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于90年,死于出租屋

轻读 轻读实验室 2019-07-01

轻读实验室的第 33 篇文章

前几天,轻读大表哥看到一条新闻:



心情很难过。


自己是空巢青年,父母是空巢老人,这是很多30岁北上广青年的现状。


有位朋友说,年过30岁,如果你还在北上广独自打拼,就会特别害怕接到家里的电话,害怕是父母身体不好的消息。


年轻人信奉的处世格言,是“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而父母也在电话里说的最多的是:“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不给你们添麻烦,你好好上班。”


很有默契。


不要给他人(包括子女)添麻烦,有时是一句糟糕的鸡汤,会让我们忽视了该承担的社会角色。


今晚,轻读荐书官林允诺为大家推荐一本日本NHK出品的好书:《无缘社会》,可能会有些丧,但相信会让你更懂得珍惜家人和朋友。

 

所谓的无缘社会,就是一个人与同事、朋友不联系,亲人不在身边,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没有家乡可回。

 

即失去三种缘分:社缘、血缘、地缘。

 

最终走向“无缘死”。



在日本,“无缘死”一年高达3万2千例,他们身份不明,无人认尸。甚至只有当尸体腐烂发臭后,才会被邻居“意外”发现。

 

为此,NHK耗时2年,以14000个电话反馈、死者记录为线索,追寻他们的生活轨迹,探究这个群体为何走向了“悲剧”,还拍出了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


他们之中,有的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却一夜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族;有的热衷一个人旅行,也有的一生未婚,还有的儿女远赴他乡,自己留守老家的空巢老人。


关于这些死者的信息只有几行:身高、随身物品、年龄、性别以及遗体发现地、死亡时的状况。

 


小林忠利,32岁那年,独自来到东京,在一家饮食供应中心打工。


20多年来,他从未迟到、缺勤,一直兢兢业业工作。

 

虽然在公司呆了这么久,但同事与他的关系并不亲密,只知道他一直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秋田。

 

悲哀的是,家乡其实早已没了亲人,只剩父母的灵位,还需要花钱供奉在寺庙。

 


小林的人生,除了孤独,还有劳累。退休后的他,年近古稀,依然在做临时工。

 

直到73岁,死在了出租屋,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但念念不忘的家乡,却成为了永恒的遗憾。

 

像小林这种,在大城市拼命工作,依旧存款寥寥,找不到归属感的,绝不是孤例。

 

高野藤常,年轻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直到42岁那年,身体被累垮,才离开了公司。


 

结果,钱没赚多少,病却得了一堆。

 

他因过度劳累,患上了糖尿病和抑郁症,妻子与女儿也离开了他。

 

这些年,他的人际关系全部建立在工作上,这也注定无法长久。


以前工作是他生存的价值所在,现在什么都失去了。所以高野君最珍视是同事送给他的礼物,还有工作时留下的几百张名片。



好吧,看到这里,还在加班的大表哥已经瑟瑟发抖了。前半段,不就是我们这些混吃等死的空巢青年的现实么?


淘宝发布过一份《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中国“空巢青年”人数超5000万。深圳以拥有307万“空巢青年”排名第一。


“空巢青年”具有以下特征:选择在都市生活或工作、与父母存有空间的隔离感、独居、单身。


甚至常常曝出空巢青年死在出租屋,几天后才被发现的新闻。


去年,有知名博主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前一天晚上和朋友聚餐回家,玩手机到凌晨一点半才睡觉。


第二天中午,她被楼上的噪音吵醒,心烦意乱猛的一起床,忽然之间,脖子剧痛,紧接着就感觉后脑勺突然间像针扎一样阵痛。


后来她趁着意识还清醒,打120把自己送到了医院。


原来是得了脑出血,如果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有网友这样概括“空巢青年”的生活: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日本无缘社会的背后,是日本家庭生活纽带的日渐薄弱,与居高不下的单身率,当然,也有日本人根深蒂固“不麻烦他人”的观念。


而这些,当下的中国都存在。


单身率自不待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达2亿之多,不婚族正在冲击传统的经济结构和家庭模式。



家庭纽带的薄弱更好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为了谋求更好发展,年轻人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然而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又意味着工作对生活的绝对侵入,以及原子化的生存。


更多的年轻人寻求着“个人空间”,成本更高的线下饭局被自由开放的网络社交取代,而离开家时间久了,随着信息和知识的鸿沟,年轻人与家人自然关系疏离,这又导致了老人们的孤独。


生处独居压力下的年轻人们需求自我安慰,于是,有了旅行青蛙的风靡和一大堆“一个人”开头的知乎问题。



可我们,90后空巢青年们,就只能一丧到底,彻底认命么?

 

在《无缘社会》这本书中,高野君从当地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大型城市银行工作。


直到退休,他一直在为工作拼尽全力,拼到什么程度?没有家庭,抑郁症发作。因为他回到家也没有人,所以经常性的加班工作。

 

即使工作结束的早,他不是去附近的酒馆,就是回家喝瓶啤酒再睡觉,然后一大早再去上班。

 


他拼命工作的结果就是,身体透支,生活中没有家庭和朋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

 

事情是为什么变成这样的?


其实高野君没有把握好一个“尺度”:他在家庭、身体、工作这三点中找不到平衡,最终导致失衡。

 

在北上广这样竞争剧烈的地方,一个人的身上背负着四代人的生活重担,努力工作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每天一睁开眼睛,我们想的不是外面的天空有多蓝多清澈,而是为了每个月的房贷车贷继续努力奋斗。



很多人会说,如果生活过成了这样,生而为人的意义又在哪里?


社会的大环境和趋势,我们无从改变。我们可以做的是,更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比如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为个人的爱好和业余生活留下一些时间。


再不济,也可以选择一份工作压力相对适度的工作,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个人时间。


退一步,那些回到二三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们,也可以达到平衡生活和工作的效果。


我一直觉得,不会生活的人不会真正地做好工作,而能做好工作的人,一定也懂得生活。

 

对于人生中的种种,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退一步也有退一步的海阔天空。

 

 

书的最后一章,从“无缘社会”到“结缘社会”中,NHK录制组已经提供了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方案:那些与社会、家庭绝缘的人,汇集到一个社区,在那里连成一个整体。


他们一边治愈着内心的孤独,一边参与到社区工作和生活中去,从而再次构建起完整的人生。

 


说到结缘社会,它是什么样的?其实,改变就可以从生活细节开始


比如多和父母汇报近况,耐心向他们解释你的工作和现代科技,也关心他们的身体,也多回家陪陪他们。


比如朋友聚餐,定下不玩手机的规矩,多关心他人的生活,多倾诉彼此的烦恼。


比如小区里每个人相遇,都互相打招呼、问声好。当我们在心灰意冷的时候,想到的是“我,不是一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和亲密的人绝缘,并不是拿这些时间去学习技能或者真的忙得透不过气,而是把太多时间花在了刷抖音和点赞之交。


家人、三五好友和一份不错的事业,普通人需要去关照的,其实很简单。


《无缘社会》一书中,NHK记者在采访中,曾被人质问道:“独自生活,有什么不可以的?”


独自生活不可怕,也不可恶,这本身就是一个崇尚独身主义和个人自由的时代。


可毕竟,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今天周末,放下工作和心事,拿起手机给独自在家的父母、多年不见的朋友打一个电话。


告诉他们:“我想你了。”或者,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不要怕尴尬,这也不是矫情。生而为人,活在各自的难题里,其实都很孤单。


我们这代人的未来,是日本这样的无缘社会,还是一个新型的结缘社会,其实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文 / 轻读荐书官:林允诺

编辑 / 轻读大表哥


【啰嗦几句】

你是空巢青年吗?

你如何看待“无缘社会”?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和分享。


重磅提醒:微信又改版了,我很慌。为避免我们在茫茫人海走散,大家快按照下方示意图给轻读实验室加星标,第一时间看轻读,还能得到不定期的赠书福利。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