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出轨的伴侣,原谅不是最终目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简单心理 Author E+


大家平安夜快乐。


沸沸扬扬几个月的刘强东性侵案尘埃落定:美国检方宣布,因证据不足,不起诉刘强东。


确认无罪后,强哥在微博上公开致歉,大意是,是出轨,对不起奶茶妹妹

后者一直保持沉默,联想起中秋时传出的朋友圈,几乎可以肯定她会选择原谅。

我们该如何面对出轨的伴侣?选择原谅是最终目的吗?轻读分享一篇心理学视角的文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anelee1231)


作为吃瓜群众的一员,这些年,我瓜都吃腻了。


比如,出轨已经不再是惊天大新闻。


其实大家并不真的关心别人的私生活,只是在围观谈论的时候,可以察觉到自己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而已。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于出轨的态度是较为一致的,对于另一半的回应(离婚,或原谅、继续生活),这两种选择的态度截然不同:离婚则大家拍手称快,原谅Ta就替受害者感到不公和惋惜。



今天我们主要想谈谈其中之一:原谅


如果双方是很珍惜这段关系的,认为还有继续再一起的可能时,作为被伤害的人,是否要原谅他们?


对于“出轨的都是渣!分!不分留着过年吗?” 这种想法,暂且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所以这里的前提是,双方都认为还有未来可谈,并且最终目的是重建这段关系,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


那么,原谅真的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吗?我们来看几个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小天使:宽恕能够引发感激 


互惠理论(reciprocity)认为,个体通常会对于那些对他们好的人产生歉疚和感恩。而“原谅过失”就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施予的恩惠。


这时选择原谅的一方所期待的是,出轨的一方会对自己抱有亏欠,洗心革面,绝不再犯,甚至因此对自己更好。


 小恶魔:惩罚才会汲取教训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learning)则认为,行为改变只能通过后续的奖惩来塑造。而原谅相当于撤销了之后的惩罚和后果


伴侣对你造成了伤害,但是Ta没有受到任何教训,因此Ta无法习得“自己做错事”,就很可能会再犯。按照这个逻辑,原谅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人再次犯错。


看起来两种说法是完全相悖的。但毕竟,这只是理论。


那我们看看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


就算是大街上被陌生人撞倒,我们可能还会介怀地念叨:“什么人呐,看不看路啊!” 更何况在亲密关系中被另一半所伤。


偷吃、劈腿、婚内出轨……不管是从这些事件爆出后群众的愤怒的情绪、舆论,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来看,无疑都是最难以原谅的。

 

背叛与欺骗的前提是信任。只有信任过一个人,才能在后来被欺骗、被背叛。


所以,当我们选择相信一个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同时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对方,赋予了对方伤害我们的权利。而这些伤害的背后,是亲密关系中信任感的崩塌。


人们都说爱一个人是既有了铠甲,又同时有了软肋,而出轨就像是软肋扎心吧。



为什么原谅他人这么难?


对愤怒的反刍

 

愤怒是被伤害之后正常产生的愤怒情绪,人们通常有一种反刍(anger rumination)的思维方式,即对于痛苦的细节反复回忆,仔细咀嚼。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Ta怎么能这样对我!?”


这种强迫性思考会给受到伤害的人带来一些控制感,人们会以为自己已经完全知晓了整个情况,但其实,对于愤怒的反刍带来的会是更多的痛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不住的想,越想越生气。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黑镜》有一集可以算把反刍思维推到了极致,人们可以任意回放、展示以前的记忆。丈夫抓住了妻子偷情证据,愤怒之下逼着妻子回放给他看。结局怎样,《黑镜》你们懂的。



 对被伤害的不甘 


人们难以原谅往往是因为“不甘心”,凭什么我是受伤的那一个,凭什么我还要原谅伤害过我的人?


但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才能“甘心”。你出一尺我出一丈?还是摔门而出、果断离婚?电视剧里常说“就算把这个人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可见一味惩罚是无法真正消除痛苦的。


而且这些都违背了文章开始提到的大前提:无所谓原不原谅,其实你已经不愿意继续这段关系了。



真正的原谅是什么样子?首先,我们来看看原谅不是什么。


原谅不等于:


  • 大度善良、做好人:大人不记小人过

  • 无能懦弱、没有还击之力:没法报复,原谅起码让自己好看一点

  • 轻易放过别人、让他们逃脱:就这么轻易原谅他?

  • 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只能原谅了,不然能怎么办呢

  • 忘记过去:忘记对方的劣迹、自己痛苦的经历


但以上这些关于原谅的观念,往往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样子:原谅意味着善良软弱、甚至是“装圣母铺洒人间大爱”。


那么原谅到底是什么?


它是选择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是纠结于本该发生什么,或可能发生什么。


在经历过背叛的创伤之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 “当时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

 

原谅意味着放弃沉溺于“过去可能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希望,正视当下的状态,开始对自己负责。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世上到处都是罗生门。而原谅意味着你可以从他人的视角开始思考。开始跳出,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整个事件。


所以当我们开始想要原谅时,就不再是简单地判断一件事情是好或者坏,而是完全接受它的样子。



原谅,更多的是指向自己,而不是放过他人。


首先要处理自己的创伤,在应激事件发生后,这时亲密关系正处于急性应激期,典型的行为可能包括:


  • 情绪不稳定:在哭泣、愤怒、充满希望之间来回转换

  • 敏感易变:反刍思考关于整个事件的细节,对于对方的行为格外焦虑

  • 后遗症:失眠、噩梦、注意力不集中、回避(创伤情景或讨论创伤)

  • 强迫行为:强迫性消费、锻炼、进食


遭受背叛之后,产生的愤怒、恨意、悲痛、感到被侮辱,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必须要被处理的。只有这些情绪愈合之后,原谅才能开始。


在这个阶段,关键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处理自己的被撕裂的生活和羞耻感,重建自我和自信,而不是先把所有的火力开向对方。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才可以开始双方的关系修复。这时的主要任务是: 


  • 真诚地讨论:双方需要共情彼此,倾听对方的感受,公开地谈论事件背后的原因,对于彼此的期望等。

  • 明确表达边界:包括伴侣双方的边界,以及出轨一方和外界的边界,在一段时间内,行为上需有明确的控制。

  • 信任感重建:保持言行一致。

  • 寻求帮助:必要时候可以引入家庭婚姻咨询,来改变整个系统的动力。

 

当信任感重新建立之后,原谅就自然而然达到了。某种程度上说,原谅并不是一个可以主动选择的态度,一个人越“想要”原谅,往往越适得其反


所以原谅不用刻意追寻,它更多像是个体在与自己和解道路上,重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所衍生的副产物。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妻子为了报复出轨的丈夫,自编自导了一出失踪谋杀大戏,让全社会对丈夫进行了一次审判,多么“成功”的报复。


最终二人和谐美满地站在镜头前表演恩爱,实则彼此相互折磨,需要带着面具度过后半生。他们都对对方犯下了重罪。



无论你是否选择原谅对方,都愿你能继续生活,仍旧拥有爱的能力。


Living and loving again.


References


Khoddam. R. (2014). The Psychology of Forgivenessogy of Forgiveness:A how-to guide on the science behind learning to forgive. Psychology Today.


Hohlbaum. C. (2011). Forgiveness: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Hate:Resolving your rage through forgiveness. Psychology Today.


Nicholson. J. (2011). Should You Forgive Your Romantic Partner? Is it better to forgive or punish mistake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重磅福利】

 我们搞了一个好书众测活动

 #30岁之前必读的10本好书# 

 300套免费送 

 长按扫码,加好友领取 

 ↓↓↓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