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不起,90后做不到三十而立

crazy鱼 轻读实验室 2020-10-20




哪一个瞬间你会感受到年龄带来的压力?

 

朋友@寒潭说:


12月1号的时候,那天是我28岁生日,突然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女朋友,没有房子,也没有一份好的工作。

 

都说三十而立,如果按这个世界标准鉴定,我的确很无能。

 

同事@万万说:


上次想跳槽的时候。找了好几家公司,发现他们的要求都是30岁以下。

 

好友@阳阳说:


上次半夜刷淘宝的时候。我在一个小城市,拿着死工资,商场的一件衬衫恨不得抵我半个月工资。想辞职去大城市,但我已经快30了,真是没有北漂的勇气了。

 

都说三十而立,奔三的路上,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无一事可立。

 

最近看到了一句话: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也没有资产百万,那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

 

仿佛3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一面阴影,一面阳光,如果你没有在20多岁朝着阳光的方向走去,就只能一辈子活在阴影里。

 


更令人感到残酷的是:这个世界正在强迫你接受这个观点。

 

招聘网站上大多只招聘35岁以下的人:包括电商巨头京东的一个高级经理的岗位,要求硕士学位;还有旅游网站携程的销售岗位,年龄要求为20-28岁。

 

北京某家科技公司在招聘前端开发人员的信息中表示,愿意放宽对学历的限制,但年龄不行。

 

大学学历并非必须,但是超过30岁的勿扰。

 

算一下时间,自己离三十岁也没几年了,能不焦虑吗?

 

 

在中国文化里,30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年龄应该成家立业,向内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有所担当;向外,有自己的事业,有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

 

人们热衷于推崇一种年龄刻板印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到了这些阶段即应该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如果没有,就是失败。

 

突然就慌了,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正来自于从古至今的“年龄偏见”,我们不能想象在特定的年纪还无法达到该年龄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怎么面对社会和父母带给我们的压力。

 


挪威学者拉尔森和索勒姆曾提过一个概念叫做“年龄歧视”,是基于年龄认知,而对老年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偏见和区别对待。

 

年轻人也并不是年龄歧视的绝缘体。比如,30岁以上的单身女人就被恶意冠以剩女的名号。


为什么三十岁在古代人眼中是如此重要的节点?

 

主要是因为古代人均寿命短,医学受限,生命周期都被压缩加速。以明朝一组数据作为参考,男性平均年龄在54.4岁,30岁生命过多半,此时不立则晚矣。

 

但现在,人的寿命延长,世界知识爆炸,学习成本降低但学习维度无限扩张,职场竞争激烈,时间完全不够用了。

 

快到三十岁,大家仍就保持 “二十而蹲”的姿势,将立未立。


对年龄的歧视,还有另一种表现方式:三段式人生。


三段式人生,将人生分为上学、工作、养老阶段,这是过去几十年大多数人的生活节奏。


但在长寿时代,这种三段式人生不再适用。


我们工作积累的财富,很难支撑长达二三十年的养老阶段。


所以说,年近三十,立不立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纠正社会年龄歧视,人生不能被分割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界限。



纠正年龄歧视,不是说改变原有的年龄刻板印象,坚持某个确定的时间节点就应该做某事,而是克服年龄带来的焦虑,不然你不会为“三十未立”着急也会为“四十还惑”失落。

 

最近在看《我就是演员》,有一期表演的是《北京爱情故事》,其中一个演员房子斌,因为表演失利,没有过关。

 

临下场的时候,对着章子怡、吴秀波、徐峥等评委说:“都说四十不惑,其实到了四十岁,惑的一塌糊涂。”

 


对于演员来说,40岁如果还没有出名,那他出名的机会真的是微乎其微了。

 

除非,遇到一个大火的剧,并在其中饰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一夜成名。

 

这种机会千载难逢,更大的可能是永远在一部部名不转经传的电视剧里作为配角出现。

 

大多数的人生,就如不出名的演员一样,永远没有主角光环,没办法一路打怪升级成为大boss。

 

平庸,才是活着的最终宿命。

 

前段时间,高圆圆参加了一档节目《我,39》,节目中,高圆圆评价自己:平庸。

 

对高圆圆说自己平庸,很多人都不认可,毕竟她是多少人心中的女神,在《倚天屠龙记》饰演的周芷若也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高圆圆解释说:作为演员,她是平庸的。

 

回想起在《倚天屠龙记》剧组时,常常因为自己不过关,导致大家无法按时收工甚至在她33岁入行14年后参演电影《搜索》时,还创下了剧组的 NG 记录。

 

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心里其实是有很多扇门的,我期待门里有很多宝藏。但当自己去打开那些门的时候,才发现门后空空如也。

 

她才深刻认识到,尽管,上帝赐予她一副适合大银幕棱角分明的长相,自己在演员这条路上,哪怕是43岁时,53岁时,也注定是平庸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这种境遇:在某个领域上觉得自己有天分,期待在某个年龄段就能打开命运赐予的礼盒,一战成名,结果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

 

于是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否定,认为这一生注定一事无成。但说到底,比起宇宙的浩瀚,谁敢说自己不平庸呢?

 

从这一点来说,三十而立,更像一个伪命题,越接近这个年龄,越相信奇迹不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发生在我们身上。

 

 

三十未立的焦虑,除了内在的自我不认同,更多的是外在不认同。

 

我们父母那辈,在23-25岁基本上都进入婚姻的状态,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所以,在面对年轻人时,总希望用不屑的态度唤醒年轻人,复制他们的经历。

 

但用现在的标准来看,23岁-25岁处于刚毕业1-3年之间,直接进入婚姻状态是很难完成的。

 

长辈们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维,只能指责年轻人三十未立的人生状态,包括迟迟不进入婚姻、不端正的工作态度、不切实际的梦想等。

 

在年龄歧视的世界观点里,只有特定的人生阶段做出符合此年龄段的成就才算是精彩。

 

那些奔三却一事未立的人正承担着一份理想被现实打破的焦虑,还承受着来自长辈不理解的压力。

 


这个世界关于“三十而立”的成功学有很多,却没有谁告诉我们如何接受或者改变自己“三十未立”的状态。

 

尽管,没人能定义我们在特定的年纪做特定的事,但三十岁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人生趋于稳定的一个年纪,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庸也并非逆来顺受,不再寻求突破,反而是用尽全力,在自己的人生隧道里,探寻更多人生可能。

 

 1.拒绝内心自我障碍  

 

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未知的时候都会存在害怕和焦虑的状态,而这种担心会刺激人心理自我保护机制进入预警状态,无意识为自己寻找可能失败的理由。

 

比如:想周六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但偏偏要周六下午才开始准备,如果没完成,就会理直气壮地归于时间不充分。

这种行为就叫做“自我障碍”,是指在进行一件事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而提前为自己准备好若干推脱理由。

 

二十多岁,很容易就陷入到自我障碍的怪圈——优秀的人太多了,我无法得到我想要的。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失败的恐惧压过了对成功的渴望,进而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拼尽全力,多骨诺米牌效应开始显现,越是设置障碍越失败,越失败越设置障碍。

 

现在开始不如彻底抛弃“三十而立”的压力,将视线从外界的看法转移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具体地思考如何使自己做的事情更完美的完成,而不是宽泛地悲观恐惧、沉浸在恐慌中,更不是将时间精力用在提前找好失败的借口之上。

 

 2.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  

 

世上英雄总是稀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难以在所有的领域都有天赋,更多,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如果你能在二十多岁就能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并刻意练习,几年之后,能力就能超过大部分人了。

 


不过,这里所说的优势领域并非是 “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也就是找到某些领域,你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虽然你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替代的。

 

从大学毕业至30岁,这个时间足够让你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并开始深耕下去。

 

 3.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互联网的极度发达既能隐藏一个人也能极度凸显一个人的优势,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树立自己的行业影响力。

 

什么是个人品牌?

 

就是把你自己的经验、知识、个性、爱好等等进行系统化整合梳理,成为你自己的鲜明的标志,让别人可以一提起你这个人脑海中就能不自觉的浮现出来你的优势,你的特点。

 

公司有位编辑,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有意识培养个人的影响力。

 

在校期间,他建立了个人公众号,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事件都会第一时间在公众号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将观点同时搬运到微博、朋友圈各种渠道,毕业的时候,没等投简历,就有很多新媒体公司向他发出邀请。

 

你建立的个人品牌,就是你穿的衣服,能力的代表。

 

 

最后,我想说得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有选择姓名的自由、选择性别的自由,也有选择年龄的自由。

 

三十而立,“立”的涵义究竟是什么?我想,“立”不是代表着有多少银行存款、不是买房结婚,而是代表着一种态度——


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没有人能定义我们必须在特定的年纪做特定的事。

只要不停下探索的步伐,生命就会有无限可能。


作者:crazy鱼

排版 / 杨柳

【今日话题】

 三十岁的你在做什么呢?

 在留言区聊一聊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