尔是一位法学教授,高中时希尔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并顺利进入耶鲁大学深造。多年来,她一直单身。


1991年的一天,她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上举证,自己的上司克拉伦斯·托马斯在工作期间对其性骚扰。


通过当年的庭审录像可以了解到,希尔清晰陈述了在为托马斯工作的多年里,托马斯的种种性骚扰行为。


但是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却从“希尔一直是单身”这个角度出发,怀疑希尔陈述的真实性,甚至侮辱希尔是不是有“被爱妄想症”。


不难看出,社会对单身女性的妖魔化有多严重,不管希尔多么优秀,没有丈夫为她的品行担保,也没有子女来证明她女性的意义。


有没有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前段时间,媒体人章文回应作家蒋方舟、易小荷等单身女性对其性骚扰的指控时,也将“长期单身”和“情感生活乱”做勾连。


单身成了某种原罪,意味着没有价值,甚至残缺。



令人欣慰的是,时代在进步,女性权利觉醒的星星之火正在燃烧。


《单身女性的时代》列举了各类新型女性在都市中的生存状态,她们打破单身女性的妖魔化招牌,也不再遵循传统的规则,为单身女性时代的到来点了一把火。



柏拉图的《会饮篇》里有一个神话,人类最初都是圆球形的,每个人都有四只手,四只脚,头上长两副面孔,一副朝前,一副朝后,这些人类的体力和精力都十分强大,他们企图打开一条通天之路,去和诸神交战。


宙斯为了削弱这些人类的力量,下令把每个人都劈为了两半,从此以后,每个人都是残缺的,他们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另一半。


如果单单把这个神话故事当成爱情的起源来看,确实很浪漫。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假设了一种需求: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寻找另一半,并与之结合的必要。


再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主流文化对于婚姻的建构似乎与这则神话故事内核并无二致。


但是就是这样的假设——人生来就是要寻找另一半完善自我——把“独身主义”推向了“异端”的深渊。


一直以来,婚姻被主流文化包装成人生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婚姻虽然是一座围城,但是城外的人都想进去,只有在城内的人才会想着逃离。



人生走到了婚姻这座围城面前,似乎就只有走进去一条道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围城周围,搭个帐篷野营呢?


《单身女性的时代》里,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23岁的蕾蒂·波格莱宾,在出差回来后,打算永远不要结婚。但是第二天,她接到一个男人打来的电话,六个月后,他们就结婚了。


从波格莱宾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女神俞飞鸿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那就是,时刻以自我的感受为前提,寻找一种让自己舒适的状态。


单身是如此,结婚亦是。


单身或结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该来的就来了,觉得结婚舒适就结婚,觉得单身舒适就单身。


单身时代的婚与不婚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单身不该被质疑,结婚也从来都不应该被假象成人生的枷锁。



《单身女性的时代》的副标题是,我的孤单,我的自我。


作者并不想做一个引导者,她不想引导大家思考,更不会替大家做决定,她只是站在中立的位置上,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把单身这件事情剖解开来,放在大众的面前,最后让读者自己去体悟。


如果说自我是好的一面,那孤单就是另一面。


这本书里的单身女性大部分时候活得自由洒脱,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却总觉得异常孤独,无人照料,这些都是单身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也不是所有的单身女性都是富裕的,实际上,很多女性没有选择单身的权利,是因为没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


单身女性时代的到来确实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也需要明白,“必然”不代表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消极的一面。


可能源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烙印,瑞贝卡睿智的一点在于,在书里,她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以精英阶层的口吻一味抬高单身群体的地位。


反而,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单身群体消极的另一面,让我们看到底层单身女性的挣扎和痛苦。


没有婚姻的支持,经济来源不够稳定,没有步入社会普遍认可的婚姻状态,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



在《傲骨之战》里,Lucca的母亲对她说,如果她想知道一段关系能否长久,可以设想每天回家看到门口停着那个人的车时,是否会感到快乐。


Lucca回答,回家不想看到任何人。


母亲告诫Lucca,那她就应该等到有那样一个让她开心的人出现。


是否选择单身?如何面对单身?如何过上更好的单身生活?瑞贝卡通过自己真实的记录,给予女性更充足的思考和选择空间。


通过这本书,我们会看到,单身和不单身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否选择单身,女性都应该首先选择做自己。


把自己放在首位,然后在了解、认识清楚自身的需求后,在自己认为更为恰当的时候,再以舒适的方式迎接想要的关系。


这才是单身女性时代到来的真正意义。还在单身的女孩们,恭喜你。


文 / 轻读荐书官:肆啊

配图 / 日剧《东京白日梦女》


【啰嗦几句】

留言区跟我聊聊你为什么单身吧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和分享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