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书快看 | 她生于乱世,与故乡渐行渐远,即将埋骨于岛屿

轻读 轻读实验室 2020-10-20


2018.12.5   周三


这是轻读实验室的第 81 个视频


后悔       


大家请想一下,如果让你给自己写一部回忆录,你是要写人生里的波澜壮阔,还是细细记录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对于咱们这一代人来说,回忆中生活的大多数可能都是鸡毛蒜皮。但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来说,他们的回忆中不仅有生活,还有家国。

 

今天有书君要给大家说的是一部有关个人、有关家国的回忆录——齐邦媛的《巨流河》。

 



齐邦媛,1924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到台湾,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湾大学荣誉教授。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巨流河》就是齐邦媛的一部回忆录,记叙了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从辽宁的巨流河,也就是辽宁辽河,一路辗转流离至台湾的人生历程。

 

齐邦媛出生于辽宁铁岭,祖父齐鹏大在张作霖的奉军官至旅长。


父亲齐世英,先后留学日本、德国,多年的国外教育让他树立了教育救国的人生理想。



作为一枚帅气的知识青年,他1925年随郭松龄参加反对张作霖的革命行动,失败后从日本流亡关内。东北巨流河也成为他再难回到的故乡。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关内。齐世英在北平成立救济处,给予这些青年饮食和基本照顾。1934年,齐世英与友人在北平创立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两年后,由于局势的变化,中山中学由北平迁往南京。


七七事变,日军进入南京,在大屠杀前二十日齐邦媛全家随中山中学经芜湖到汉口,之后又迁往湖南湘乡永丰镇,又从湘乡到桂林,再到怀远,最后到重庆。


一千多个学生,在日机轰炸下,一路辗转,随学校经历生死。

 


齐世英从反对张作霖的革命行动到加入国民党,从创立东北中山中学到创办《时与潮》杂志,最后流亡台湾,直至被开除党籍。


对于齐世英最后的政治命运,齐邦媛在书中这样说:“大约是政治娴熟的浙江人终于发现,温和英俊的齐世英骨头又倔又硬,是个不驯服的真正东北人”

 

在南京,作者齐邦媛认识了她哥哥的同学张大非,张大非的父亲因接济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浇油漆烧死。


张大非到齐家做客,与齐邦媛结下深厚情谊。后来张大非改名张大飞,加入了陈纳德的飞虎队,于1945年在与日机作战时牺牲。直至40多年后齐邦媛来到南京,才在航空烈士公墓中找到张大飞的名字。

 



就这样,齐邦媛从幼年开始就与家人随东北中山中学不断辗转迁移,一路上她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离去,包括自己只有十几个月大的小妹妹齐静媛。

 

随着东北中山中学落脚重庆,齐邦媛在南开中学就读。在这里,校长张伯苓的“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给齐邦媛留下深刻印象。


中学毕业后她通过联考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但因为英语太好,一年后受朱光潜先生劝告,转入外文系。对于这一人生转折,她在书中这样说:“终我一生,人生、真理似乎都非我思考能解。”

 


在外文系,济慈、雪莱、华兹华斯等人的诗歌,影响了她的大半生。1947年大学毕业,来到台湾大学任聘外文系助教。多年来,为台湾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又过了40年,当齐邦媛再次踏上祖国大陆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当年的好友一个个都已离去,辽宁铁岭的故乡也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


两代人,在历史的变迁下,从中国北端波澜壮阔的巨流河到中国南端波澜不惊的哑口海,就像那一段历史和那一代人的命运,从战火纷飞到悄然沉寂。

 

齐邦媛在《巨流河》发表会上这样说:“这本书是要纪念一个有骨气的中国。那个中国很倒霉,但是很有骨气。



无论是为国捐躯的张大飞还是千千万万为国奋战的无名英雄,在外敌的炮火下,正是他们的负重前行,成就了今天的中华盛世。渡不过的巨流河,书不尽的离人事,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重磅提醒:微信又改版了,我很慌。为避免我们在茫茫人海走散,大家快按照下方示意图给轻读实验室加星标,第一时间看轻读,还能得到不定期的赠书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